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再組考古 CP 發現俄境內神秘新遺跡……

08-07

新晚報記者 王鐵軍

黑龍江,俄羅斯稱阿穆爾河,在這裡曾生活著挹婁、靺鞨、勿吉、鮮卑、室韋等族群,也曾孕育瞭渤海王國,走出瞭遼、金和大清王朝。歷史上古人類活動頻繁的黑龍江流域,一直吸引著中俄兩國學者的目光。

2016 年,受邀赴俄的黑龍江大學考古隊就與俄羅斯考古專傢聯合,在俄羅斯阿穆爾州烏斯季 · 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發掘出瞭近 60 座墓葬,出土瞭石器、鐵器、銅器和骨器等隨葬品,後經考證,這些墓地應為唐代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黑水靺鞨人墓地。

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而作為滿族人的先祖,這些黑水靺鞨人墓地的發現,對研究隋唐時期黑龍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邊疆史提供瞭重要的實物資料。

今年,中俄專傢聯合考古隊再對黑龍江流域的古遺跡進行考察,並發現瞭神秘新遺跡 ……

洛陽鏟 " 結緣 ":贏得俄方專傢信任 成就中俄聯合考古隊

為什麼俄羅斯專傢在本國境內,要邀請中方一起進行考古發掘?其實這段 " 姻緣 ",是在兩年前結下的。

2015 年,慶祝 "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 " 前夕,俄羅斯有關方面發起瞭 " 中俄首次聯合搜尋在中國境內犧牲的蘇軍烈士遺骸活動 ",並盛情邀請黑龍江大學考古學系予以協助。

5 月 12 日,搜尋活動在我省穆棱市正式啟動,中方由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考古志願隊,同俄方搜尋隊一起在穆棱市火燒山一帶 32 平方公裡范圍內,進行瞭為期一個月的搜尋,發現至少 7 具完整的蘇軍烈士遺骸,以及炮彈碎片、鋼盔、步槍、子彈等物品。

臨行前,隊員們都打瞭森林腦炎疫苗,在這次行動中,他們幾乎每天都能發現自己衣服上爬著的草爬子。有一次在執行任務時,隊員們在山裡迷瞭路,GPS 地圖定位都無法使用,又沒有當地向導,大傢幾經輾轉才走出樹林。

在搜尋蘇軍遺骸中,中方隊員主要使用洛陽鏟(探鏟)進行鉆探,一方面對俄羅斯搜尋隊找到的 " 疑似墓葬 " 進行確認,另一方面對原始檔案記載的遺骸埋葬區域進行排查,充分發揮瞭洛陽鏟方便快捷的優勢,使得俄羅斯學者對它產生瞭濃厚的興趣。

中方隊員展示洛陽鏟的使用方法

據瞭解,洛陽鏟是中國考古界獨有的挖掘工具,盜墓小說裡都有提及,被俄方人員誇贊 " 很好用 "。

艱苦的搜尋過程,中方隊員的敬業精神和鉆探技術得到瞭俄羅斯學者的高度認可,這一個月相處下來,中俄雙方隊員建立起來深厚的感情,為接下來的合作奠定瞭基礎。

當年 10 月,俄羅斯阿穆爾州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吉尼斯 · 沃爾科夫一行來到黑龍江大學考古學系,簽署瞭合作協議並成立瞭 " 中俄黑龍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 ",以共同促進黑龍江流域的考古和歷史研究。

聯合發掘:俄一古遺址 原是黑水靺鞨人墓地

2016 年,由 8 名師生組成的黑龍江大學赴俄羅斯聯合考古發掘隊,於 7 月 23 日來到俄羅斯阿穆爾州佈拉格維申斯克市東北的烏斯季 · 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同俄方考古人員聯合對此遺址進行瞭鉆探和發掘。

此次考古發掘面積達到 500 餘平方米,其中發掘墓葬近 60 座,出土隨葬品有石器、鐵器、銅器和骨器等,主要以武器(如鐵鏃箭頭)、裝飾品(如玉石扳指等)為主。雙方經研究,對該遺址墓地的分佈范圍、人群結構和文化屬性都有瞭新的認識。

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發掘的一個靺鞨人骨墓葬

根據出土器物判斷,墓地的年代大約在公元 8 至 9 世紀,大體相當於中國古代史上的唐代。從墓葬形制、喪葬習俗和隨葬品來看,墓地裡埋葬的人群很有可能就是我國古代文獻記載的黑水靺鞨。

其中,考古隊員從隨葬品裡的陶器碎片中尋找蛛絲馬跡,發現碎片是一個靺鞨罐,是一種炊器,主要用於盛水。而墓葬流行火葬,葬式有一次葬和二次葬,這是這個古代民族的一種特殊的習俗,人死後進行火葬,之所以選擇二次葬,是因為信仰認為,隻有兩次埋葬才能使得亡者靈魂得到徹底分離。

赴俄考察:黑龍江流域沿岸 發現 3 處神秘新遺跡

今年 7 月 10 日至 15 日,黑龍江大學考古學系專傢應俄羅斯方面邀請,一行 6 人來到俄羅斯阿穆爾州,與俄羅斯當地的考古學者在中俄邊境的黑龍江流域沿岸,對 11 處古遺址進行實地踏查,此次中俄考古專傢聯合考察,意義非凡。

這次考察的地點,在俄羅斯阿穆爾州境內的黑龍江(阿穆爾河)沿岸,這 11 處遺址,包括 5 處新石器時代居住址、5 處靺鞨時期墓地和居住址、1 處金代城址,都分佈在中俄邊境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左岸,互不相連,有的南北相隔路程要驅車幾小時以上。

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出土的鐵鏃(兵器箭頭)

在一處名字叫 " 玉米地遺址 " 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址,考古隊員們發現,這裡早已名不副實,過去的玉米地現在變成瞭小麥地,之所以起這名,據說是因為當年發現這處遺址時,這裡就是一大片玉米地。

" 玉米地遺址 " 出土的石器

而考察的意外收獲是,在這 11 處遺址當中,考古隊員們發現瞭 3 處時代不明的神秘遺跡。

輪廓像 " 四葉草 ":是城?是墓?

