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小資本的出局

09-22

平時刷微博是經常發現:某某農產品滯銷,幾分錢一斤卻鮮有人問。而城市裡面物價卻突飛猛進,這個時候總在想一件事情,為什麼不能將農地裡的蔬菜等農產品直接送到有需求的顧客手中呢?

有同樣想法的人估計很多,因為當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依托於這種模式的生鮮電商已經轟轟烈烈的做起來瞭,並且已經進行瞭幾次資本的洗牌,而且模式更多。

不久前,中糧旗下的我買網準備赴港上市,已經向香港交易所上載瞭初步招股文件,其招股文件顯示,我買網近三年半時間累計虧損 33.35 億人民幣,營收累計 64.28 億人民幣。中糧我買網在此前融資總計 20 多億人民幣。

同樣就在不久前,易果生鮮完成 3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加上之前幾輪,融資總計 70 多億人民幣。

如今的生鮮電商已經離不開這些巨額數字,似乎也淪為巨頭的遊戲,這不得不讓人感慨。可曾想,十年前生鮮電商剛剛出現,十幾萬就可以組一個創業團隊,背上單反下鄉,一個人就能開個超級買手淘寶店。那個時候,充滿著創業的激情,充滿著重塑食品安全的熱情,也充滿著美麗鄉村的浪漫幻想。

團隊的理想還在嗎

最早一批的生鮮電商出現在 2005-2008 年,那時是食品安全問題開始頻發的時期,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毒奶粉、重金屬超標、抗生素超標等等。我們每天都在瘦肉精、地溝油之間選擇,從一開始的擔心慢慢變成無所謂,反正橫豎都是不衛生,躲不過認輸還不行嗎?一個個練就瞭鋼牙鐵胃,百毒不侵。

人們希望能吃上放心的食物。而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機。同樣是那個時期,逆都市化潮流開始,很多都市白領下鄉務農創業,即可以逃離都市的亞健康生活,又可以產出安全的農產品。

有需求,有市場,有生產,有銷售,借助互聯網,於是第一批生鮮電商就這麼開始瞭。

理想總是很豐滿的,初期創業公司也總會將未來的藍圖描繪的無限美好。農人網就是其中一位。

農人網是早期的農產品電商之一,其網站的標語 " 讓我們一起重建人與食物的親密關系 ",字裡行間滿是文藝氣息。早期農人網的團隊曾經做個幾個很漂亮的案例,他們做的農人故事讓往常枯燥和 " 土氣 " 的農業變得有趣和親切。

然而,生鮮電商創業者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卻比想象中的多很多。

農人網在成功的運作瞭幾款農產品幹貨之後,就止步不前瞭。他們遇到的問題是,幹貨類的成功太容易被復制,文藝的團隊拼不過暴力營銷的團隊。而他們也涉足過一些生鮮產品,但是在那個時期生鮮冷鏈及倉儲太過落後,試水幾款水果後就鎩羽而歸。剛剛勾起人與食物之間的曖昧關系很快敗給瞭現實。

自己承包土地種蔬菜 + 直營 + 物流配送成為瞭很多人入場的方式。壹畝田和多利農場就是稍早點的玩傢。這兩傢都在上海,在崇明和浦東有生產基地,主要生產有機蔬菜,銷售模式采用會員直營模式,客戶的訂單也是從農場直接發快遞或者農場的配送車直接配送到客戶傢裡。這種直接從田頭到餐桌的模式縮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讓農戶生產的農產品能更直接更快的到達消費者的餐桌。

