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醜化中年男人中我看到瞭另一種“油膩”

11-01

鄧海建

在中國,做個中年男人挺難的。

前幾年是嫌你 " 醜 "(侯虹斌 《中國男人為什麼這麼醜》),眼下又罵你 " 油膩 "(馮唐《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但就像有評論所說," 他們迫不及待地自命中年,卻更像是一種習慣表達 ",許多人渴望從中年焦慮中掙脫出來,最後又成瞭一場空喊。

保溫杯、枸杞茶、戴各種串串、發際線後退、衣服加大碼 …… 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這樣被標簽化瞭。" 中年危機 " 大概就像中等收入陷阱一樣,是個別人覺得你鐵定會遭遇、但你自己未必有感受的復雜命題。回頭想想,馮唐先生的熱文,其實不止可以獻給 " 中年男人 " ——作為人生守則," 不要胖、不要好為人師、不要停止學習 " 等,簡直可謂童叟適用、男女無別。

隻是,如果藥方是通用的,病的又何止是 " 男到中年 " 呢?

長得帥瞭,說什麼都有道理。不過,我想提醒一句:那些個被你們嫌棄、被你們調戲的中年男人,他們亦曾有過萊昂納多 · 迪卡普裡奧般帥到晃眼的青春。自古以來,人到中年,男人大概就都會分化成三個類型:一是像林志穎等明星般逆生長的男人。這取決於後天的 " 養成 ",成本高、過程雜,非常人能企及;二是絕大多數平凡如你我的中間層面的油膩男人,奔波操勞、無以閑暇;三是少數連油膩都談不上的底層男人,他們買不起保溫杯、更喝不起枸杞茶,亦不會在 " 中年危機 " 的話題裡找到絲毫存在感。熱鬧是我們的,他們永遠 " 在路上 "。

標簽思維當然說爛瞭," 中年油膩 " 話題的背後,其實還有另兩種叫人不吐不快的隱性邏輯:

一是 " 上流階層 " 的傲慢。坦白說,即便是要做到馮唐先生的 " 十個不要 ",沒有點經濟基礎是很難實現的。輿情洶湧之間,鋪天蓋地對 " 中年男人 " 的詰責裡,散發著某種俯視的、鄙夷的傲慢。隻是,人類的生存狀態中,總會有 " 奮鬥 18 年才能和你喝杯咖啡 " 的悲愴,而要讓所有中年男人都紳士起來、貴族起來,似乎是過於豐滿的美好想象。別忘瞭莎士比亞都曾感嘆," 三代培養不出一個貴族。"

二是 " 年輕崇拜 " 的誇張。這裡其實有兩個問題:一方面,流行話題的話語權大多在年輕人手裡(盡管他們的背後有中年領導)。以新浪微博為例,有數據說 18 至 30 歲的年輕用戶數有 2.26 億,幾乎占到瞭整個平臺的將近 80%。另一方面,社會為 " 年輕 " 提供瞭更多背書的空間。蔣方舟說過這麼一句話:"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這種 " 通病 " 裡,盡管有情感與價值的人倫之常,更多的,是社會對中老年群體缺乏認同與鼓勵。

醜化中年男人之所以成為 " 潮流 ",既是男權主義視野下成見之變種,更是忽略客觀條件而無端苛責的強加之罪。每個人,每個年齡段的人,都該進化成 " 最好的自己 ",但在不斷醜化中年男人中,我看到瞭另一種 " 油膩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