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洋)
2017 年 10 月 6 日,上海利茲卡爾頓酒店外,將近有上百名球迷駐足等候。
衛冕冠軍金州勇士隊的人氣無敵,但這並不是球迷瘋狂的全部原因,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勇士,還是森林狼,無論是超級巨星,還是角色球員,此前球迷隻能通過電視、電腦和手機看到,而現在卻站在他們面前,就足夠令他們興奮。酒店外,他們大聲呼喊著他們的名字,甚至是勇士隊的助理教練費瑟爾匆忙走過,也被球迷迅速認出來。
" 無疑這是很多年的中國賽中最高人氣的一次瞭。" 一名 NBA 的官員這樣告訴記者。
在酒店內擔任活動主持的資深 NBA 媒體人王猛卻迅速走過人群,穿過熙熙攘攘,滿是 NBA 官員和球隊工作人員的酒店大堂,任何一處熱鬧,都沒有更多的吸引到他的註意。似乎火爆的場景在他看來,有些習以為常。從 2004 年作為《籃球先鋒報》的第一批駐外記者全程報道賽事,再到 2017 年以解說員和主持人的身份坐鎮騰訊演播室,13 年來,王猛從未缺席中國賽。
王猛說:" 這屆確實很火爆,但是跟第一年的 NBA 中國賽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第一年的中國賽如果非要用詞語來形容就是震撼。甚至之後,詹姆斯、科比,包括今年的庫裡,杜蘭特,都實在不能取代中國賽在我心中的地位。"
劃重點
【2017NBA 中國賽專題】【NBA 專題】
最瘋狂的賽事,比股票還瘋
不隻是王猛,親歷瞭首屆 NBA 中國賽的每一個人,包括球員,都將之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
凱文 - 馬丁,2004 年是 NBA 中國賽參賽球隊薩克拉門托國王的新秀," 對我來說,首節中國賽意義非凡,那時我才剛剛穿上 NBA 的球衣,第二場比賽就來到瞭美國之外," 馬丁告訴騰訊體育," 當時道格 - 克裡斯蒂受傷瞭,於是我頂替他打先發,他整個季前賽都缺戰。還記得第一次走出美國,來到異國他鄉的球場,首先見到的就是巨人姚明,還有其他出色的球員,包括麥蒂。在場上,我負責盯防麥蒂。對於一個 21 歲的年輕球員來說,能夠和這兩位超越籃球運動的球員交手,的確是大開眼界瞭。還有就是參加各種活動,包括登上長城,都是非常難忘的回憶。"
馬丁還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幾乎見到中國媒體人就要念叨一句," 球迷太瘋狂瞭 "。
想起那時的光景,同是中國籃球資深媒體人的楊毅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股票中有一句話說,如果連賣菜的老太太都在談論股票時,那就證明股票該跌瞭。可是對於那年的 NBA 中國賽,真的火到瞭這種程度。都知道姚明和他的隊友來中國打球瞭。"
當時最誇張的是,中國賽的球票算是市面上最 " 稀罕 " 的東西,一票難求。一張 2000 元的球票都隻能坐到上層的角落裡,稍好一點的位置高達萬元以上。甚至到瞭你砸錢都不一定有票的地步。
球迷王運明是多年的老球迷,足球籃球都愛看,因為一直經商也算是人們口中的金主。當年國安的球票都買的是工體底層第一排最當中的位置,可是 NBA 中國賽因為動手有點晚瞭,竟搶不到一張票。" 那場比賽是你不但要有錢,還得有籃球界的門路。兩者缺一不可,才可以弄到票。弄的就跟現在美國的那個超級碗似的,你光有錢沒用,有的座位你必須有門路,或者有身份。"
