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太和縣大廟鎮後李村的很多莊稼都成熟瞭,金色的小南瓜,紫色的小番薯,紅皮的甘蔗隨處可見,一片豐收的景象,不過在這些傳統的農作物當中,最特別的還是一片葫蘆地!現在也正是豐收的時候,形態各異白白胖胖的葫蘆掛在藤蔓上,很是有趣。
" 怪人 " 葫蘆李
這片葫蘆的主人名叫李廷昌,又名葫蘆李,今年是他從廣西回村種植的第一年,好端端的莊稼不種,卻弄瞭一地的葫蘆,村民們都說他是個怪人。
為什麼種葫蘆就是怪人呢,菜市場裡不到處都有葫蘆賣麼?單單就李廷昌成瞭怪人呢。原因是,老李種的葫蘆都是奇形怪狀不說,還非得等到它老掉牙才去摘它。
常人眼裡這奇奇怪怪的老葫蘆,是既不能喂豬,也不能做水瓢,但在李廷昌的眼裡卻個個都是個寶,拿著哪一個都舍不得放下。原來,老李種葫蘆果真不是為瞭吃,早幾年他一直在廣西種葫蘆,最多時候五百多畝地,今年初準備回村發展,第一年就獲得豐收。
那麼,李廷昌種的葫蘆到底是用來幹什麼呢?在後李村李廷昌的傢中 , 記者看到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葫蘆擠滿瞭一屋子。
眼前簡直就是葫蘆的世界,李廷昌說這還隻是他小半年的作品,更多的葫蘆在廣西沒有運回來。但即便是一部分,也讓我們嘖嘖稱奇瞭,隻見這些葫蘆上雕刻圖案線條流暢、構圖巧妙 , 鳥兒幾欲飛出 , 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傳神。
記者這才弄明白,原來李廷昌的葫蘆果真不是用來吃的。種葫蘆,雕葫蘆,賣葫蘆,不知不覺李廷昌和葫蘆已經打瞭將近四十年的交道,葫蘆也給他的生活帶來瞭轉變。連李廷昌這個房子也是種葫蘆得來的。
不過,李廷昌可不是李傢第一代玩葫蘆的人,這個白胡子老爺爺今年已經八十一歲瞭,既是李廷昌的父親,也是他的師傅,師傅在葫蘆上做文章,也是一次偶然。
李延昌的父親當初是做木雕的,但是木雕很粗糙,就發現在葫蘆上雕刻更有意思,後來就專門雕刻葫蘆瞭。在李廷昌拿得瞭雕刻刀開始,他就成瞭李傢第二代雕葫蘆傳人。
葫蘆市場越來越大
接手父親手藝的李廷昌,逐漸把愛好變成瞭謀生的手段,他想既然葫蘆能刻出這們豐富的圖案,如果拿出去賣會不會有市場呢?
成功來源於對傳統技藝的堅守。李廷昌說 , 刀刻是個傳統技法,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潛心揣摩和磨煉才能掌握要領、運用自如 , 而著色也是個細致復雜的步驟 , 不能潦草。
比如他把新鮮麥秸捆好燒成灰後,加上食用豆油攪拌均勻,然後填入少量油墨,深抹在雕有圖案的葫蘆上,這樣的圖案清晰逼真,能保持 100 年以上不褪色。不斷的揣摩,李廷昌的葫蘆逐漸有瞭市場。
李廷昌的傢裡買瞭雕刻機,但他隻用作批量小葫蘆的加工,批發給各景區。但大點的葫蘆,他是絕對不用現代工具的,因為雕刻機生產出來的隻是工藝品 , 而成不瞭藝術品。但李廷昌並不排斥創新。他現在的作品 , 已經從單一的刀工發展到刀刻與炮烙、鏤空、平塗四技兼用 , 多管齊下 , 大大豐富瞭葫蘆雕刻的表現方式和感染力。
讓李廷昌欣慰的是 ,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瞭葫蘆雕刻。他的兩個兒子現在也都在繼承他的技藝,在傢專攻葫蘆烙畫,還有一些同村的年輕人上門求教他也毫不吝嗇的教會別人。
因為葫蘆寓意福祿,在廣東,以及東南亞地區,特別受歡迎,李廷昌的作品走的越來越遠,加上再也不用背著尼龍袋子到北京、天津兜售產品 , 李廷昌現在有瞭更多精力的研究雕刻。他說 , 現在葫蘆雕刻的市場很大 , 他本人正打算系統整理一下傳統的京劇劇目和古典名著 , 做成系列精品 , 給後世留下點 " 老物件 "。
而對於今年試種葫蘆成功,李廷昌也說出來自己的心聲,明年將會帶著村裡願意幹的鄉親,種葫蘆,加工葫蘆,賣葫蘆,靠葫蘆來發財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