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萬元天價蛐蛐背後竟藏著個驚天秘密

09-27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蛐蛐學名叫蟋蟀,又叫夜鳴蟲、將軍蟲、促織等等。兩隻放在罐裡,用草一引就會互相鬥咬起來。據說鬥蛐蛐起源於唐朝,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瞭。

蟋蟀的分佈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所以很多地方也都有鬥蛐蛐的習俗。那我們為什麼要關註這個呢?因為最近發生瞭一件讓人震驚的事,一位來自天津的商戶在山東寧陽買下瞭一隻蛐蛐,成交價居然高達 11 萬。

雖說山東是傳統的蛐蛐產地,但是這種價格不符合市場規律。一隻原本沒什麼成本、也不存在收藏價值的蛐蛐,突然被炒到這種程度,背後藏著什麼圈外人不知道的故事?

每年中秋節前後,山東的幾個蟋蟀主產地都匯集瞭來自上海、杭州和香港等地的客戶。

在寧津縣收購蛐蛐的香港客商方先生表示,今天來瞭第六天(買瞭)四十多隻瞭,在這裡買瞭六天瞭,在上海還會買其他的,我一年要買 100 多隻。

每年一到 " 蟲季 ",蟋蟀主產地的男女老少都會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奔赴田間地頭抓起蟋蟀來。對他們來說,把握好這兩個月的時間就能賺個四五萬塊錢,這可能比辛苦一年換來的報酬還要可觀。

寧津縣柴胡店鎮的尤清林抓瞭 30 多年的蛐蛐,他說捉蟋蟀靠的是運氣,有的時候百八十畝地裡沒有什麼好蟋蟀,有時候莊稼地裡這一趟就好多條,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賺好幾千塊。他說:

這個趕上時機好就多逮幾個,你得轉到那個地方,蛐蛐它也不一定在哪裡。

蟋蟀經濟到底有多火?在寧陽縣泗店鎮,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就有超過 6 億元的資金流動。總人口隻有 63000 人的寧津縣柴胡店鎮,每年從事蟋蟀捕捉交易的人口達到 35000 人,每年兩個月的蛐蛐生意產生的經濟效益更是占到瞭這個鎮年財政收入的 7 成以上,足以可以看出 " 鬥蟲 " 經濟的火爆程度。50 多歲的蟋蟀經紀人趙大哥做蛐蛐販子已經有十幾年時間瞭,一兩個月時間他就能輕松賺上四五萬塊錢。他表示:

賣給杭州客戶、上海客戶,一百塊錢買的能賺個三五百塊錢,這個東西不見底、研究不透,很大的學問。

小小的蟋蟀怎麼就這麼值錢,一位蟲友告訴記者,其實更多的人是抱著一種賭徒的心理來買賣蛐蛐,就像賭玉,誰也不知道幾千幾萬買下的蛐蛐,是否會被別的蛐蛐一口幹掉 , 隻有 " 贏 " 才是蛐蛐存在的價值。

花瞭大價錢的買主,沒有一個隻是為瞭靜靜地聽個蛐蛐叫,甚至沒有一個隻會自娛自樂鬥著玩。他們都想讓錢生錢。

今年五十歲的趙文革目前擔任著臨清市蟋蟀協會辦公室主任一職。在他看來,蛐蛐市場熱乎的背後,也有隱憂,將蛐蛐買去賭博的行為,從長遠來看會毀掉蛐蛐產業的。他認為:

蛐蛐這個東西始終在讓人摸索研究,他千變萬化的。開句玩笑,你能看透哪個蛐蛐能鬥能贏,你可以拿個麻袋去背錢。一隻蛐蛐一萬多很正常,文明說是鬥蛐蛐玩,不好的說他是賭具,花重金買蛐蛐肯定是賭博的。

記者瞭解到,去年有位上海玩傢在寧陽花萬元買瞭一隻蛐蛐,回上海後放到賭場上,戰無不勝,為這玩傢掙瞭 300 萬,蛐蛐死後,他特意火化並親自送它回山東 " 老傢 " 入土為安。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行動,讓鬥蛐蛐這個傳統的技藝、或者說文化,不要淪為一場賭局和金錢的遊戲。就說這次賣出天價蟋蟀的山東寧陽,它從上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舉辦政府主導的規范的 " 中華蟋蟀大賽 "。寧陽縣政府還推出瞭一部地方法規,規范蟋蟀資源的開發。

而在北京,北京鳴蟲協會秘書長趙伯光每年都組織蛐蛐友誼比賽,俗稱 " 和平局 "。這個比賽,起初唯一跟錢有關的事,就是參賽者每人交 5 塊錢,用於集資購買獎狀和獎杯。

(原文有刪改)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