大山深處鄂溫克 | 探訪最後的使鹿部落

10-31

徐崔巍 文 / 攝

" 叮鈴、叮鈴、叮鈴,由遠而近。一陣清脆悅耳的鈴聲傳來。當鈴聲響成一片時,竟有上百隻鹿出現瞭,好似一團灰白色的霧從林間飄來。一個紮著紅頭巾的女人,揚起手中的皮口袋輕輕抖動,口袋上系著的犴蹄殼發出 " 咯咯 " 的奇怪響聲,立刻引起無數隻美麗的茸角舞動。鹿伸長脖子,把她圍在中間,舔食她從皮口袋中抓出的一把把鹽。"

這是父親徐力群日記中的文字,記錄瞭 30 年前 " 邊陲萬裡行 " 來到鄂溫克敖魯古雅鄉時的情景。

30 年過去瞭,如今的鄂溫克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照片中的人能否找到?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去探訪瞭最後的使鹿部落。

莽莽大興安嶺 ↑

崎嶇的山路並不好走,越野車的減震系統似乎也開始出現問題,經過一段艱難的行駛,我們來到瞭位於根河附近的山上獵民點。

獵民點是鄂溫克在山上放養馴鹿的地方,由於時代的變遷,鄂溫克族已經不再狩獵,但依然保留著放養馴鹿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山林中生活、勞作,與鹿為伴。

俯瞰鄂溫克獵民點 ↑

30 年前獵民點 徐力群 / 攝

馴鹿喜歡吃苔蘚,而苔蘚隻有在特定緯度的森林中才會生長。馴鹿是鄂溫克人的生活所需,更是他們民族的象征。

苔蘚 ↑

茂密的松林環繞,那裡是鄂溫克人山上的傢,遠處依稀可見尖尖的 " 撮羅子 "(鄂溫克傳統民居),成群的馴鹿圍在點燃的松枝前休息。

手拿照片的人叫索玉蘭。

30 年前索玉蘭的母親安格琳克 ↑

索玉蘭對我們的到來很是驚喜,她饒有興致地翻閱我們擴印好的老照片。" 這是我的媽媽,安格琳克!" 看到媽媽 30 年前的照片,索玉蘭激動地大喊," 媽媽那時很勤勞,要強又能幹。" 說著索玉蘭流下瞭眼淚。1987 年也就是我父親拍下安格琳克照片的第二年,她媽媽便去世瞭,索玉蘭那年十歲。

" 這 30 年的變化可大瞭," 索玉蘭說," 我們在山下定居瞭,國傢的民族政策好,政府為我們蓋瞭房子,我們在山上放養馴鹿也有一定的收入。但現在上山的鄂溫克年輕人越來越少瞭,養鹿的就更少瞭。"

山上的生活看似原始,其實比照 30 年前還是改善瞭很多。山上不僅有電,還能看電視,有的獵民住進瞭可以移動的房車,更便於遷徙。

我們的采訪已近中午,索玉蘭做瞭幾個拿手好菜,執意要留我們吃飯。席間,索玉蘭即興高歌一曲,唱著鄂溫克本民族的歌,悠揚的歌聲久久回蕩在大興安嶺莽莽的松林中。雖然無法聽懂歌詞,但依然能感受到她心底的幸福和對自己民族的熱愛。

作者介紹:

徐崔巍:中國著名攝影傢徐力群之子,任職於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全景圖片簽約攝影師,traveller 特約攝影師。

實習編輯 曲傳依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