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國優才計劃
微信號:ToGermany
在剛剛結束的第 70 屆,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
一個中國導演以自己的紀錄片,
奪得瞭主競賽單元最高獎,金豹獎,
這是該電影節史上首次,
由一部紀錄片獲得最高榮譽。
可在中國,沒有多少媒體報道此事,
他的名字,更是沒有多少人聽說過。
是這個獎份量太輕嗎?
要知道,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是國際 A 類電影節之一,
為世界上第四悠久的電影節。
那麼,是這個導演不夠厲害嗎?
可他曾和張藝謀同年,
獲得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他的紀錄片《鐵西區》被英國電影學會,
評為世界影史上,
最偉大的 50 部紀錄片之一,
他的《方繡英》與《15 小時》,
今年參展第 14 屆卡塞爾文獻展,
期間於雅典展區最大的展場放映,
放映結束後,這件影像作品,
也隨即被該館永久收藏。
歐洲人都贊譽他是一個電影天才!
更重要的是,
他也是中國最勇敢的導演,
可我們,卻對他一無所知?!
他,就是王兵
1967 年,他出生於陜西,
14 歲時父親突然去世,
根據當時政策,
他無法拒絕地接班瞭父親,
在西安建築設計院的工作。
還未成年的他,過早步入社會,
成瞭傢裡的頂梁柱,
他邊努力工作,還邊供姐姐上大學。
此後他在西安建築設計院工作瞭 10 年,
可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我不可能每天坐在那裡白活一輩子,
總要做點事情。
1991 年,已經 24 歲的他,
毅然從父親單位離開,
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攝影,
他先是考進魯迅美術學院,
後又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進修,
這才有瞭後來的導演王兵。
1999 年,
他開始著手拍攝第一部紀錄長片,
這部長片,是真的長,
整整 551 分鐘,9 個多小時。
影片一開始,
火車緩慢而沉重地駛過頹敗的街道、
積雪覆蓋的荒地,
觀眾們被帶入瞭一個工業文明的廢墟。
鏡頭拉進瞭工廠車間的休息室,
工人們光著膀子,喝酒、
下象棋、賭錢,不經意間,
聊著工廠買斷和養老金的話題,
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
隨著影像的推進,你會看到,
一個時代的沒落。
這片曾經輝煌的重工業廠區,
如今卻荒蕪、凋敝。
鐵西區,是工業文明的廢墟,
凝聚瞭一代人的理想,
隱喻瞭一個時代的興衰,
中國的計劃經濟在做最後的掙紮。
曾經有這樣一群人,
為瞭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而付出瞭一切,
可他們最終失敗瞭!
而他用鏡頭真實地記錄瞭,
國企改制期間工廠的沒落,
和人們迷茫的狀態,
記錄瞭隨著中國迅猛發展,
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和悲劇。
這部中國紀錄片第一次,
向人們近乎完整地呈現出,
大時代變革中普通中國人的生存現狀。
《鐵西區》一經面世,
就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很多人看完這片,都忍不住哭瞭。
2014 年,英國電影學會評選出瞭,
影史最偉大的 50 部紀錄片,
《鐵西區》排名第 17。
在很多國傢的電影學院,
《鐵西區》是上課時用的教材之一。
他在國外獲獎無數,
被奉為中國當代電影的重要人物,
可這部作品在中國,卻是幽靈式的存在。
《鐵西區》的影碟,
在國內隻能以盜版的形式存在,
而他自己在中國,也近乎隱形。
然而《鐵西區》絕不是他,
唯一一部題材敏感的作品,
他的影片從未有過在中國大陸,
通過正常渠道傳播的機會。
他的第二部電影選擇瞭,
一位活在回憶中的,
中國勞改營幸存者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和鳳鳴的老人,
她和丈夫在那場,
著名的反右鬥爭中受盡苦難,
丈夫在饑荒中活活被餓死,
而她活瞭下來。
令人驚訝的是,整部電影沒有旁白,
沒有註解,沒有對話,
他就直接把攝像機,
架在和鳳鳴老人的房間裡,
靜靜地聽她講述瞭三個小時,
聽她娓娓道來那段歲月究竟有多艱難。
《和鳳鳴》沒能夠在國內公映,
但這些被歷史忽視的小人物的故事,
卻一次次激發瞭他的創作欲,
他的作品一部比一部不可思議!
