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山縣有一個叫做漫水河的小鎮,群山環繞,氣候宜人。記者從霍山縣城沿 318 省道往西,一過土地嶺頭,便發現瞭一道獨特的風景:道路兩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小攤點,攤主大多是當地的婦女和老人。他們在路口撐起大紅遮陽傘,傘下攤位上除擺放土雞蛋、蜂蜜、木耳等特產,最顯眼的就是他們自行泡制的一罐罐 " 紅燈籠 " 泡椒。據說這種 " 紅燈籠 " 是漫水河地區獨有的農傢特產,今天的收獲特別節目就讓我們去霍山,找尋土地裡長出 " 紅燈籠 " 的故事。
紅籠椒醬。
" 戀傢 " 的紅籠椒 村民的心頭寶
" 紅燈籠 " 辣椒是漫水河鎮周邊具有代表性的土特產品之一,因其形橢圓,其色鮮紅,頗似紅燈籠,因此而得名。這種辣椒味辣中帶甜,皮薄肉厚,富含鈣、鐵、磷、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
在當地,農戶習慣對其進行泡制一段時間後再食用,泡制後的 " 紅燈籠 " 算得上是開胃的佳品。至於種植 " 紅燈籠 " 的歷史,已經無人能說出具體哪一年瞭
記者來到漫水河鎮的陳傢畈村,金秋時節,據說這裡的燈籠椒正是收獲的時候,果然,一到村子裡我們就碰到村民正在田裡采摘呢,說起紅燈籠的故事,每個村民都是一套套的。
據說漫水河的紅燈籠很嬌氣,也很戀傢,曾經有很多外地種植戶想把它們 " 娶 " 過去,但是都沒有成功。
記者在霍山縣農委瞭解到,紅燈籠辣椒對種植環境要求很苛刻,隻能生長在海拔 400 — 800 米之間,一旦引入到海拔 400 米以下種植,幾乎連原物種基本外觀形狀都不能保留,這樣一來,紅燈籠的種植范圍就局限到瞭從金寨長嶺到霍山上土市、太陽、道士沖、漫水河這幾個山區鄉鎮方圓區區 60 — 70 平方公裡的小范圍、小氣候之內,一些村民回憶當年祖輩種植燈籠椒,還是野豬立瞭 " 功 "。
在當時,村民種植的玉米糧食被野豬等動物吃掉瞭,沒有辦法後才種植這種辣椒,如果種植玉米,黃豆類的是顆粒無收,種植燈籠椒相對來說比種植糧食的收入要劃算的多,於是便一代一代種植瞭下去。如今,漫水河村民種植紅燈籠辣椒早已經不是害怕野豬來騷擾瞭,因為種辣椒讓他們嘗到瞭甜頭。
鎮書記告訴記者,這幾年漫水河鎮結合脫貧攻堅,以及農戶種植這種燈籠椒的習慣他們大力推廣貧困戶種植燈籠椒,目前全鎮種植燈籠椒的面積在五千畝左右,每年為貧困戶增收在兩千元左右 ; 陳傢畈村書記告訴記者像這種小塊的傢傢戶戶都有,大面積不算,每傢大概在六到十塊地,像這種辣椒他們村裡來說每傢每戶都有收益,最少的一戶能達到 600-700 元,最多的一戶最少到到 5000 元。
紅籠椒
紅籠椒 " 走出去 " 是一大難題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漫水河 " 紅燈籠 " 辣椒就已聞名遐邇。當地的紅燈籠辣椒主要是制作泡菜食用,當時,有人曾在當地開設瞭一傢以加工 " 紅燈籠 " 辣椒為主的泡菜廠。
很遺憾,這傢泡菜廠並沒有讓 " 紅燈籠 " 辣椒 " 走 " 出去。很快,泡菜廠也沒有堅持多久,但是廠子沒有瞭,一些村民醃制泡菜的習慣卻沒有改,自己吃不瞭就試著擺在路邊賣給客人,一來二去還真打開瞭市場。
正午時分,在省道 318 線土地嶺路段的一處農傢,村民何鳳瓊正在給早上下村收購的幾十斤燈籠椒去蒂。
清澈的小溪就在屋子旁邊,在這裡清洗過辣椒以後,都不用控幹水分,就可以直接入壇瞭,在當地幾乎傢傢的主婦,都有一手醃制泡菜的手藝,當然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醃制的方法,何鳳瓊對自己的手藝充滿自信。
現在,每年秋天何鳳瓊主要的事情就是在傢醃泡辣椒,因為傢就在馬路邊上,銷路不愁,就這一項一年的收入有三萬多。
雖然在傢門口賣的俏," 紅燈籠 " 卻難以大批量走出去,在霍山縣漫水河鎮農藝師胡傢諾看來,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很好的保鮮方法。他告訴記者,在當地,農戶都是采取傳統的醃制泡菜的方法來保存,鹽放少瞭留不住,幾天就爛成一張皮瞭,鹽放多瞭又難以入口,如果加入防腐劑,又對健康有害。一直以來,正是因為保鮮問題沒解決," 紅燈籠 " 幾乎無法實現外銷,難以走出本地市場。
" 保存難 " 制約著 " 紅燈籠 " 的外銷步伐,這是一件頭痛的事,但是,眼下胡傢諾還有著更大的擔憂——那就是 " 紅燈籠 " 品種變異。現在的‘紅燈籠’辣椒要麼小瞭很多,要麼形狀、性狀都變瞭。以前畝產一兩千斤,現在有個幾百斤就不錯瞭。過去大的一顆就有 50 克左右,現在 20 克的都算‘大個頭’瞭。
如今當地農業部門做瞭很多工作,在海拔高的地方建有選種和保種的場地,通過選育品種就會將表現好的傳承下去,農戶全部是自留種,當地農業部門也給農戶上門指導,選擇形狀好的,顏色好的,個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