作為籃球圈中的大咖,蘇群竟也要窩在最頂層的球迷區域觀看那一場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比賽。" 當時僅有的幾張別人送的票,沒辦法,都送出去瞭。管我要票的人太多,弄到我自己都手裡一張沒有。最後好不容易才擁有一張,真的就是最高的一層,而且再往後一排就靠墻的那種。"
那天的蘇群特別興奮,穿著姚明的球衣,工作之後第一次作為一個球迷坐在看臺上,而且看的還是從來沒有在中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登陸的 NBA 中國賽。
" 之前都是以媒體人的身份去參與,那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去現場做一個球迷。坐在那裡,心裡還真的有點小感動。" 迄今為止,2004 年看的那場球,都是蘇群對於 NBA 中國賽最直接和難以忘卻的感觸。
那些炫目的視聽效果,頂級的籃球水平呈現,以及最強的娛樂包裝,甚至是球迷的熱烈反響,都是蘇群曾經在美國采訪 NBA 時感受過的。坐在頂層看臺,他腦子裡卻不停的回想著曾經一幕幕在美國采訪時的片段。" 我每次去美國采訪 NBA,見到大衛 - 斯特恩就不停的追問,NBA 到底什麼時候可以來到中國。那時候還是 NBA 日本賽。我就說,既然可以到日本,為什麼不可以來中國。而大衛 - 斯特恩的回答總是,一定會,但是需要再等等,等機會到瞭我們就一定會去。"
蘇群坐在那裡,無限感慨。從當年大衛 - 斯特恩在中央電視臺外面等一下午隻為瞭給當時的領導送幾盤 NBA 的比賽錄像帶再到 NBA 正式將一場季前賽的比賽放到中國兩個最好的城市去舉辦,世界最頂級的籃球聯賽在中國走過瞭 30 年的時間,從不被人認識到眼前的人山人海。30 年的時間改變瞭許多的事情,但是中國的籃球媒體人卻一直在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 你看到眼前的一切,就知道斯特恩是對的。他等待的時機終於到瞭。" 蘇群說。
最好的時代,NBA 中國賽來瞭
當年的斯特恩到底在等待一個什麼樣的時機,又是什麼讓 NBA 真正下定決心來到中國?
盡管在 2001 年,王治郅已經率先登陸 NBA,之後的一年巴特爾也簽約馬刺隊。但是直到 2002 年的夏天,姚明以一個狀元秀的身份被休斯敦火箭隊選中,NBA 也才算真正擁有一名在這個頂級聯盟中能夠算上巨星級別的中國球員。姚明帶著他中國長城的背景,過硬的籃球能力,以及帶著他那兼具東方的智慧沉穩和西方開朗幽默的性格特點,迅速讓西方世界認識到中國人所具有的魅力。
王猛告訴騰訊體育:" 大衛 - 斯特恩恐怕就是一直在等待著這樣的一個時刻。或者說姚明就是把這件事情真正做起來的橋梁。之前更多的時候,對於美國人來說,他知道這個市場有多龐大,多重要。但是這樣的認知還不夠清晰和明確。有瞭姚明的這個橋梁,他們更加明確的,直觀的看到這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他能創造出怎樣的能量和價值。"
在王猛的眼裡,是姚明讓 NBA 有瞭一種 " 撥雲見日 " 的實在感。一切的時機都看起來更加的看得見,摸得著。所有的契機,包括時間節點上,還是籃球大環境上,甚至是經濟環境上都是實打實的,立竿見影,不似從前般隻是單純的談可能性而已。
斯特恩曾經說過辦一場海外的 NBA 比賽起碼要花費幾百萬美金,在當時的聯盟掌門人來看,盡管將 NBA 的比賽帶入中國的意義巨大,可是他還是要考慮市場和花費的問題。
而姚明在 NBA 的頭兩個賽季打的風生水起,讓巴克利都親瞭驢屁股。令國人的期待值和對於 NBA 的認知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年姚明一場比賽的收視率能達到 12%,就相當於全中國 10 臺電視機,就有 1.2 臺在放姚明的比賽。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就算拿到當下的那些最熱播的電視劇都沒有那樣的熱度。" 蘇群想起那幾個年頭來,總是有些懷舊。
