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相信是不少 70 後 80 後的 " 老人 " 都好奇的:
現在的年輕人,心裡都在想什麼啊!他們沒什麼儲蓄的意識,也不焦慮房價;他們對感情抱著隨緣的態度,對工作也不像有雄心壯志的樣子。
上周末我看瞭一部日本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女主角玉子完成瞭在東京的大學學業後,沒有去找工作,而是回到傢鄉小鎮,成瞭一名百無聊賴的 " 傢裡蹲 ",每天的日常就是看漫畫、看劇、打遊戲。
這電影真的巨無聊,70 分鐘起碼有 30 分鐘在吃飯,一個吹頭發的長鏡頭能持續幾十秒。
但我卻看得津津有味。
頹廢、漫無目的、毫無幹勁。我發現,這喪出天際的玉子,不就是周末癱在傢中的自己嗎?
胸無大志的時代即將到來?
我跟玉子一樣,來自十八線小鎮,讀瞭省城大學的傳媒專業,畢業後,我媽讓我回市裡找個工作,她說在大城市你一輩子都買不起房。
其實不用她說,我早就知道我一輩子也買不起房瞭。
大概在我初中的時候,2008 年左右,中國的房價開始暴漲,一漲就根本停不下來,那時,媒體關於高房價的報道鋪天蓋地。
身在十八線小鎮,北上廣深哪個也沒去過的我,都知道大城市房價要上萬一平,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擠在城裡的地下室當 " 蟻族 "。
房是買不起的,可我心想要是回瞭市裡,就隻能去地方媒體,天天報道市長又上哪兒視察,縣長又去哪兒開會,一點都不 freestyle,於是還是來瞭廣州。
我媽說你要去可以,25 歲之前沒混出名堂就趕緊給我回來。
我不知道她說的 " 名堂 " 是什麼,但我明白她的擔憂:過瞭 25 歲我再回老傢,嫁個好老公的概率就會大打折扣。
來瞭之後,我發現大城市真不好混啊!媒體樂此不疲地教你面試技巧、職場進階指南,看得我非常恐慌。
在朋友眼裡,我是個有趣的人,愛看點書,歌唱得不錯,還會燒幾個小菜。
但我是個很平庸的員工,我沒有女強人的魄力,也沒有八面玲瓏的心思,更沒有名校背景加持,這個努力上進的社會好像容不下我的平庸。
在迄今二十幾年我接受的價值觀裡,買房、結婚、工作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一個人必須去完成的使命。
但我偶爾卻會有一些 " 異想天開 " 的想法:可不可以不買房?可不可以不結婚?可不可以不成功?
當然,也隻是想想而已,除瞭我,誰還會有這種奇怪的念頭呢!
然而最近讀到的一本書卻讓我發現,我的這些想法不僅不奇怪,在 95 後年輕人中甚至很有代表性!
這本書就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副標題是 " 一個胸無大志時代 ",我真是太愛 " 胸無大志 " 這四個字瞭)。
什麼是低欲望社會呢?
這本書裡說,當今的日本年輕人,已經呈現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的狀態,如果你去問小孩子的夢想是什麼,女孩子可能會說成為一個面點師,男孩子或許會說,要做一個美發師。
" 愛拼才會贏 " 是上一代傳唱的往事,胸無大志的時代已經到來。
大前研一說,在日本,年輕人不買房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他們不願意像上一輩一樣為瞭房子背負幾千萬日元的房貸,隻要在繁華的地段租一個很小的房子,能享受到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就已經很滿足。
同時,晚婚甚至不婚現象盛行,60 多歲依然沒結婚的大有人在,年輕人內心過於敏感,很怕受傷害,缺乏表白的勇氣,或者對婚姻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
對日本低欲望社會的描述,居然讓我有點暗爽,這完全就是我 " 不買房、不結婚、不成功 " 念頭的理論依據嘛!
他讓我相信這些想法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是一種趨勢,在日本那麼多年輕人都這麼幹呢!
