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獨居青年越來越多。
根據市場研究,全球獨居生活人數已經從 1996 年的 1.53 億上升到 2011 年的 2.77 億—— 15 年裡上升瞭 55%,預計到 2020 年全世界將新增 4800 萬獨居傢庭。
" 空巢青年 " 與 " 蟻族 "" 蝸居 " 等名詞的出現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人口遷移而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
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多、工資待遇好,年輕人為瞭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隻能離傢外出打拼。
對於大多數 " 空巢青年 " 來說,城市的繁華、高房價的疊加效應和生存壓力,讓他們有著難以言說的孤獨和艱辛。
下文作者:國館
微信公號:國館 ( ID: guoguan5000 )
空巢青年
今年五月,網易新聞牽頭做瞭一個《空巢青年人群畫像》報告。
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空巢青年人群總數超過 2000 萬,現實數據可能更多。其中,22-25 歲的空巢青年占比 51%,26-29 歲占比 37%,30 歲以上占比 12%。
知乎上有人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
吃飯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自己做吧,一頓飯的米還蓋不住電飯煲的鍋底;叫外賣吧,湊不齊起送的量,叫一次要吃三頓。
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睡著瞭,醒來的時候一切如舊,沒有人給我蓋被子,沒有人給我關電視 ……
無論是出門倒垃圾,或者是買吃的,每次聽到身後門 " 咔擦 " 關上的聲音,而自己又沒帶鑰匙的時候,就特別絕望。
每天下班,從燈火輝煌的 CBD 回到城中村漆黑冷清出租屋,第一時間是打開電視或者電腦,一定要弄出點聲響,不然寂寞得發慌。
過年回傢,媽媽要我留一個緊急聯系人,在萬一聯系不上我的時候可以聯系他,翻遍腦海裡所有的記憶,居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我時常會想,如果有一天我死在瞭出租屋裡,可能沒有人會知道。除瞭來催房租的房東。
……
有這樣一群人,沒有瞭不起的背景,如無根的浮萍在繁華的都市飄零。立足已然不易,卻偏偏不甘放棄,不甘安於現狀。
白天出入繁華的高樓大廈,晚上回到破敗的城中村出租屋,獨自一人在熱鬧與寂寞的兩極來回穿梭。
我們被稱作空巢青年。
我們孤單地在城市打拼,獨自承擔生活的酸甜苦辣。嘴上說是為瞭夢想,事實上卻隻能為瞭生存而奔忙。
我分明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多餘的人
從廣州早高峰的地鐵下來,足夠虛脫半個小時。卻不能給自己喘息的機會,因為遲到一分鐘扣的錢足夠自己吃一頓早餐。
就要沖進豪華寫字樓的瞬間,我看到瞭一個瘦弱的小姑娘。
她抱著一個紙箱,裡面裝著一些簡單的辦公室日常用品,愣愣地站在門口,茫然地看著匆匆進出大樓的人群和門前穿梭的車流。
從背後看,能夠明顯感覺到她在抽泣。
也許,她剛剛犯瞭一個嚴重的錯誤,也許僅僅是因為她老板心情不好。總之,就在剛剛,一個對很多人來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早上,她被開除瞭。或者說,她被這個城市暫時遺棄瞭。
而且這樣的事情以後也難免還會再發生。
當時,真想上前給她一個擁抱。
但是,又能怎樣呢?誰知道明天早上被開除的,茫然不知所措站在門口的就不是我自己呢?
十年前,我和一個發小一起來廣州,擠在十多平的農民房裡。
我曾經為瞭趕進度,連續一個星期住在項目通宵加班。每天早上全組叫一大箱子麥當勞外賣,一日三餐外加宵夜都是一個漢堡、一杯可樂,實在困得受不瞭就在角落裡一塊木板上躺一會兒。
等我回到出租屋的時候,發小告訴我說,他有一天陪客戶喝酒到半夜,醉得半死,被出租車司機直接丟在路邊。
他半爬半走回到房間裡,抱著馬桶哇哇大吐後站不起來,就那麼趴在馬桶上睡到瞭凌晨,醒來的時候自己都嫌棄自己。
末瞭,他半認真地對我說:" 以後老子喝醉的時候,你能不能在旁邊扶一把。一個人趴馬桶上睡著瞭醒來,那感覺真他媽淒涼。"
我看著他微笑,眼神溫柔得像見到瞭久別重逢的情人。
我們不怕吃苦。
事實上,我們就是抱著吃苦的心情來到這座城市的。
但是隻要還活著,我們就怕孤獨。
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親人在遙遠一個叫老傢的地方。
不管多晚回傢,沒有一盞燈在等待,沒有一個人在牽掛。
我們好像是這個城市多餘的。
曾經有一個女性朋友講述她的經歷。
一天, 她正在出租屋裡洗澡,忽然衛生間的水管破裂。
她一時不知所措,絕望地看著水就那麼漫出衛生間,再漫過整個房間。
她給房東打電話,房東過來關瞭總閘,罵瞭幾句就走瞭。
她很絕望,跑到附近一個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坐到瞭天亮。
第二天去五金店買好水管,按照網上的方法自己動手接好。
有人勸她找個男朋友,彼此有個照應。
然而,找個男朋友或女朋友就能解決問題嗎?
