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慶長假第 7 天,假期外灘君精選瞭
8 篇往期好文與大傢共度雙節,此為第 7 篇。
看點 我們從小上語文課、學閱讀方法,卻常常隻在 " 段落大意 "" 中心思想 " 這樣的文本外圍打轉。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閱讀與寫作課程獨立老師袁堅認為,我們教孩子閱讀,首先就是要教他們看清楚作者所構造的文本世界,在理清結構和事實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提出觀點,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與作者的有效對話。
文 | 袁堅、張燃 攝影 | 曉黒
編輯 | 聞琛
閱讀時,我們僅從文本中獲得作者的思想觀點就足夠瞭嗎?
對孩子來說,書本中觀點的儲備的確足以讓他們站在 " 巨人的肩膀 " 上眺望這個世界——這也正是閱讀的魅力之一,但很多人在閱讀完興奮地眺望著世界時,常常忘瞭,想要在自己大腦裡思維那顆樹的枝椏上結出屬於自己的思維碩果,思考才是唯一的養料。
思考的前提是什麼?是提出問題。然而,被學生們稱為 " 貓老師 " 的袁堅說:" 最大的問題是,大傢沒有問題。孩子們已經太習慣於等待答案,或者說,被‘馴化’為要去猜測,什麼是‘標準答案’。或者,即便提出所謂‘問題’,多數也不是為瞭探求答案——而是為瞭顯示自己。在很多講座的提問環節你都能看到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提問。"
" 問題感 " 的缺失絕對是個大問題。而我們的孩子甚至連思考的 " 方向感 " 都缺失。因為,我們的語文教育、甚至到大學中文系的教育,給到學生的都是觀點,是教材裡的說法、是教授們的研究成果。學生們的頭腦不過是做瞭別人思維的跑馬場,跟著跑就是瞭,跑不快,就看著教授們絕塵萬裡而去,隻餘崇拜——但這樣對學生真的好嗎?
貓老師在復旦從本科一路念到博士,有一陣子帶瞭個私人學生,每次都會帶著她到校園裡找棵樹、找個石頭凳子,坐下來講課。從閱讀談起,但重點給到的是更多元的思考路徑,引導她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的不同景象——這也是學生媽媽每周末花 2 小時把她從九亭送到復旦的目的:要給她標準化學校教育之外的、更豐盛的滋養。
在那些最初的 " 授課 " 經歷中,有一次令她印象深刻。那天,貓老師上完課,旁邊一位默默地坐瞭很久的老太太走過來,說是復旦的退休教師,說 " 你教學生教得很好 "。
" 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位老太太是誰。但她的氣度我服,她對我的肯定和鼓勵,我一直記著。"
後來曾經有幾年,貓老師住在海邊,寫專欄、寫小說,也給一間繪本館做課程總監,設計瞭面向小朋友的 " 主題閱讀 " 課程。——對哦!人傢都是 " 分級閱讀 " 呢,按部就班的,但貓老師做的閱讀課是圍繞一個主題,比如海洋、月亮、小怪物……綜合多個繪本,讓孩子們瞭解,原來可以從那麼多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原來同一個事物可以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樣子!
