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居可以選擇,鄰國不可以選擇 "。
這句意味深長的話,道盡中日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比復雜的愛恨情仇。
隻要涉及中日對比的段子或新聞,都會觸動民眾相當敏感的神經,甚至激起輿論高倍聲浪。
如今," 日本砍樹供給中國 " 的消息快速刷屏,激起瞭諸多網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據環球網報道,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木材進口地,而且日本木材最大的買主正是中國。日本 2016 年向中國出口木材總值比 2015 年增長 48%。
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環保意識提升,近些年嚴格限制砍伐林木,退耕還林、退田環湖等舉措取得瞭顯著成果。自從 1990 年起,全世界在 25 年時間內總共減少瞭 130 萬平方公裡的森林面積;而中國森林面積在這 25 年間增加瞭 51.2 萬平方公裡,位列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是中日木材貿易發生角色轉變,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的購買力大增,建築、室內裝修、傢具的木材需求量從 1.65 億立方米上升到 2007 年的 3.14 億立方米,2016 年則將近 8 億立方米。
有網友甚至調侃說:" 砍樹要去外國砍 " 是我們一項堅持的原則。
這隻是整個公眾情緒被激發的導火索。
長期以來,有個段子廣為流傳:日本人由於愛護環境,把自己的森林資源保護起來不讓砍伐,從中國進口廉價的一次性筷子。有一個極端的版本甚至稱,日本有 99% 的一次性筷子是從中國進口的。言下之意是 " 短視 " 的中國人為瞭一點小錢出賣珍貴的林業資源。
有的版本更繪聲繪色:中國需要日本的木板,日本想進口中國的花生,於是兩國決定在公海上舉辦易貨貿易。中國的花生船浩浩蕩蕩來瞭,發現日本的船上除瞭一臺龐大的機器,空空如也。貿易開始,日本人把中國人的花生卸到自己船上,然後開動機器,把脫掉的花生殼迅速制成木板還給中國人,然後拉著一船花生米揚長而去。
類似帶有強烈的抑中揚日色彩的段子,比較轟動的還有講述中國 80 後素質全方位落後於日本孩子的調查報告《夏令營中的較量》、中國煤炭填入東京灣,洗七次碗,喝馬桶水 …… 等等。
這些貌似真實、實質充滿情緒化、缺乏科學依據的段子,之所以流傳多年,有著相當深刻的成因。
自明治維新以來,由於在亞洲率先完成近代化、工業化,並通過脫亞入歐等深層文化接軌、制度變革,並借助一系列主要針對中國的戰爭和掠奪,領土隻有 37 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日本快速崛起為全球一流強國,二戰雖然戰敗,但在美國幫助下快速實現經濟全球崛起,全民自信傲慢充斥。而近鄰中國卻走過最灰暗的落後必然挨打的屈辱百餘年,而日本又是最直接的傷害者,在對外開放、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面對與先進國傢的巨大差距,難免會有過度自卑媚外的情緒。
而在 " 日強中弱 " 的心理定式下,中國始終流行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民間態度,一是恨日,二是學日。這種充滿矛盾的情緒會締造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每當中日關系出現波折,民眾一邊憤怒地聲討日本,一邊跑到東京瘋狂地搶購日貨。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中日合作良好,且日本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對方興未艾的中國提供瞭大量幫助,也為部分民眾神話日本、矮化中國提供溫床,當然也不排除這些民眾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提醒自己的同胞正視問題、知恥後勇。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近 40 年的快速崛起和日本遭遇發展 " 停滯 30 年 ",兩國全球社會經濟地位出現瞭明顯變化,國民心態也出現大反轉。
2010 年,中國 GDP 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財富》世界 500 強中的席位超越日本。中美兩強共舞的全球經濟格局已受到廣泛認同。經過改革開放 40 年的奮鬥和努力,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政治地位、社會發展、國民信心都不可同日而語。
反觀日本,由於文化制度的保守、人口老齡化、創新的滯後,貧富差距加大,經濟已經長達 30 年維持在 1% 增長率上下,且短期看不到翻身的希望。雖然日本一些書籍和雜志總是傾向於不遺餘力地強調中國經濟將會 " 崩潰 "、" 破產 ",雖然很多中國人赴日旅遊,瘋狂購買日本商品,並未獲得更多感恩,但也有日本有識之士也開始調整心態,拋卻內心的醋意,正視中國—— " 未來全球的一個大趨勢是中國的崛起,今後 20 年,除瞭中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傢做好瞭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準備,中國將會超過美國。"
中國人拋卻曾津津樂道的自貶段子首先是一個大國實力快速提升帶來的底氣,以及一個民族在與世界碰撞交融的心智完善。
2017 年,一部名叫《戰狼 2》的中國電影傳下 56 億人民幣票房記錄,背後湧動的就是中國人面對大國崛起的自信和渴望——畢竟,好萊塢拯救瞭世界 N 多年,該中國人登場瞭。
在我們以大國公民的姿態大步走向世界舞臺之際,這些可笑的神段子也在提醒自己起步時的艱難和羸弱。
即使在全球綠化面積萎縮的背景下,中國這邊一枝獨秀,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綠色中國依舊底子薄弱,面對諸多挑戰;
即使中國 GDP 將日本遠遠甩在身後,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許多精密制造和大型制造領域,中國還有很多技術和核心零部件與日本有差距;
即使中國大陸擁有世界 500 強公司為 109 傢。是擁有 51 的日本兩倍多但該國上榜主體是 10 傢電子和通信行業公司和 10 傢汽車制造業公司,來自具備創新能力的優勢行業,而中國除瞭金融業,最多的行業分佈是 19 傢能源、煉油、采礦公司和 14 傢房地產、工程與建築公司。
在教育、醫療、養老等事關民生福祉的公共領域,雖然中國這些年獲得長足進步,但與日本還有一定差距——這些指標與百姓福祉息息相關。
在中國,關於中日對比,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個真實的段子:1964 年日本東京和 2008 年北京,分別在東京國立競技體育場和鳥巢舉辦瞭奧運會開幕式,都有 10 萬人左右參加。最大的不同是,日本觀眾離場後,幾乎沒有一片紙屑,而朝陽區環衛工在鳥巢打掃瞭一天一夜。而 8 月 8 日至 24 日,奧運會比賽期間,北京環衛集團共出勤 27888 人次,用掉各式垃圾袋 153760 個,衛生紙近 30000 卷,清理垃圾 1050 噸,完成瞭各項環衛服務保障任務。
國民日益自信可喜可賀,但能讓自信長久的卻是文明——一種推動國傢價值成長、讓世界愛上中國的力量——每個中國人都無法缺席。
【本文首發於 UC 名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