一年後,他遠赴戈壁沙漠,
拍出瞭一部神片:《原油》,
時長 840 分鐘,比《鐵西區》還要長。
這次,他鏡頭下的主人公,
是油田的工人們,
采油絕對是又苦又臟的職業,
他看他們在惡劣工作環境下操勞,
也跟他們走回宿舍,
跑到飯堂,體味苦中作樂,
聽他們討論工資被克扣,領導的腐敗……
他更看到瞭人口眾多的中國,
對石油內需的巨大壓力。
之後,他又拍瞭《煤錢》,
這一次,他以短小篇幅,
記錄瞭跟煤有關的黑錢交易。
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
買煤的人和賣煤的人,
都在盤算如何從中圖利,
人與人的關系全靠金錢來定義。
既骯臟又烏亮的煤,
反照出如今時代人們向錢看的現實。
2009 年,他還拍瞭《喜洋塘》。
喜洋塘村莊位於雲南省東北地區,
海拔約 3200 米,
這裡生活著幾十戶漢族村民,
雖然叫喜洋塘,
然而諷刺的是,在這裡,
你看不到任何的 " 喜 " ……
貧窮究竟有多可怕?
看完這部影片,你就會明白,
在中國還有許許多多人,
仍在為一日三餐而發愁。
紀錄片《無名者》記錄的是,
一個無傢可歸的流浪漢,
常年住在一個沒水沒電的洞穴裡。
他從冬天記錄到秋天,
整整一年沒有跟這位無名者說一句話,
就是這樣真實的記錄著,
一個原始人一樣生活的人,
一個脫離瞭社會關系的人。
作為一名導演,他不僅記錄瞭困厄,
更是在追究困境下的原因,
以及困境之下,
如何讓人們能夠找到,
繼續存活下去的力量。
接著,他又拍瞭《夾邊溝》,
講的是西北勞改農場的故事,
1957 年 10 月到 1960 年底,
在這個勞改農場裡,三千多名,
甘肅省 " 右派分子 " 被遣送到此,
這裡是真正的人間煉獄,
農場內一半以上的 " 右派 ",
皆因饑餓而死。
而他幾乎沒有任何回避地,
回顧瞭那段不堪的歷史,
本片獲得第 67 屆,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法蘭克福德國日報》評價:
《夾邊溝》是一部讓所有人有機會,
去發現一些從來不知道的新事物的影片。
《斯洛伐利亞日報》評價:
這是獻給那些受過苦難的人,
這部影片很有必要。
然而,這部片子同樣,
沒能在國內上映。
他在雲南拍片時,偶然遇到三個孩子,
他至今仍難忘第一次見到她們時,
心裡湧起的那種強烈感覺:
那天剛下過雨,天氣放晴,
兩個小妹妹就趴在泥地裡面玩。
姐姐英英就在旁邊,也是七八歲的孩子,
卻要去照顧更小的孩子。
你看到的時候,就有說不出的感覺。
她的眼神很單純,又帶著期盼。
三姊妹沒有母親,父親外出打工,
她們沒能上學,每天放牛牧羊,
幹農活,撿羊糞,相依為命,
日子過得極其艱難。
一年後,他扛起設備去拍她們,
才發現,她們的傢是真正的傢徒四壁,
平日裡,她們隻能烤土豆喂飽肚子,
看到他來,孩子們還拿瞭一個土豆給他,
一個小小的土豆不算什麼,
可如果你知道,
除此之外,她們一無所有,
你一定會訝異,會震撼。
影片臨近結尾時,二妹忽然唱起瞭,
" 世上隻有媽媽好 ",
可這三個孩子卻從未感受過,
一絲絲來自母愛的溫暖。
這是一個很苦澀,
卻又有著溫暖的珍貴故事。
該片在國外獲獎無數,
威尼斯電影節,
地平線單元首映最佳影片獎,
瑞士弗雷堡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最佳觀眾獎,
迪拜國際電影節大獎
……
而中國觀眾還是看不到它。
他和其他導演很不相同,
一直在拍攝著邊緣人物,
這些人是人們不想見到的群體,
不僅僅因為他們自己躲藏起來,
也或被某些原因而遮蔽。
他並不感興趣那些成功登上,
中國當前 " 經濟發展列車 " 的人,
而最關心,最想拍攝的是,
那些被經濟時代甩在瞭後面的人。
於是,他又把目光聚集在瞭,
一群被社會所拋棄的群體身上:
精神病院裡的病人。
他來到雲南昭通市精神康復醫院,
拍攝瞭一部長達 4 小時的紀錄片,
命名為《瘋愛》,英文則是:
Til Madness Do Us Part,
直到瘋狂將我們分離。
其實,很多精神病人,
並不屬於這裡,他們不是真的瘋瞭,
而是被傢人遺棄才關進來的。
然而一個可以正常的人,
在這樣的環境待久瞭,
也會不知不覺真的成瞭精神病人,
一想到這些,你一定就會感到很壓抑。
在片中,有這樣深刻的一幕:
一位患者在封閉的樓層裡,
不停地奔跑。
這個樓層是四方形的,
這種奔跑不過是一個死循環,
可這個患者渾然不覺,
隻是不停地跑著,循環往復,
邊跑還邊說:
我明天就要回傢瞭,
我明天就要回傢瞭……
沒有因果隻是記錄,
看完令人大汗漓淋,
仿佛就是自己在瘋人院住瞭四個小時,
他還原瞭一個真實而被折疊的世界。
在這部紀錄片,人們第一次,
在影像中看到瞭中國的精神病院。
你會突然驚覺,原來,
鎖住的世界也是世界,
瘋掉的人也是人!