但是這種模式依然面對著很多的問題,其中最難做的就是蔬菜。

蔬菜在我們日常用餐的占比並不是很高,我們也不會買很多蔬菜備用。但是對於商傢來說,蔬菜問題確是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首先蔬菜的損耗率極高,蔬菜的成分中 90% 以上都是水分。為瞭保存就得花費很多錢來做蔬菜的存儲與保鮮。其次蔬菜的運輸成本極高,據調查,一公斤的蔬菜包裝運輸保存的成本加起來得 10 元左右,轉嫁到顧客手中顧客自然不樂意,自己承擔的話成本又太高,但做生鮮電商又必須得有蔬菜。這就成為瞭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既然都不行,那麼取消自種農產品,直接從農民手裡拿貨然後發往消費者手中是否可行呢?對於一個小公司來說答案依舊是否定的。最大的難處還在蔬菜。其次是由於農產品的分散,顧客是一個訂單中介商或許得開三個訂單。三倍的物流成本,如果大批量采購,存儲和損耗則又向上面的企業一樣成為瞭難題。

鄉村農產品電商的探索

當我們回到老傢或者去農傢樂遊玩的時候,經常會情不自禁的發出這樣的感慨:不註水的豬肉原來這麼香啊,桃子可以這麼甘甜。

鑒於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狀況和食品流通體系,在城市餐桌上的農產品已經失去農產品本身應有的味道。於是便有很多創業者希望借助電商把傢鄉的美味再現到都市的餐桌。

鄉村農產品電商基本有三類:身份證類,文藝類和運營類

身份證類:大都是農戶或者電腦水平有限的返鄉創業者自己經營一個淘寶 C 店。這類店鋪裝修 " 質樸 ",產品的展示圖片往往是自己手持身份證親自上陣,通過這個打造一種可靠的感覺。在淘寶上曾經有過一大批這樣的店鋪,也有幾個銷量做的不錯的,但是後來都慢慢消失瞭。

文藝類:很多文藝青年應該知道南食召、不二食堂、手植記、夢溪食記這些小而美的店鋪吧?這類店鋪的經營者大都是文藝青年或媒體人,他們擅長撲捉大眾需求,又能夠對產品和店鋪進行精美的設計。這類店鋪也曾火極一時,成為業界模仿的標桿,但是如今大都銷聲匿跡。

運營類:這類都是專業電商人搞的,他們擅長電商的運營卻疏於農產業及農業的常識,雖然能夠打造爆款,但是往往因為損耗賠款等而極少盈利。知名電商媒體人魯振旺也曾創辦搶鮮購農產品電商,但是鎩羽而歸。

小團隊的宿命

目前,有一些生鮮電商的從業者鑒於一些原因,將目光放在瞭標準化產品的身上。進口牛奶就是其中很多人選擇的產品。

比起蔬果和肉禽蛋,進口牛奶品質穩定,產品標準化而且常溫奶有一定的保質期,而且客單價也高,除瞭發快遞麻煩一點,其他都很適合做電商。那個時候也是國內牛奶不斷爆出食品安全醜聞的時候,因此網上進口牛奶銷量不斷攀升。

淘寶是各個進口牛奶電商的主要銷售平臺之一。當時幾個爆款進口牛奶的排名靠前的,小團隊運營成本底,運營效率也高。隻需要做幾個爆款,靠低價走量,隻要肯吃苦,照樣收入不菲。

可是,同樣是好景不長,隨著進口牛奶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大商傢入場,小團隊即便運營效率再高,也比不上體量大出數百倍的規模優勢。如今,如果你在淘寶搜索進口牛奶,銷量前十的清一色的是天貓超市,小團隊已經徹底消失。

任何一個新興行業在最初興起時都是千姿百態,創業者充滿激情,浪漫的想法和創新的模式不斷迸發出來,這些想法和模式同現有的社會結構和商業規則不斷碰撞和摩擦,然後達到一個階段理性。

如今,生鮮電商市場的整體規模已經達到 1400 億,而在 10 年前隻有幾千萬,5 年期隻有 36 億。雖然規模大瞭,但是市場上的玩傢卻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商傢,而電商熱銷的農產品主要集中在進口水果、進口牛羊肉和進口海鮮,國內生鮮農產品所占比例不高。這或許就是階段理性吧。

早期的創業者倒下瞭,或轉型瞭,當初的激情退卻瞭。那些成功存活的以及新進的創業者,不知是否還會想起這面旗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