2009 年起,她給一個公益項目編寫閱讀課程,第一門課叫《遠方的城市》,開篇第一個問題就是:" 什麼是城市?——有一個紅綠燈,算不算?有一所高中,算不算?有一座醫院,算不算?…… " 然後,在 16 個課時裡,引入 8、9 個不同的角度,帶著身處鄉村的孩子們全方位地去認識一座遠方的、陌生的城市。
閱讀一本書,就是在認識一座 " 遠方的城市 "。
你得有角度,可以進入城市內部,而且角度要多,因為城市有著豐富的層次和側面;你得有方法,可以整合信息——而不僅僅隻是抒發個人的、實話說是非常微弱的情緒。
為什麼孩子提不出問題?為什麼閱讀完一本書後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思考?貓老師說,那是因為我們缺少閱讀方法,所以隻能一直在文本的外圍打轉。在念碩士、博士時,也見過不少這樣的 " 研究者 ",永遠用材料證明材料,卻無從觸及文本本身,更別提進入文本深處。
" 閱讀誰都會,但想進入文本內部,提出自己的問題,絕對需要方法。"
然而,說到 " 閱讀方法 ",大傢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這也需要學?最多不過聯想到的中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給出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吧?但那恰恰是有問題的。泯滅掉很多孩子對閱讀的感覺,消滅掉閱讀樂趣的,就是這種 " 標準答案 " 式的語文 " 閱讀理解題 "。
題目跟閱讀,考試跟閱讀,上課跟閱讀,全都是兩碼事。
01 興趣
來源於真正的好書
先說閱讀材料。有一次,有個朋友把孩子放在貓老師傢半天,臨走前遞給孩子一本書,請貓老師務必督促孩子 " 好好讀書 "。然而,那是一本什麼呢?《優秀作文選》。這就有點尷尬瞭。貓老師瞬間明白:為什麼閱讀還需要 " 督促 " ……於是她轉手就從書架上拎瞭本《劍橋倚天屠龍史》出來,那孩子就坐在沙發上看,直到他媽媽回來,屁股都沒動過一下。
透過這件事,首先當然我們要說,保護好孩子的閱讀興趣最重要。這問題所有傢長都知道,但麻煩的是:用對方法沒有呢?貓老師說,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從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開始。之前我們也問她,為什麼小說閱讀課的舉例中,經常出現《哈利 · 波特》,還有童話、科幻小說等等,她的回答是:當所教的閱讀方法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是有難度,那麼,閱讀材料就從孩子們熟悉的、容易喜歡上的那些開始," 引誘 " 他們多多練習唄。
但其次,貓老師想要強調的是:要給孩子讀真正的好東西,不要把他們 " 刻意地兒童化 "。就算是孩子,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非常寶貴的,《優秀作文選》根本不值得讀。事實上,介紹給孩子們的閱讀方法,貓老師說,對成年人同樣適用,隻不過閱讀材料略有差別,或者甚至閱讀材料也是完全一樣——比如科幻小說,優秀的科幻作傢絕對可以比肩文學巨匠,隻不過孩子和成年人的閱讀所得會有不同,僅此而已。
所以,一定要推薦真正的好書。標準其實也非常簡單:自己真心喜歡讀。但實話說,單就這一條標準就能卡死很多人。問問他們:你開出來的書目,是自己會一讀再讀嗎?就可以瞭。其次,還可以再問問:這本書有沒有曾經給你啟發?
" 就像小孩子學畫畫,你是給他照著兒童畫來學呢,還是一開始就把畢加索這種大師的作品拿給他看?" 貓老師說," 我是主張後者的。他得看到真正的好東西,然後,哪怕眼下隻能理解其中一部分、能學習和模仿的更少……但他的眼界就被大開瞭。更何況,千萬不要低估瞭孩子們的理解力。"
她舉瞭個例子:去年在自己組織的 " 拆書會 " 裡推薦瞭《本書書名無法描述本書內容》,結果,成年人會員無一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讀完這本書,有幾個人甚至說," 重啟瞭好幾次 ",還是沒讀完。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她有幾個正在念初中的學生,不止一個哦,都是一口氣讀完瞭整本書,並且,非常興奮地跟她說:很好看!