中方考古隊負責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考古學系主任王樂文告訴記者,3 處新遺跡位於不同的遺址當中,由於植被很厚,人站在 " 墻 " 上環望四周,根本看不出有何端倪,後來通過衛星雲圖上的顯示,才發現這些遺跡的輪廓,就像是巨型的 " 四葉草 ",很是神奇。

其中,最大的一處遺跡,面積有 4000 平方米左右,小的約為 600 多平方米,有俄羅斯學者猜測這些遺跡是達斡爾人的 " 土城 "。但是,中方專傢認為,從形制、結構等方面來看,它跟墓地關系應該更近。

當發現新遺跡時,中方考古隊員的心情是復雜的,最先的感受是十分興奮,因為這個特殊遺跡在國內從未見到過,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困惑,說它是 " 土城 ",可地盤小瞭些,若是墓地又大瞭些,再者古人類的墓地也沒有在四周圍上一堵墻的。

不過,確實有兩處遺跡的附近就挨著靺鞨墓葬,王樂文說,發現地位於黑龍江流域中遊沿岸,根據以往在中遊流域考古發現,多為平民墓葬,如果它真的是墓,卻有這麼特殊的建築物,其墓地主人的身份就更加神秘瞭。

王樂文告訴記者,為解開謎團,隻有通過對新遺跡 " 墻 " 內中心地帶的挖掘,看地下是否真的有人骨和隨葬物品,才能確定遺跡屬於哪個時代。中俄考古隊計劃明年 6 月份對這些遺跡共同進行發掘,期待到時會有新的發現。

考古苦樂:前有警察盤查 後有牛虻 " 追捕 "

提起這次去俄羅斯阿穆爾州的見聞,平時不善表達的考古隊員一下子就變成瞭 " 話匣子 "。

考察第一天早上 8 點,隊員們剛一出門就遇上瞭瓢潑大雨。俄方隊員說,這場雨足足 " 憋 " 瞭一個月時間沒下,就等著為中方隊員 " 接風洗塵 " 呢。因為去野外遺址的路都是沙土路,和著雨水泥濘不堪,車輪總打滑,好在有驚無險。

在澳諾湖遺址,當考古隊員們聽說,有許多俄羅斯考古傢都曾經在這裡野炊,於是,大傢決定效仿一下,也想感受一下在古遺跡邊上," 與歷史碰杯 " 是一種啥感覺。

俄方考古人員看出瞭中方夥伴的小心思,他們當起瞭勤務兵,下河撈魚,支起鍋做魚湯,就著伏爾加烈酒,午餐就這樣別致地解決瞭。令人驚訝的是,俄方考古人員使筷子夾花生米用得很溜兒,一次能夾住兩粒。

本來想計劃在野外露營,可是這個季節,當地的蚊子十分猖獗,雨過天晴後,它們傾巢出動,上百隻蚊子圍著你轉,幸虧隊員們早有準備,每人身上都穿瞭 " 防護服 "、戴上面罩,將皮膚捂得嚴嚴實實。

考古隊員在野外穿上 " 防護服 "、戴上面罩

防護服能扛得住蚊子騷擾,卻難敵 " 牛虻 " 的叮咬,這是一種專門咬牛、馬大型牲口的吸血蟲,比蜱蟲(草爬子)都厲害,有時隊員還被它追著跑。

被蚊蟲盯上還可以忍受,最令考古隊員 " 吃不消 " 的是,當地警察一見到他們,就會馬上圍上來。因為地處邊境,俄羅斯警察對外國人盤查得很嚴格,幾乎每到一處,隊員們都會遇上警察檢查證件。

大傢擔心溝通上出現差錯影響到人身安全,於是都老實地坐在車上,將護照交給俄方隊員去和警察交涉。當地的警察太認真瞭,每次檢查都要半個小時才能 " 過關 ",就連住旅店也檢查很細,不僅入住時,就是退房都要查驗你的護照。

後記:黑龍江流域考古 兩隻眼睛一起看

黑龍江是我國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第十大河,處於東北亞歷史文化圈的核心地帶,歷來是多民族匯聚,多元文化薈萃且特色鮮明,在東北亞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專傢表示,歷史上,在黑龍江流域曾經出現有挹婁、靺鞨、勿吉、鮮卑、室韋等主要族群生活;現如今,發現發掘較大的遺址包括新開流遺址、綏濱同仁遺址、鳳林遺址、滾兔嶺遺址等,但相比於其廣闊的地域范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地下埋藏的文物極其豐富,但考古發掘的還遠遠不夠。

目前,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已經與俄羅斯阿穆爾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哈爾濱簽署瞭合作協議,成立瞭中俄黑龍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以共同開展黑龍江流域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中俄聯合考古發掘隊

這次中俄實現聯合考古,打破瞭過去 " 俄羅斯學者隻用左眼睛看阿穆爾河(黑龍江),中國學者隻用右眼睛看黑龍江 " 的格局,雙方達成共識,隻要中俄雙方學者聯合起來用兩隻眼睛來看,黑龍江流域古代歷史文化的考古研究,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歷史展現。

實習編輯 曲傳依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