那是屬於電視和報紙的年代,網絡這個詞並不普及。" 電視上基本放的都是火箭的比賽,然後人們攝取場外內容的渠道都是通過報紙。而報紙版面有限,將基本的大部門版面都留給瞭對於火箭和姚明隊的報道。" 當時已經開始跟隨姚明進行采訪的王猛最有體會。他的工作強度大,出稿數量要求也多。寫完姚明,寫他的隊友。久而久,姚明身邊那些隊友的名字就傢喻戶曉瞭。
王猛當年所在的《籃球先鋒報》就是誕生於 2004 年。當時,他被一切聯合創立這份報紙的蘇群、楊毅和孟曉琦招入麾下," 當時還是個小胖子,但是說話很有意思。" 這是當時楊毅面試王猛時留下的印象。楊毅當時要招三個人前往美國作為外派記者,王猛是一個,還有如今在騰訊體育的段冉,以及早已經告別籃球圈的李晨驥。
用蘇群的話說,現在來看,他們趕上瞭體育報紙媒體的最後一個高峰期,搭上瞭最後一班的高鐵。當時的《體壇周報》因為 1998 年和 2002 年足球世界杯創造瞭驚人的銷售量,創造瞭體育紙媒的奇跡。那時候是足球的黃金年代,而蘇群、楊毅和孟曉琦一起創辦瞭《籃球先鋒報》,面對的卻是籃球領域的黃金時代。靠著幾開的純籃球內容的報紙,包括 NBA,CBA 和歐洲籃球的內容,《籃球先鋒報》不但養活瞭數十名員工,更是讓這份報紙成為瞭很多熱愛籃球的 70 後和 80 後的青春回憶。
斯特恩所等待的時機恰到好處,在經濟效益上,群眾基礎上都成為瞭順理成章的事情。甚至他們聘請瞭專業的律師團隊在評估瞭多年之後,得到瞭 NBA 中國賽最終落地百分百的可操作性。但是斯特恩來到中國,還是被濃厚的籃球氛圍深深震撼。
現在在 NBA 中國工作的一名員工 stephen,曾經也在 2004 年作為媒體參與報道瞭第一屆中國賽。當時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斯特恩的幾個驚訝的表情。" 當時在新聞發佈會上,幾個記者問到瞭 NBA 和球員工會的有關於球員工資的問題,NBA 中國怎麼盈利的問題。還有幾個其它很有趣的問題。當時斯特恩的嘴巴張得大大的,眼球都快瞪出來瞭,甚至他身邊的美國同事也是一樣的表情。因為他們都沒有想到,原來中國球迷,中國的媒體人已經都這麼瞭解籃球這項運動,這麼瞭解 NBA 這個職業聯盟瞭。"
這也讓大衛 - 斯特恩對於將中國賽繼續辦下去的信心更加堅定。之後,他們甚至取消瞭 NBA 日本站的比賽。
那些困難,險讓中國賽夭折
盡管現在一切都看起來水到渠成,NBA 落地中國天時地利人和。但實際上,這過程卻也十分曲折。
最開始進入中國,NBA 隻是在北京設立瞭一個聯絡辦公室。總共也沒有三兩個人在辦公,而領頭的是美國人馬克。他們依然按照美國人做事的方式,為瞭辦中國賽,直接找到瞭地方體育局尋求合作。但顯然這樣的方式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甚至激起瞭事先毫不知情的前籃管中心主任李元偉的不滿,並在自己的自傳中表達過自己對於美國人 " 不懂事 " 的看法。
" 這是中國國情和美國人思維直接碰撞的結果。每個國傢都有各自辦事的方式和方法。到瞭中國,不按流程和規則辦事,肯定要碰一鼻子灰。" 一位前籃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NBA 總部立刻找到瞭問題的根源所在,他們將聯絡辦公室改革,成立 NBA 中國公司,並且聘請瞭曾經在微軟等跨國企業專門負責跑政府口的高管陳永正作為 NBA 中國的第一任 CEO。
陳永正一上任立刻將上層的關系捋順,讓中國籃協,北京市政府,體育局和上海市政府和體育局全部站在瞭同一立場之上。