哪怕不能完全看懂,他們依然為這本書興奮不已。其中有個女孩甚至寫瞭 1500 字讀後感。
不要低估瞭孩子們的能耐,平等地看待他們、尊重他們,就像對待成年人學員一樣。與此同時,還要給予恰當的引導。貓老師有兩大利器:提問,以及給到更多的進入文本的角度。
02 切口
找到裂縫,找到問題
在閱讀時,孩子們其實是有困惑的:他們會有 " 讀不懂 " 的地方。大人們也有困惑,比如,經常有傢長來問貓老師:孩子讀完一本書以後,問他內容,都忘記瞭,怎麼辦?要不要讓他復述一遍?貓老師的回答幹脆利落,就倆字:不要。
孩子又不是復讀機,讀書也不是為瞭記住別人寫的內容啊!我們前面一直在強調閱讀方法,究竟什麼樣的方法有效?貓老師說,就是要能進入所讀的這個文本內部,看清楚作者構造的文本世界;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去跟作者對話。
" 看清楚 " 是第一步。我們中小學語文課堂、包括大學裡的很多課堂上,根本就沒有把文本中的 " 事實 " 部分理清楚,就開始嘩啦啦地講 " 觀點 " ——請問,這樣的觀點能有多有效?不跑偏的概率有多大?但大量的課程卻一直這樣在跑。
所以,貓老師說,她的閱讀課,大部分時間、力氣都花在幫學生理清 " 事實 " 這個層面。別以為這是件簡單的事兒。前面我們說過,一本好書猶如一座城市,請問,要看清楚一座城市的 " 事實 ",需要花多少力氣,需不需要專業方法?
貓老師從自己的學習經歷中總結出來幾條。" 念研究生的時候,我怎麼學習做研究、寫論文的方法呢?我把所有喜歡的學者的論文拿過來,一篇一篇拆解結構。看看它講瞭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是怎樣分佈,又怎樣一步步敘述發展的。我最喜歡的文章,都是那種‘問題引導‘式的,一個問題帶出一片天地,又帶出新的問題,又帶出新的天地…… "
這樣拆瞭幾個月,忽然摸到門道。所以,貓老師說,現在她教閱讀,也都是從拆解文本結構開始(這也是為什麼她的讀書會居然叫做 " 拆書會 ")。她打瞭個比方:就像你要進入一座房子,怎麼去找入口呢?你得先瞭解基本結構,然後會知道:哪裡是門,可以走進去;哪裡是窗戶,你還可以翻窗進去,說不定有奇異的發現。
很多問題,其實就是結構上——這兒沒安排妥帖,有條裂縫;那兒自相矛盾,有點兒重疊瞭;嗯,還有一個地方,結構模模糊糊的,需要再花力氣澄清一下。把結構看清楚瞭,問題其實自己會一個、一個地 " 跳 " 出來。
說白瞭,就是透過表象看本質啦。結構是書本的骨骼,也是閱讀的基礎。這個道理不難懂,難的是懂得道理以後,還得能做到……貓老師說,就賣個關子,在課程裡會花大力氣好好跟大傢說說,怎麼去看一本書的內在結構——而且,會說很多種看結構的角度和方法,嘿嘿。
03 結構
客觀分析,理清事實
外灘君問貓老師,為什麼如此關註結構?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風格等就不重要瞭嗎?
