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626 機的工人們僅依賴一輛輕便的農用車,把 30 多噸重的整套鉆機設備搬傢並全手工安裝,這個過程隻用瞭 3 天時間。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626 機全體工作人員,在同行眼中是各項指標 " 過硬 " 的代名詞,技術過硬,作風過硬,身體素質過硬。6 月份,他們僅依賴一輛輕便的農用車繞行草原路,把 30 多噸重的整套鉆機設備搬傢並全手工安裝,全過程隻用瞭 3 天時間。
地質勘探工人的工作是對已確定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床進行勘察,為礦山設計提供可靠的礦石儲量和必要的地質、技術和經濟資料。這次,他們前往內蒙自治區錫錫林郭勒盟東烏旗的工區進行勘探。一大早,大傢四處采購生活必需後,從最近的巴音胡碩鎮開往工地。九十多公裡的路程,他們用瞭三個小時才到達。草原上的路實在是難走,行進中的車子就像大海中顛簸的小船。
工人們要盡力及早保質保量完成鉆探任務,為工區下一步規劃打好基礎,因為他們的進度直接影響到整個工區的施工進程。查看瞭地質、測量人員提前佈好的孔位後,工人們以工地為中心,選址安營紮寨。搭建帳篷是有學問的,草原上風大,夏季的雨急匯水厲害,這些都要考慮,還要盡最大可能不傷害草原。
12 點半,工人們在剛剛搭好的帳篷裡進行簡單的午餐。冷的饅頭,一塊咸菜,一塊圓蔥,一瓶水,有的人幹脆席地而坐。二十分鐘後,他們便結束瞭午餐,又投入到瞭工作中。
下午 5 點多,拉水車去十幾公裡外的牧民水井拉來第一車水。工人們暫時從工地上回來,忙活著洗刷夥房裡一大堆的炊具和鍋碗瓢盆,以確保晚上能順利開夥,吃上熱飯。
為瞭不破壞草原,他們用木板加塑料佈在路邊搭建蓄水池,擔心塑料佈被木板刮破,底部鋪瞭帆佈,四周邊邊角角的鋪墊是工人們拿出自己的舊衣服舊床單。他們還摸索出用草上撿來的馬糞來堵漏的經驗,管用又省錢。
將近八點日落時分,工人們還在工地上鋪設底梁。除瞭用農用車運輸外,工人們都采用人工搬運安裝的方法。如果從管理區雇傭塔吊過來,不但工時要延長,費用也更多;另外,大型機械對草原傷害很大。機長郭永恩說:" 純粹人工搬傢,咱們工人都習慣瞭,辛苦下,不用三天就可以完成。"
8 點 40 分,天擦黑瞭,工人們停止瞭工作開始準備用餐。沒有電,就拿出自己的手機、手電來照明,晚飯是面條加西紅柿炒雞蛋。工區手機信號很差,大部分時間是 " 無服務 "。不到十點,帳篷裡就飄起瞭內蒙呼麥一樣粗獷的鼾聲。
太陽再次升起時,工人們依舊在新舊工地間穿梭忙碌。鉆工們除瞭力氣大,潑辣硬朗,個個還都是多面手,檢修、維修,電工、焊工,給鋼絲繩 " 編辮子 ",真是粗中有細。
出於對農用車承載的考慮,工人們隻能把龐大的鉆機拆解開搬運。拆下來,再安裝,這無形中會給他們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工人們搬運從鉆機上拆卸下來的上千斤重的電機,一旦掌握不好平衡就很容易受傷。
拉緊繃繩,讓鉆機穩如泰山。草原上風大,四角的繃繩就起到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第四天早晨六點,各部位調試一切正常後,就可以開動鉆機瞭。鉆機上的配電盤很復雜,專業的電工也需要小心謹慎操作。
開孔前,地質人員按照施工設計,對孔口位置、鉆機立軸方位和傾角就行復測檢查,全部符合設計要求,並下達《鉆孔開孔通知書》後才可以開孔。鉆工們說,隻要聽到鉆機轟鳴聲,心裡就踏實。
巖心是研究瞭解地下地質和礦產情況的實物資料,巖心的采取率等有嚴格的規定。一名工人正在丈量巖心,用紅色油漆對每一塊長度大於 5 厘米的巖心進行編號。
《鉆孔原始地質記錄表》是野外鉆探工作的第一手資料,需要每天詳細記錄。
遠離傢人,沒有電視,拉拉傢常就是他們的夜生活。
工區沒有手機信號,等到需要出去買菜的時候,工人們會拿出自己的手機,寫好喜歡的電視劇、電影或者歌曲讓司機幫著下載。
白天熾熱,晚上有些涼意,忙碌的身影像是躍動在鉆機轟鳴曲裡的音符,鮮艷又生動。
一片雲彩一陣雨,草原上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彩虹經常出現,但是工人們無暇欣賞,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工人們就要在這裡和草原作伴一起經歷風雨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