NBA 甚至為瞭能夠將此事辦成,最終決定將分成權益大部分的讓出,時任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中心主任張衡曾經自豪地透露 NBA 出讓大部分的權益,甚至讓特別註重品牌保護的聯盟點頭答應雙方制作和出售特許商品。在 NBA 中國賽的北京站,聯盟隻拿走三成的收益,而作為承辦方的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中心卻 " 占瞭大頭 "。
這樣的磨合,甚至是空前絕後的讓步,讓前前後後籌劃和準備瞭 5 年的中國賽終於在 2004 年開啟瞭它的行程。但現實的困難依然令 NBA 著實著急,因為當時中國相對落後的硬件水平根本無法達到 NBA 的要求。
" 當時 NBA 對於北京和上海的場館並不算是特別滿意。但是能夠基本符合條件的也隻有北京的首都體育館和上海的旗忠森林體育城。有瞭場館,裡面的設置和設備要求卻沒有一項符合規定。NBA 希望節省成本,加上國際運輸這些設備器材有可能造成很多的破損。所以他們想要在中國先找一圈,看看能不能找到復合要求的生產廠傢。可是最後好像隻有籃架能做。最後 NBA 隻能將所有的東西都原封不動的從美國運來中國," 蘇群告訴騰訊體育。
安保問題也一直困擾著 NBA,一位前 NBA 工作人員告訴騰訊體育," 當時從接機,到參加活動,再到比賽,每一個事兒幾乎都要到最後一秒才敲定,感覺跟死裡逃生似得 "。
困難逐一被克服瞭,NBA 中國賽終於在各方的全力配合下如期舉行。
當姚明跟隨球隊落地上海,看到機場裡人聲鼎沸,激動熱情的傢鄉球迷,長槍短炮的媒體,以及各路官員時,他跟身邊的楊毅說," 我這可算是衣錦還鄉瞭吧。"
姚明做橋梁,資本與市場結合
那時的姚明即將面臨的是他整個職業生涯第三個賽季,而火箭隊又將超級巨星麥蒂招入麾下可謂如虎添翼。那是屬於姚明的時代。風華正茂的年歲和雄心壯志的未來就擺在他的前面。從很久以前起,他就是一個符號,他的存在就超越瞭籃球本身的意義。而 04 年的中國賽,這個意義和價值被最大程度的發掘和提及。
他是符號,是橋梁,是蘇群口中,最後推動 NBA 季前賽落戶中國的那雙魔術手。
當森林狼主教練錫伯杜來到上海,他再一次受到瞭 " 賓至如歸 " 的感覺—— 2004 年,錫伯杜還是火箭隊助教,首屆中國賽來到上海,姚明把一切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條,錫伯杜和火箭球員們隻需要吃喝玩樂。" 姚明自豪地向我們介紹中國,隊員也非常享受其中。還記得姚明在和平飯店招待全隊參加晚宴,向球隊介紹和平飯店的歷史," 錫伯杜說," 巧合的是,昨天晚上我們再次來到瞭和平飯店,真是個美妙的地方,非常不可思議。"
不過,彼時沒有人關系錫伯杜,大部分球迷與媒體都將目光投向姚明和麥蒂的組合,被中國球迷親切的稱為 MM 組合。這個組合也成為瞭最具有國人情結的 NBA 超級組合。
在來到姚明身邊之前,麥蒂早就是 NBA 的超級巨星。當年的四大天王。就在來到上海之後,麥蒂所代言的球鞋品牌特地包下瞭外灘上風光最盛的地界。身後是燈火輝煌的十裡洋場,臺下是一呼百應的瘋狂球迷。麥蒂一個縱身跳上舞臺,張開雙臂的那剎那,全場歡呼,他君臨天下,舍我其誰。那一場盛宴般的品牌發佈會,讓品牌商付出瞭大把的 " 銀子 ",但是品牌卻仍然很滿意。麥蒂巨星效應所帶來的成無數倍上翻的回報,讓他們可以輕易揮霍上海的 " 紙醉金迷 "。
那是屬於麥蒂本人的輝煌時刻,也是屬於籃球的。在高樓林立,商賈盤踞,在經濟人和這個世界靠的最近的大上海,籃球這項運動在中國以從未有過的速度邁入瞭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新階段。