《方繡英》是他的新作品,
也是讓他在第 70 屆,
奪得金豹獎的作品。
方繡英是他一位朋友的母親,
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他親眼目睹瞭朋友,
和感知系統退化的母親之間的交流,
語言障礙無法阻礙情感的流轉,
他深受觸動,決定拍下這一切。
他在方繡英的身邊,
架起瞭兩臺攝像機,
一臺鏡頭對準躺在床上的她,
紀錄瞭老人臨終前的最後十天,
另一臺則用來追蹤這個村莊,
如何面對一位老人的死亡。
他為世人真實地展現瞭一個人,
生命消逝的過程和感受。
他說:
我從來不在電影裡面制造故事、
加強故事,什麼叫好看?
沒有什麼好看不好看。
一個自然的,相對真實的呈現是最重要的。
這是一個人對世界的一個認知,
我一直遵守這個原則。
盡管他拍瞭這麼多電影,
可他在國內卻特別受忽略,
在那本是最需要、
也最應該認可他電影藝術的地方。
因為他拍攝的題材敏感,
很多影片都沒能在國內公映,
大部分作品目前都隻能在歐洲發行。
盜版是中國觀眾,
與他作品相遇的為數不多的途徑。
B 站上《鐵西區》全集的,
播放量達到瞭 2.4 萬次,
人們發彈幕聊起瞭自己的父輩,
以及工廠子弟共同的歷史記憶,
當人們試圖重構那片土地上的歷史輪廓,
才發現《鐵西區》是離真實最近的影像。
有人忍不住問他:
你自己從本身選材來說,
不會考慮這個東西能不能拍嗎?
他坦然回答:
我不知道什麼東西能拍,
什麼東西不能拍,
我隻知道我想拍什麼。
自從我事業的開端,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表達自己。
王兵拍攝電影的足跡
他的作品直言不諱,
因此長期遊走於主流視野之外,
他並不脅迫觀眾接受任何觀點,
但他那美麗而勇敢的作品,
卻為闡釋人的心靈而留下瞭無限空間。
在這個浮躁、輕狂的商業社會,
他沒有顯赫地位,更沒有雄厚資本,
隻是盡管保持著某種良心,
和道德的高度自律,
可他卻活出瞭一個,
誠懇、熱烈,且自由的自我。
我們要感謝他這樣,
在中國堅持做紀錄片的人,
感謝他為消逝的歷史,
為熱鬧非凡的人間圖景,
堅持著見證和反思,
記錄下,
這個時代的小人物和邊緣群體,
人們執意想要忘記的現實和苦難。
他緊緊隨著歷史,註視著它,
他沒有虛飾它,沒有誇大它,
他拍攝下中國大地上曾經發生的真實,
再通過這些真實的影像,
引起大眾的關註,
隻是希望,
讓我們的世界再變好一點點……
這樣堅持求真,不拍爛片,
勇敢的中國導演,
值得我們所有人的致敬和點贊!
長按二維碼關註我們
還想讀其他我們的文章?
(點擊相應題目即可閱讀)
美妝博主討學費 |開除中國留學生 | 學渣與學霸
倫敦地鐵愛情 | 外國人同化|Ms 與 MEng
排名 |錄取分數 |名校備考|分數要求
申請秘籍 |雅思 VS 托福 |哈佛商業評論
拒收中國學生 |世界校花|笑氣成癮
高考狀元 |名校性侵 |老外上清華 |明星素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