" 終於你做瞭別人的小三 "
小倩從小就是父母羨慕,孩子嫉妒的 " 別人傢的孩子 "。
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長得清秀大方。是學霸,是校花,是女神,是上天的寵兒。
17 歲,高三,她戀愛瞭。
兩個人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雙雙考上同一所名校。
大學四年,追求者無數,小倩無動於衷,和男朋友如膠似漆。兩個人已經將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生活都規劃好瞭。
一切都如人願。
大學畢業以後,兩個人在同一座城市,各自找到瞭理想的工作。
早上在街道口互道再見,晚上相擁入眠。周末想動就手牽手去逛街、逛公園,順道看個電影;不想動就窩在傢裡煲電視劇,看著對方,或者一起看著天花板發呆。
那個時候,生活很愜意,一起吃個蛋炒飯也很滿足。
隻是不知不覺到瞭談婚論嫁的時候。
七大姑八大姨的 " 關切 ",房子、車子,婚後會馬上就面臨的孩子 ……
原來似乎遙遠的壓力,在一夜之間變得如此真切。
曾經溫馨而愜意的生活,變成瞭一種碌碌無為的象征。
生活其實沒變,小倩卻變得焦慮。
更為重要的是,曾經的同學,學習成績不如自己,長得不如自己,讀的大學不如自己,找的工作也不如自己。但很多人都已成傢,而且過得相當不錯,至少從她們在朋友圈看是這樣的。
經過仔細研究,小倩得出結論,她們過得好的原因在於嫁瞭一個對的人,既沒有經濟上的壓力,還能有大把的自由時間。
現實的壓力,內心的落差,小倩開始對自己曾經十分堅持的生活懷疑、動搖。
原本很愜意、很享受的生活,現在都讓小倩覺得心煩意亂。
她討厭點個外賣還要比價,也討厭買支口紅還要貨比三傢 …… 她也希望有想買就買,想去旅遊就旅遊的瀟灑生活。
她開始因為生活的瑣事和男朋友吵架。
總有人的嗅覺如狡猾的狐貍一樣靈敏。
小倩的直屬領導,一個剛年過四十的已婚男人捕捉到瞭她情緒的變化,開始對她關懷備至。
送禮物、請吃飯、以出差為名帶她出去旅遊 ……
小倩忽然發現,其實不用那麼辛苦就能過上期望的生活。
至於將來,現在都搞不定,誰還在乎將來呢?