" 外國資本和中國資本的容和,外國資本和中國體育市場的容和。中國資本對於中國體育市場所表現出的態度前所未有。整個市場都是非常樂觀,非常積極向上的。人們都看到瞭它的無限可能。而且那個時候,不僅是籃球,不僅是對於體育,甚至這也跟整個國傢的經濟形勢高度融合。" 蘇群說。
2004 年,仍然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年。盡管外國曾有專傢預言到瞭大熱之下泡沫破滅從而引起金融風暴的風險,蘇群說:" 但那時的錢都是燙的,一切跟錢相關的產業也是熱的。大到巨富商人,小到老百姓人們無論是對於投資、理財、生意都樂此不疲。從大瞭說,市場對於新興產業,比如科技,體育和娛樂的投入和關註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一年,中國對於世界的吸納,交匯和野心也可以從 NBA 中國賽的空前絕後的成功,以及聯想當年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從而成為世界第三大個人電腦企業看出一般。而從小瞭說,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從將大部分收入作為基本生活開銷,到可以也願意掏出幾千塊錢去欣賞一場籃球比賽。這是中國走入那個時代的進步,也是人們對於在奧運會到來之前整個社會現狀呈現出的樂觀和滿足。他們都什麼都想知道,都抱著好奇心和最大的開放度和寬容度。"
文化包容,我們都是受益者
2004 年 10 月 16 日,姚明帶著自己的隊友,和國王隊的全體成員來到瞭金水橋上。每個球員都興奮異常,這是他們此次中國行心中覺得最期待前往的地方。這裡帶著濃重的政治色彩和神秘的莊重感。
即使是在火箭隊的姚明和國王隊的劉煒,卻從沒有站到金水橋上拍照。所以這樣的經歷對於他們二人而言也是奇妙的,甚至更加加深瞭一種美國隊友無法瞭解的榮譽感。
楊毅在今天回憶仍然很清楚的記得當年這段往事的各種細節和不易。" 能上到金水橋,是北京體育局專門找到北京市政府,然後又上報,最後由國傢特批才準許上去的。"
誰都明白,這兩場 NBA 中國賽的意義早就超越瞭比賽本身。" 就像之後留下的那張麥蒂和姚明那張照片。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兩個人在最具國傢意義的地方,身穿紅色的火箭訓練服舉著籃球合影,它是中美兩個國傢對於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跟隨采訪中國賽的記者楊寶巖也是當時位數不多的女性角色之一。那張來自姚明和麥蒂的合照也是她在 13 年之後最深刻的記憶。
" 那張照片就算是現在來看,都算是這麼多年來 NBA 中國賽最具有意義的歷史影像。它的立意深遠到為今後每一屆的中國賽來定調。NBA 來到中國,中國接納 NBA,這其中可能會有困難和阻礙,可是寬容和理解,會讓每個人最終都站在一起。" 楊寶巖說。
時光荏苒,轉眼過隙。13 年就這樣過去瞭。
在這 13 年裡,有些變胖的姚明成為瞭中國籃協的主席。當年口中那種 " 衣錦還鄉 " 的自豪感變成瞭現在將所見所學用到中國籃球職業化改革的責任感。 麥蒂也不再是那個背靠上海最旖旎的燈火,坐享萬人擁戴的不羈偶像。他帶著同樣略有些走形的身材,但同樣慵懶無比的眼神在今年走進瞭名人堂。 還有當年的那些人,他們在那樣的光景裡各得其所,又在之後肩負著各自人生的使命,踏上瞭不同的道路。
2017 年 10 月 3 日,金州勇士隊的飛機正式落地,
克雷 - 湯普森一臉興奮,他身穿一件 T 恤,上面大大的字寫著 " 中國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