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額或超 200 億元:養老理財投資騙局高發

10-07

金額或超 200 億元:養老理財投資騙局高發

索寒雪

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臨近以及這一群體社會財富積累的逐步提升,正在令養老理財領域成為各種騙局的高發區。

日前,《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發佈,其中透露:超過 95.5% 的調查對象目前(或計劃)通過不同方式進行養老投資、理財。 但是,超過 30% 以上的調查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有上當受騙的經歷,其中部分人群受騙金額較高。

長江學者、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梨經過相關課題研究,則描繪瞭養老理財領域更為具體的狀態。他的研究表明,過去一年,中國傢庭因被詐騙產生的損失總額或超過 3100 億元,而其中老年人受騙比例比其他人群更高,為 7.9%,如此計算,約為 248 億元。這無疑將一個十分嚴峻的現實擺在瞭監管者和全社會的面前。

盯上養老院

" 我經常接到各種機構打來的電話,想和養老院合作。" 北京大興一傢開辦多年的民營養老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些電話無一例外," 都是瞄準瞭老人的錢。" 該人士稱," 想聯系我們最多的人就是各種各樣的理財機構。"

他告訴記者:" 通常情況下,理財機構拿著高利息來誘惑老人。" 按照當下已經形成的一般行業慣例,在成功銷售理財產品之後,這些機構會按照事先的約定,向養老院等機構,提供一定的返傭或者回報。

記者瞭解到,由於目前養老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真正能夠實現通過自身運營產生收益,並且實現穩定自我循環經營的養老機構並不多。因此,不少養老服務機構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為這些理財機構提供 " 渠道開放 ",從中獲利。但是,其中不少理財產品,是非正規或違規存在的,最終往往會蘊含各種風險,甚至出現兌付問題。

此前,北京青揚五洲旅行社推出旅遊產品,旅行社收取款項後進行投資盈利,再返還消費者押金。後因違規募集資金,並產生兌付問題,被北京市多部門叫停。記者瞭解到,青揚五洲旅行社違規籌集資金的對象,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老年人。一位受騙的老人向記者表示:" 輕信瞭他們的承諾。"

記者多方采訪獲得的情況表明,參與該理財項目的老年人,投資輕則幾萬,重則上百萬元。一位參與該投資計劃的老人向本報記者表示:" 這是自己為養老存的錢,看到這一結果,沒有辦法向兒女交代。"

除瞭銷售理財產品的機構,高價售賣保健品和服務的機構也盯上瞭養老服務機構。記者掌握的情況表明,不少養老服務機構,都與這些機構存在各種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合作關系。

一位行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這其中甚至包含有傳銷組織。" 對於一些經營不善的養老院,會經常有人以講課的名義,拉攏老年人進行購買。"

甘梨是西南財經大學教授,他主導的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傢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對此議題進行瞭深入調研。這項調研顯示,全國傢庭遭受到的平均詐騙損失為 725 元,以全國 4.3 億戶 傢庭推算,過去一年我國傢庭因詐騙遭受的總損失金額高達 3100 億元。

雖然,有部分傢庭通過法律手段減少損失,但是,該調查指出,僅 1.1% 的傢庭全部追回損失,3.0% 的傢庭部分追回損失。 追回金額僅占損失金額的 9.9%

該調查顯示,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因詐騙遭受損失的比例超過其他年齡段,為 7.9%。甘犁認為,這與老年人的受教育狀況、判斷力以及傢庭狀況等因素有直接關系。

據瞭解,該研究機構與銀行等機構合作,進行瞭問卷調查,詢問瞭被調查傢庭是否遭遇過詐騙以及受損情況,因為選取人群具有代表性,因而可以推算出全國傢庭的情況。

輕信高回報

老年人是遭遇詐騙的 " 重災區 ",其受到誘騙的最主要因素是輕信 " 高回報 "。

前述養老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養老院其實是老年受害者的第一道屏障。" 如果理財機構出瞭問題,養老院也會受到牽連,所以我們不會參與這些活動。" 此外,他表示," 手中有點錢的老年人,不應該輕信高回報。"

前述青揚五洲違規理財一事的受騙老人向記者表示:" 我現在還有錢放在一些社會融資機構裡,承諾是高回報。" 當記者提示,是否會在案發前取出社會理財機構的錢時,該老人表示," 那利息就那不回來瞭。"

記者瞭解到,部分理財機構承諾利息超過 10%。長江學者、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向記者表示,我們調查瞭解到,其實騙子們最想騙的人是高凈值的年輕人,但是往往,老年人會受騙 " 成功 "。

甘犁舉例說:" 在 2016 年之前,一些非法操作的理財機構,會通過群發短信的方式,招攬客戶。他們通過非法購買的信息,得知這些人有相當的財富能力。我們調查發現,中國老百姓對這個問題逐漸理性化,但是仍有 10% 的人會上當。"

調查顯示,在傢庭遭受損失後,高達 57.0% 的傢庭選擇瞭 " 自認倒黴,未告知其他人 ",僅有 22.8% 的傢庭通知瞭治安管理機構。青揚五洲違規理財事件爆發後,幾位老年人最初的一致表態是:" 不能告訴兒女。"

調查顯示,高達 69.6% 的傢庭意識到 " 輕信他人,防騙意識薄弱 " 是遭到詐騙損失的原因。此外 " 詐騙迷惑性強,技巧高超 " 也是成因之一。

政府已加強監管

由於絕大多數詐騙行為是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實現的,因而,我國政府已經從渠道上加強瞭監管。數據顯示,收到的詐騙短信送達量從 2016 年第三季度 1.9 億人,下降到 2017 年第二季度的 700 萬人,同一時期的詐騙電話,從 14.39 億下降到 2.99 億。

此外,有關部門也從電信和銀行渠道上加強瞭管理,實時暫停涉案賬戶所有業務,及其名下其他賬戶的非櫃臺業務。2015 年 11 月,監管部門對詐騙電話號碼及其名下其他號碼進行關停。2017 年 6 月 30 日,實施電話實名制。

根據規定,詐騙行為一經核實,可以定罪量刑,詐騙金額超 3000 元可判刑,超 50 萬元最高可判無期,推送詐騙信息 5 千條以上、撥打詐騙電話 500 人次以上,處 3~10 年有期徒刑。資金可追回。

甘犁表示,2016 年之後,由於政府的有效監管,詐騙信息逐漸減少,但是詐騙涉及的額度卻越來越大,因而受騙資金總體保持在 3100 億元左右。

由中國養老金融 50 人論壇編著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中》指出,49 歲以下中青年全體在理財或其他金融活動消費中上當受騙的金額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 1 萬元以內。而在 1 萬元以上被騙人群的各年齡段中,50 歲及以上中老年占比均高於其他年齡段。尤其是受騙金額在 10 萬元以上的人群中,50 歲及以上中老年占比高於其他人群。

" 這提示我們當前必須嚴格防控金融詐騙的風險。" 該報告指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