貓老師回答說,她把一個文本分為三部分:核心、結構和節奏。
核心就是題材——作者寫瞭什麼,以及主題——通過寫這個想表達什麼。每個作者根據自己個人的偏好,會選擇不同的核心。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即便閱讀同一個作品,由於自己不同的偏好和經歷,也會理解出不同的核心。這是很私人化的東西,所以大傢會說,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貓老師說,這是 " 觀點 " 的部分,可以各抒己見,但前面已經說到過瞭,如果沒能理清事實部分,那麼觀點往往並不怎麼站得住腳,所以她更想談的是:事實。
結構部分就是關於事實的。對小說——虛構類作品而言,比如會有故事結構、敘述結構、人物結構、世界結構……等等。" 結構 " 在文本中是很客觀的存在,是可以拆解出來的。它存在於文本內容血肉的底部,支撐著整個文本的骨骼。理清瞭結構,就找到瞭事實部分的指引。
至於 " 節奏 ",比如,有的作者喜歡寫長句子,有的喜歡寫短句,有的喜歡長短句錯落。有的敘述速度是慢悠悠的,有的節奏非常快。這些風格,一部分也是個人化的;當然也存在著一些通用的、相對客觀的方法,不過就屬於比較微妙的部分,可以留到以後再談。
" 所以,在文本三部分中,結構是我們可以清楚明白的講出來、分析出來的。通過結構,你就摸到進入文本內部的路瞭。" 貓老師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給學生上閱讀課要從結構開始講起。但是,很少有人會這樣做……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在跟你談主題、談風格,然後還要硬塞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嗯,你知道的,我又開始批判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
貓老師給我們講瞭個故事:" 我小時候,有一次作文被校長當眾表揚。校長說:請你總結一下主題。我那時候其實還挺乖的,總結瞭一遍。校長說:不對,你再總結一下。我,嗯哈,又總結瞭一遍。校長說:還是不對,請你再總結一下。我……又總結瞭一遍。然後,校長很無奈:我想,袁堅同學還沒有想好自己作文的主題,還是我來概括一下吧。"
哈哈,袁堅同學表示,她也很無奈。
所以現在,變身為貓老師以後,她總是對學生說:" 隻要把結構理清楚、把握好瞭,你想講什麼個人化的東西,我都照單全收。"
04 方法
角度、問題與思考
關於開設閱讀課,貓老師說,最初其實是出於學生的需求:有些孩子,初中就出國留學瞭,發 SOS 給她—— " 貓老師,我們這個學期要讀三部長篇小說,還要課堂討論……怎麼辦?" 國內課堂上根本就沒有這種形式,也沒有這種閱讀強度,孩子們剛開始打開一部小說,直接發懵,提不出任何問題,也講不出任何想法。沒有標準答案啊!
所以你們需要閱讀方法!貓老師笑嘻嘻地回答說。
還有很多在國內念書的孩子,對貓老師說," 閱讀理解實在太無聊,我討厭語文!" 貓老師也會回答他們說,那是因為你們根本沒接觸到有趣的文本和有意思的閱讀方式。
比如閱讀一本小說,是把它的故事看完瞭就算結束瞭嗎?No!那隻不過是看瞭個皮毛而已:優秀的小說就是一個豐富的虛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可以看的東西太多瞭!隻看故事情節,暴殄天物。
所以教閱讀方法,就是為瞭讓你在進入一個個虛構世界裡,能找到路,能看到各種有趣的、而且、其實是大有深意的東西。你要相信,貓老師說,小說裡的一切都是作者 " 故意 " 放進去的——為瞭實現他想要營造的效果,表達他心中所想、頭腦中所思考的。
她用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兩個文本舉瞭一個例子:《獅子王》和《哈姆雷特》。" 我們都知道,《獅子王》是脫胎於《哈姆雷特》的。但是,這兩個故事的敘述結構卻完全不同。"
《獅子王》按照時間的順序,從頭講到尾:從小獅子出生講起,講到老國王對小獅子的教導——那些化作天上繁星的、歷代偉大國王,再講到老國王被叔叔害死,小獅子自我放逐,最後才講到小獅子回到王國、奪回王位。但是,《哈姆雷特》一開場就是王子回來,發現父親去世,叔叔篡位,母親又改嫁給瞭叔叔。
" 為什麼敘述結構不同?因為主題不一樣。獅子王的主題是生生不息,所以講瞭一個一代又一代傳承的故事。它從頭講到尾是對的,因為這是生命的源流。但是哈姆雷特的主題是 to be or not to be,所以一開始就把王子放在矛盾的中心,慢慢地才把前因後果講出來。"
舉這個例子,貓老師說,是想告訴大傢,看清文本結構、理清 " 事實 " 部分的重要意義:看清楚瞭以後,就很容易發現,文本之間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或一個文本內部的差異。而這些地方往往就是問題所在。隻需要把事實擺出來,我們很自然就會去想:為什麼不一樣呢?沿著這個方向去思考,就能找到進入文本的入口——之一。
有瞭問題,就有思考方向。
貓老師說,在上小說閱讀課時,她很少會講到小說的文學性,因為文學性是主觀的。我們可以說這段文字讀起來特別有感覺,但每個人對文字的敏感性都不一樣。想要訓練對文字的敏感性,是需要大量的閱讀一點點去 " 養 "。
" 有點像練書法,養起來很慢的。但是我如果給你講一個結構,從結構性和多元性這種思維剖析的方式去讀一本小說,會讓你在短時間內對這本小說的認識有一個爆發。"
貓老師舉例:" 我有一個學生,特別喜歡《哈利 · 波特》,中文英文版都讀瞭好多遍。但她上完我的課,聽完我講的所有閱讀方法,把這套小說重新理瞭一遍,畫瞭好多張結構圖。然後,特別興奮地對我說,原來這套書裡還有那麼多她從前從來沒註意到的東西!"
