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稅到底重不重?宏觀稅負很低 企業稅負卻處高位

10-06

全球都在競爭減稅,中國如何應對? | 小巴侃經濟

當前稅收的代號是 " 每日搶劫 "。

——羅納德 · 裡根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幾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公佈瞭他已醞釀多時的稅改框架,將企業最高稅率從 35% 降至 20%,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翻倍,並從七檔簡化為三檔。

這被稱為裡根時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甚至是 " 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 "。涉及企業的部分尤為兇殘,一口氣降到工業化國傢平均稅率 22.5% 以下。

特朗普表示,此次稅改將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進而創造更多就業;同時鼓勵更多企業留在美國,回到美國,特別是把海外利潤帶回美國。

雖然這份方案在美國國內褒貶不一,但足以引發我們的憂慮。

因為英國也在減稅。特蕾莎 · 梅政府宣佈將在 2020 年前將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 17%,目標是 G20 集團中最低。

法國也在減稅。馬克龍政府計劃在 2020 年前將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 25%,而且馬克龍表示,有意推動建立歐盟統一的稅收規則。

印度也已啟動最大規模稅改,一是減稅,二是簡化納稅流程。

一場 " 全球減稅戰爭 " 已然開始,中國將如何應對?

中國的稅到底重不重?

這個問題已經爭過許多次。

幾年前《福佈斯》稱,根據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增值稅等指標加總,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排名世界第二。

時任國稅總局局長的現財政部部長肖捷回應,這套評價體系有問題," 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宏觀稅負水平沒有放之四海皆適用的統一標準 "。

去年年底,天津財大李煒光教授提出 " 死亡稅率 " 概念,指出中國企業的實際稅負接近 40%,這對企業意味著死亡。這種說法得到曹德旺、宗慶後等大佬的認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則表示,與發達國傢相比,中國的宏觀稅負並不算高。

的確,按照財政部窄口徑的宏觀稅負算法(全國稅收收入占 GDP 比重),中國隻有 17%-18%。

按照 IMF 寬口徑的宏觀稅負算法(計入各種政府非稅收入),中國也隻有不到 30%。低於發達國傢 42.8% 的水平,也低於發展中國傢 34.4% 的水平,在世界范圍內屬於絕對低位。

但 IMF 數據中關於企業稅率的部分,2015 年中國企業實際應繳稅費在利潤中的占比高達 67.8%,高於主要發達國傢,也高於眾多出口導向型經濟體。

按照去年年末世界銀行對各國企業稅率的排名,中國更是以 68% 的稅率位居全球第 12 位,排在中國前面的大型經濟體隻有巴西。

*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納稅指數 2017》

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宏觀稅負處於世界低位,但企業稅負卻處於全球高位。在這場面向企業的減稅競爭中,我們的初始位置不太有利。

要留住各大企業,總不能隻靠……

中國如何應對?

初始位置不利,但是我們 " 搶跑 " 瞭。

至少 " 營改增 " 的初衷就是,在這場全球減稅戰爭中取得領先。

特朗普宣佈稅改框架的前一天,李克強總理主持瞭一場關於 " 營改增 " 的座談會。會上大傢認為," 營改增推進五年來,截至目前累計減輕企業稅負 1.7 萬億元。……一定意義上引領瞭當前世界性減稅趨勢。"

今年 4 月,李克強也曾告誡有關部門,當前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國傢競相發出 " 減稅 " 信號," 我們要有‘搶跑’意識!政府要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由此可見,中央政府是有緊迫感的。但是僅憑營改增一項能否達到足夠的減稅效果,可能要打個問號。

國傢行政學院教授董小君就認為,需要一個更加綜合、全面、明確的 " 一攬子 " 減負方案,除瞭稅制改革,還要收斂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之間的缺口,縮小與其他國傢之間的稅率差異。

財經金融評論傢餘豐慧也表示,面對美國的稅改," 中國唯一的辦法就是跟進。企業所得稅應該繼續降低,起碼應該和美國持平,或者略低於美國。"

然而,在嚴峻的財政壓力下,減稅空間十分有限。

2012 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我國財政收入增速顯著下降,財政赤字率快速攀升。如果 2017 年基建投資維持原有增速,同時財政向民生和改革加碼,赤字率恐怕會繼續提高。

外部面臨競爭,內部缺乏空間,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是一道稅收難題。

當然,除瞭降稅率,可做的事其實還有很多。

例如稅收立法。目前中國十幾個稅種,隻有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車船稅經過人大立法,其餘消費稅、營業稅、增值稅等都是國務院暫行條例。

這使得朝令夕改成為可能,也使得稅收管理員自由裁量權過大。

此前頻道對比南北經濟差異時,就有讀者留言表示,負責財務的他從山東到寧波工作,稅管員畫風突變,讓他非常不習慣。

你看,稅收難題,不隻是稅的問題。

瞭解 7 × 24 小時全球財經資訊,點擊下載新浪財經客戶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