至於別人的眼神,那隻不過是嫉妒罷瞭,就像自己嫉妒別人朋友圈的生活一樣。
前幾天過七夕,在電影院遇見瞭小倩曾經的男友獨自一人來看電影。問及近況,他一臉無奈的苦笑。
臨別之前,他自我安慰一樣說道:" 其實一個人挺好。"
哪裡是一個人挺好?分明是在現實中受瞭無法愈合的傷,沒有勇氣再去觸碰。
如果真的已經放下,又何必在七夕獨自一人來消遣曾經兩個人的溫存。
大約在七八年前,大街小巷放著一首爛俗的歌:" 終於你做瞭別人的小三,我也知道那不是因為愛 ……"
很多人聽到這首歌,第一感覺是無聊。
恐怕也有人聽到瞭會在心裡苦笑。
是啊,那不是因為愛,是因為生活。
我一個人在深夜進瞭急診
有網友將孤獨劃分為十個級別。低級別的包括一個人看愛情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最高級別的則是獨自一個人去急診。
然而,作為背井離鄉的空巢青年,除非不生病,如果一旦真的遇到情況,恐怕除瞭自己,也確實沒人陪在身邊。
剛出來工作的時候,經常加班加點,連盒飯都很少能夠按時吃上。
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向老板申請休假,老板安慰說:" 年輕人,多做事,那樣才成長得快。"
事實正如老板所言,成長得特別快,才剛剛 24 歲,看上去已經和 42 歲差不多。
一天晚上回到出租屋,肚子痛得厲害。以為隻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引起的短暫不適,沒有特別在意。
熬到凌晨三點多,痛得大汗淋漓,蜷成一團在地上打滾。
撥打 120,接線員告訴我說城中村救護車進不來,讓自己想辦法。
我連滾帶爬掙紮著走到主幹道上,打車到醫院掛急診。檢查完畢,急性闌尾炎已經穿孔,需要馬上手術。
還好出門的時候特意帶上瞭身份證和銀行卡。就像無論早上出門是多麼晴空萬裡,都會習慣性在包裡放把傘一樣。這並不是多有先見之明,而是一個人在外生活久瞭練出來的生存本能。因為自己明白,遇到事情,很可能誰都指望不上。
疼得沒辦法自己去辦手續,我就求一個值夜班的清潔阿姨,把身份證給她,把銀行卡的密碼告訴她 ……
醫生再三叮囑剛做手術不能飲食,正好省瞭不少麻煩。
三天後,天天叫同一傢小餐館的粥喝,讓外賣的小哥直接送到床頭,近一個星期都沒換過口味。
出院後的第一時間給母親打電話,告訴他自己一切都好。
然後去公司,繼續接受老板的栽培,快速成長。
確實,在現實的壓力下,我們似乎能夠很快成長。
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有多麼堅強,而是本身可以做的選擇不多。
要麼堅強,要麼放棄,不成長還能怎麼辦呢?
同事的猝死
三個星期以前,臺風在廣東登錄。
中山一名中年男子在風中用身體支撐著剛買的小貨車,試圖阻止它被刮倒。結果被活活砸死。
網上很多人說他愚蠢,罵他活該。
這些罵人的人恐怕不知道,每天都有很多人僅僅是為瞭生存,就不得不拿命去拼。
四年前混跡於地產的時候,和一個老鄉共同負責一個項目。我負責營銷策劃,他負責銷售。
售樓部是個很神奇的地方。
平時大傢都上班的時候,我們要上班。因為所有人都在上班,我們憑啥不上?
平時大傢不上班的時候,我們更要上班。因為不上班的時候,正是很多人看房的時候。
到瞭除夕、新年,好不容易大傢既不上班又不看房,我們還得留守,因為售樓部不能關門,關門不吉利。
老板用業績壓著,客戶用身份壓著,至於你吃沒吃飯,睡沒睡覺,喘不喘得過氣來,他們根本不在乎。
一年多以後,我的搭檔兼老鄉忽然變得飯量大增,身體卻急劇消瘦,體力也日漸不支。我們都以為隻是太累瞭,勸他說:" 過瞭這一波,休個假。"
直道有一天,他暈倒在售樓部。我們將他送到醫院檢查,肝癌晚期。
這一波還沒過去,他先走瞭。
剩下的我們繼續加班、熬夜,和客戶周旋,和老板叫板,和競爭對手打架。
以後幾個月的時間,時時想起他的樣子,然後見鬼一樣逃離瞭那個行業。
然而,轉行其實也無法根本性改變狀況。
道理很簡單,無論你在幹嘛,活著,尤其是要活得好,都不容易。
翻開新聞,每天都能看到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年輕人猝死的消息。他們或許還懷揣著未完成的夢想,或許心有不甘,也或許是解脫瞭。
前段時間去北京出差,順便看瞭下在北京幫哥哥看孩子的母親。
她看孫女兒的半年時間裡,見識瞭哥哥早出晚歸的樣子。我在北京的幾天,也是經常一天忙到晚上,卻連早餐都還沒吃。
她送我到機場,臨別前感慨說:" 小時候,總告訴你們要好好讀書,走出大山,進大城市。現在看來,留在老傢也未必不好。"
老婆小時候傢裡人更是決絕,硬性規定她長大瞭必須到老傢所在的地級市范圍以外去生活。等她在廣州奮鬥幾年之後,傢人則對她說:" 有機會還是回來吧。"
人生有很多眼淚沖刷不去的悲傷。
那就隻好懷揣著痛苦和悲傷,大笑著前行。
我們之所以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地方如苦行僧一樣生活,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沒麻木,實在還有所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