貓老師說,她提供的閱讀方法,其實是一些全新的思考的角度和路徑。原先孩子們可能隻朝著一個方向去看,而她會告訴說:即便對同一本書、同一個文本,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讀出更多東西。" 所以我要強調的,第一點是結構化的思維,第二個點就叫做多元思維。多元思維就是用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
05 閱讀
從一本書到大世界
" 所以閱讀結構也是認識世界結構的一個方法嗎?" 外灘君問貓老師。
" 沒錯。每一本小說,都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比如談人物結構,貓老師會結合心理學;談世界結構,會結合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這套方法不僅分析小說可以用,用來分析現實世界也一樣用。說到底,我們為什麼閱讀小說?除瞭享受樂趣,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小說本身就是對世界可能性的一種探索。而且,是腦洞很大的、實驗性很強的,可以做得非常深入的探索。
在貓老師的小說閱讀課上,你會看到傳統小說分析很少講到的東西。尤其是其他老師不太會講到 " 世界結構 ",反而這恰恰是貓老師非常感興趣的。
" 我講小說閱讀時,會有專門的一個課時去講到小說裡的世界構造。我會講到構造世界的要素是什麼(總共分瞭 7 類),作者在構造完世界之後,又是以什麼樣的順序在讀者面前展開的。其實這就像是遊戲裡面的‘開地圖’一樣,整個世界隨著主人公的行動一步步打開,而讀者就跟隨著主人公的腳步一步步去探索……
再往後,我會講在這個世界裡充斥著的大量細節,正是細節讓這個虛構世界變得真實可感,會將這些細節是如何構造的,又是如何鋪陳的——我把它們匯總為意象系統和道具系統。從抽象結構到具體細節,把這些全都講完後,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結構瞭。"
在貓老師的構想中,通過小說閱讀,最終要養成的其實是結構化和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逐步內化成看待文本——觀察世界的方法,孩子的思路可以因此被拓寬,格局也會因此被放大。
" 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格局很大的人,我給我的學生也是同樣的。結構化和多元化的思維不僅可以運用在閱讀裡,當它成為孩子看待世界的方法時,他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充滿各種可能性。這就是我想給他們的東西。"
最後,外灘君還是沒忍住,問:那,這套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嗎?不管是在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成績總是孩子和傢長們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貓老師大笑:" 你要相信當年的文科狀元,後來在復旦中文系一路跳級的貓嘛!" 這套思維方式當然能夠幫助孩子們提高成績。不過,同時研究兒童心理和教育方法的貓老師也提醒說:孩子們的成長並不是 " 對數曲線 ",輸入、輸出完全成正比,而是呈指數曲線:大量輸入,直到某個點上,突然爆發,這就是說——孩子真的學通瞭。" 如果,嗯," 貓聳聳肩," 你希望孩子的成長是對數曲線,教 1 就產出 1,那麼可能去上課外補習班更為合適。"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 21 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 "VIP 專享 "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VIP 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開通外灘教育 VIP 專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