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歸”還是“小海歸”? 收入可差幾十倍!

10-07

來源:參考消息

留學五年創業成功的海歸大咖,為啥不認同留學是投資的說法?

↓↓ 請戳“新華視點”記者獨傢專訪。

“新華視點”記者采訪發現,把留學當“鍍金”輕松溜一圈回國的“洗澡蟹”式海歸,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淘汰,留學生年收入從幾萬元到超過百萬元分化嚴重。

留美碩士月薪4000多元

不少海歸薪酬收入低於預期

“應聘時,面試官除瞭考察英語水平外重點看海外經驗。一聽我在美國留學1年且沒啥實習經歷,往往就沒下文瞭。”張晴說,經過努力她才找到月薪 4000 多元的一份工作。

張晴的遭遇並非個例。近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等機構發佈的《2017 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44.8%的海歸稅後月收入在 6000 元以下。近七成海歸認為實際工作收入遠低於個人期望工資。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齊立新說,自費留學生付出高額學費、生活費,必然對就業薪酬期待較高。

齊立新說:“純粹算筆經濟賬:現在,美國留學每年起步花費在 4 萬美元,折合人民幣接近 30 萬元,留學 3 年總投入在 90 萬元左右。即便回國找到月收入過萬元的工作,也得7年多才算收回留學投入。”

受國內發展機遇與政策吸引等影響,海歸人數激增。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 年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 43.25 萬人,較 2012 年增長 15.96 萬人,增幅達到 58.48%。

不少海歸坦言,放平心態、理性調整預期成為必然。據跨國職業教育平臺“職優你”與 Boss 直聘 2 月底發佈的報告顯示,2016 年畢業的美國留學生,在國內求職的平均期望月薪為 8395 元,同比下降 6.3%;實際平均薪酬為 7085 元,低於預期值 15.6%,實際薪酬與期望薪酬的落差幅度同比縮小 1.9 個百分點。

“大海歸”“小海歸”薪酬差距逾 10 倍

據悉,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將“是否掌握獨特技術或技能”作為分割線,將海歸群體劃分為“小海歸”與“大海歸”,其薪酬分化日益顯著。

畢達教育咨詢總監徐傳海說:“僅有普通文憑,缺乏技術與經驗的 ‘ 小海歸 ’ 競爭力明顯較弱。能拿到高薪酬的,大部分是有名校過硬文憑或者多年實際工作經歷,處於人才金字塔塔尖的 ‘ 大海歸 ’。”

湖北省一傢國企負責人稱,在普通社會招聘中,留學生與本土畢業生薪酬水平相當,“企業不可能獨為海歸打破薪酬公平體系”。相較“小海歸”與國內畢業生同臺競爭的失落,“大海歸”的發展則如魚得水。在德國留學 8 年、入選國傢“千人計劃”的楊治國,2009 年歸國後在武漢創立瞭一傢地理信息科技公司,企業發展勢頭迅猛。

楊治國說,在軟件信息行業,無論海歸還是國內畢業生,碩士的起薪為 8000 元左右。若是掌握全球領先成熟技術的海歸人才,年薪則能達到 80 萬元左右,如懂經營更是能達到上百萬元。

目前,“小海歸”群體比例明顯偏高。《2017 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51.2%的海歸在海外生活時間不足 3 年,29%的海歸在海外生活時間在 3 年至 6 年。海歸中,碩士研究生占 61.5%,本科占 31%。

據悉,根據歐美學制,熟練掌握先進技術或成熟技能,一般要讀完博士學位,或者有海外多年工作歷練經驗。而我國過半海歸都是攻讀兩年制或一年制碩士。此外,隨著留學“低齡化”,留學 4 年的海歸中不少人僅讀完本科。

激烈競爭將淘汰“洗澡蟹”式海歸

“去光環化”倒逼留學從“鍍金”轉為“煉金”。一些海歸介紹,海外留學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但不少留學生不努力克服語言、文化障礙,這種安逸、逃避的“鍍金”式留學,最終能收獲的也僅是一張文憑。

兩個月前,齊嶽結束 5 年的留學生活,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在上海一傢大醫院當醫生。讀博期間,齊嶽每天都是早上不到 8 點趕到研究室,一直加班到晚上 8 點後才離開。

齊嶽說,不加班加點實驗,很可能研究成果就會被其他研究組搶先完成並發表論文,此前的辛苦白費。此外,在學習基礎、語言文化都存在劣勢的情況下,不付出更多努力很難得到導師的全力推薦。

此外,留學生專業紮堆,與國內人才需求出現錯配。《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主修科目中,商科占比達到 46.3%,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項占比約 20%,應用科學與自然科學占比分別為 16.2%、7.4%。

國傢“千人計劃”創業人才、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董事長袁玉宇說,“洗澡蟹”式海歸肯定會遭遇淘汰,海外留學生應充分把握各種實踐機會不斷“煉金”,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楊治國認為,留學生起薪高低不代表市場悲觀或不悲觀。個人價值總是在社會實踐中回歸的,不是有什麼樣的學歷就應該拿什麼樣的工資,自身價值應該靠個人的努力奮鬥來證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