那些高級喪的非主流青年
這本《低欲望社會》,今年初曾在國內引起熱議,我覺得,大概是因為它狠狠戳中瞭中國社會的痛點。
有人說,日本的現在就是中國的未來。其實,就我個人的觀察,在中國的年輕群體中,低欲望傾向已經開始萌芽。
比如,現在不是正流行 " 喪 " 這個詞嗎?90 後的年輕人很喜歡用 " 喪 " 來表達那種不想工作、漫無目的、什麼都不想幹的生活狀態與心境。
這就是 " 低欲望 " 的前奏。
作傢閻紅還提出瞭一個新概念—— " 高級喪 "。
普通的 " 喪 " 是欲求不得,鬧鬧小情緒,而 " 高級喪 " 則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要不起但也不想要——懶得對抗人生,不求升官發財,對各種欲望呵呵置之。
" 高級喪 " 更加符合 " 低欲望 " 的特征,而我發現,身邊這種喪得很高級的 " 非主流青年 " 正越來越多。
94 年出生的 A 是我大學同學,她出身二線省會城市的中產傢庭,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也比較寬松、自由。
A 成熟、自立,身上有一種難得的從容的氣質,卻從沒談過戀愛,我經常笑她 94 年的人,84 年的心。
對結婚、房子這些事,她似乎早就看開瞭:" 可有可無吧,順其自然。要是沒結婚,還不用搶奶粉、買學區房呢。"
B 是我在火車上認識的一個朋友,94 年的女孩,出身三線城市的小康傢庭。
第一次見到她時,B 正追著喜歡的痛仰樂隊從武漢到長沙,再從長沙到郴州,每一場演唱會都不落下。
我們聊得很投緣。她說在武漢讀完大學後就留下工作瞭,可是自己胸無大志,對職場晉升毫無興趣,夢想就是開一傢自己的手工作坊。
我以為她隻是說說,沒想到半年後,她真的辭職回到瞭傢鄉小城,開瞭一傢淘寶手工飾品店,一個人又當店主,又做設計師,又做攝影師,撐起瞭這傢小店。
如今,B 的小生意做得像模像樣,想出去玩瞭,也可以任性地休十天半個月,雖然掙得錢不多,但她很享受這種自給自足的成就感,她喜歡把客人當成朋友,想通過手作傳遞一種熱愛生活的信念。
我看過《南風窗》雜志關於 " 低欲望社會 " 的一篇報道,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胡澎博士在接受采訪時說:
日本 8090 一代出生時,盡管趕上泡沫經濟崩潰後失落的二十年,大批企業倒閉,但是社會發達程度和便利程度依然很高,這代人從小不愁吃穿,所以更加重視內心感受與個人興趣。
中國也有著類似的情況,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也就是 6070 後,正是改革開放後直接支撐起經濟騰飛的一代人,財富積累程度高。
可以說,我們一出生就處在一個 " 飯管飽,紅燒肉管夠 " 的時代,不說成為富二代,但至少不用餓肚子。
尤其像 A、B 這樣的年輕人,傢庭條件不錯,父母的教育理念也更加先進,她們可能更樂意過自己的小日子,發展興趣愛好。
在《低欲望社會》中,大前研一在形容日本新一代年輕人時,用瞭一個很有意思的詞:窮充(窮且充實)。
窮充一代的想法是不必為瞭金錢或者出人頭地而辛勤工作,希望過一種心靈富足的生活。
我的高中同桌 C,就完全符合 " 窮充青年 " 的特征。
95 年出生的 C 熱愛旅行,喜歡浪。大學畢業旅行遊到瞭廈門,覺得這城市不錯,決定留下來,不巧趕上金磚會議,廈門不能租房,於是就近到福州,找瞭個旅行社的工作。
他說自己沒什麼遠大志向,通向成功的道路很累,成功之後責任重瞭更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開心就好:
" 為瞭買房脫層皮的事兒我可不幹,況且我也不喜歡老呆在一個地方,如果以後碰到一女的,讓我愛得死去活來,他爸媽非得買房才肯嫁的話,我考慮考慮吧,不過,即使這樣我也買不起啊…… "
也許,買房、結婚、追求職場成功,依然會是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但我認識的同齡人中,與 A、B、C 看法接近的人絕不少見。
面對主流的 " 生活模式 ",非主流青年們正在用行動表示溫柔反抗。
胸無大志,卻有小夢
" 喪文化 " 開始盛行的時候,有人認為,應該給年輕人敲敲警鐘,不要讓 " 喪文化 " 瓦解鬥志。
而對於日本的低欲望一代,大前研一也擔心,日本會走上北歐國傢的老路子,失去國際競爭力,成為沒落的夕陽大國。
喪文化也好,低欲望也好,就一定就是消極的,是社會的隱患嗎?
《低欲望社會》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每天隻要 1000 日圓就可以存活下去的日本年輕人,低欲望的背景原因,可能是他們的父母做瞭負面教材的緣故。
這些人的父母剛好是泡沫經濟的世代,為瞭滿足自己的物欲,占有欲,以及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拼盡全力、拼命工作,但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卻是父母 " 庸俗 " 的一面。
雖然父母表面上看似過著富裕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實生活並不開心,夫妻之間也沒有生活情趣而言。
隻埋首於工作的父親,為瞭在公司出人頭地,每天汲汲營營,並不想關心傢庭。
這些人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不想要變成那樣的人,不要辛苦工作,而是悠哉生活。
不再篤信愛拼才會贏,胸無大志的年輕一代更加註重的,是生活品質與生活趣味。
相比於上世紀 80 年代的高欲望社會,欲望低下來的日本要精致許多,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日本的國民素質更是上瞭一個臺階,日本人把專註、創造力以及匠人精神這些優良的品質發揮到極致,讓 " 日本制造 " 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
《不求上進的玉子》中,在爸爸的鼓勵下," 傢裡蹲 " 一年的玉子也終於走出傢門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
我想,真正應該被提倡的低欲望並不是不求上進。對於房子、成功、婚姻都可以看淡,但對於個人價值的追尋不能放棄,努力 " 生活 " 的欲望不能降低。
所以朋友,你可以胸無大志,但小夢想還是要有的!
我們的社會輿論有個特點——幾乎每代年輕人,在上一代的眼中都有 " 淪陷 " 傾向:70 後眼中的 80 後曾是 " 垮掉的一代 ",80 後眼中的 90 後曾是 " 非主流 "。
結果呢,80 後沒有垮掉,90 後也並未與主流分道揚鑣,年輕人在推動著社會持續進步。
相信在任何一個社會,積極向上都是主流,隻是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能夠包容更加多元的價值觀,恰恰體現瞭社會的進步。
無論中國是否真會出現 " 低欲望 " 的一代,我們都需要理解年輕人的想法,理解他們的境況,因為年輕人的來處,正是時代的方向。
你們說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 書單 "(ID:BookSelection)
由《南方周末》、《香港大公報》等資深媒體人共同打造,幫你篩選好書、過濾爛書,打開知識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