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買房的成為人生贏傢?存錢的成瞭笑話?

09-27

轉自:財經生活傢(ID:cjshj1)

為什麼買房會成為人生贏傢?核心原因在於貨幣貶值。由於貨幣的年化增速接近 20%,遠超經濟增速,導致貨幣到手就大幅貶值。

這兩天的轟動新聞是:

報道稱,廈門一女子 44 年前(1973 年)存入銀行 1200 元,歷經 44 年,得到 1484.04 元利息,如今取出 2684.04 元。

不約而同,大傢炸裂的願意是:最後都把關註點放在 44 年前 1200 元巨款,如今 2684.04 元隻夠吃頓飯。拿著現金的人都驚出瞭一頭汗:

@angwish:原來 1200 都夠娶媳婦的。

@小寶 Bowie1:還不如那張單子值錢。

@北京 1188: 24 年前,買銀行股票,就不是這樣的結果。

@密山哥:不用 44 年,想想 20 年後你銀行裡的存款能買幾個饅頭。想攢錢養老的,想想可怕不可怕 ? 誰偷走瞭我們的價值?辛苦工作一輩子省下的僅僅是一些數字。

@養老人田國永 Asia:這 44 年前 1200 元是一筆巨款,可以蓋 2 臺樓房,隻可惜存入銀行瞭,終敵不過經濟的 GDP 增長,44 年後取出 2684 元,你不理財等於坐等價值縮水。

@作傢郭延:1200 元在 1973 年差不多是城市裡普通職工兩到三年的工資。1973 年,城市普通職工月均工資 30~40 元錢,(憑票供應)養活一傢四口基本上沒問題。現在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瞭,但是,(對於辛辛苦苦一分一毫存起微薄積蓄的老百姓)通脹猛於虎!一聲嘆息!

那麼,44 年前的 1200 元是什麼概念?那邊基金君細細算瞭一筆賬,分享如下:

1、按工資算:相當於現在的 34.3 萬

報道稱,上世紀 70 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 20 多元錢。

1200 元相當於 5 年的工資。

如果按照廈門 2016 年平均月薪 5715 元算,5 年工資則達到 34.3 萬元。

2、按房價算,至少相當於現在的 30 萬,

是存銀行的 100 多倍

70 年代時中國處於計劃經濟分配住房,還沒有 " 房價 " 這一概念。

有準確房價數據記載的是在 1981 年,當年浙江溫州瑞安商品房熱賣,68.85 元 / 平方米。

意味著 1973 年將 1200 元放 8 年不動,然後去買溫州房子,可以買 17.4 平米。

而目前瑞安市房價為 17112 元 / 平米,意味著當時 1200 元至少值目前的 30 萬元。

3、按豬肉價格算,相當於現在的 3.4 萬元

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 1 角 3 分錢 1 斤,豬肉 7 角錢 1 斤。

1200 元可以買 1714.3 斤豬肉。

如今一斤豬肉 20 元,1714.3 斤豬肉需要 3.4 萬元。

4、按黃金價格算,相當於 6 萬。

存銀行的 22 倍多

如果按具有 " 等值保值功能的黃金 " 和美金進行折算。

1973 年,黃金價格為 84.37 美元 /1 盎司黃金,1 盎司等於 28.35 克。

1973 年 1 美元兌換 2.02 元人民幣,折合 594 美元,可以兌換 7.04 盎司(199.6 克)黃金。

2017 年 9 月 30 日美元貶值至 1314 美元 /1 盎黃金,再按 1 美元兌換 6.57 元人民幣計算,7.04 盎司(199.6 克)黃金折合人民幣 60776.18 元。

而現在的 2600 多元可以幹什麼?也別怪我狠,也就夠兩人在上海吃頓比較好的。

但是現在買房又是什麼情景呢?來自吳曉波頻道那邊的小巴說:冒雨去售樓處排隊交定金,不到 200 套的房源,卻來瞭 1000 多個買房者,排瞭 4 小時隊的小巴被告知:登記名額已滿,請關註下次開盤信息。

去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就沒停過,除瞭限貸、限購、限賣、限簽,還有一個大招——限價,為瞭不讓房價瘋漲,政府限制開發商的備案價,全力幫買房者 " 砍價 "。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不料開發商把鍋甩給瞭買房者,既然房價上不去,那就全款者優先吧。於是,就產生瞭所謂的買房鄙視鏈:" 全款買房的往裡走,按揭的不要堵門口,公積金貸款的請把共享單車挪一挪。"

另一個不太好的消息是,首套房貸利率還在蹭蹭蹭往上漲。全國首套房貸平均利率升破 5%,為連續第 8 個月上升。

丁建剛認為,目前六七成全款買房者大多出於對貨幣貶值的預期和恐慌。

目前,許多樓盤要求全款才能買房,即使這樣,一開盤依舊分秒售罄,這說明全社會貨幣仍然非常充沛,也說明瞭人們對市場未來的預期仍高度一致。當然,更主要的是現在的限價政策加大瞭利差,意味著隻要誰能 " 搶籌 ",就可以獲得豐厚得多的回報。

從目前的樓市狀況來看,還是賣方市場,但是賣方甚至已經沒有定價權,選擇賣給誰,法律上也沒有特別的規定,所以開發商對購房者的首付要求是他們自己的權利。

因為銀行放貸時間大大拖延,開發商當然希望快速回籠資金,他們的資金成本可是差不多兩位數,所以開發商肯定首選全款客戶。

對於沒有全款購房實力的剛需購房者來說,目前的確無可奈何。但可以往後看,在更遠的將來,是不會缺房的。北京的共有產權房不是馬上推出瞭嗎?唯一有個問題就是賣的時候,誰說瞭算?是不是可以一直不賣?賣瞭咋說?

目前不可忽略的問題是,整個城市價值的提升,是由最後上車的人來買單的,而已經上車的人,坐享其成,中國沒有房地產持有的稅收。

但房地產稅推不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地制度。讓已經交瞭高額土地出讓金,且隻有 70 年使用權的業主交房地產稅,法理上說不過去。如果土地私有制,哪怕使用年限到 999 年,這個問題應該可以解決瞭。

海通的薑超說,最近路演的時候,碰到一位從業 20 多年的大佬,跟他請教從業時間長瞭以後,有沒有變得輕松一點,他說:" 完全輕松不下來,必須不停地學習,不學習就又被淘汰瞭 "!

其實,大傢應該都心有戚戚焉,從 2009 年開始,中國資本市場就在不停地循環,09 年流行周期,13 年開始轉型成長,到瞭 16、17 年周期復辟,問題是大傢學習瞭兩年的周期知識到明年還有沒有用?沒有人知道。

在資本市場上,結果是檢驗一切的標準,而市場對宏觀研究員的要求,並不是預測經濟增速的高低,而是對大類資產配置的對錯。

如何提高準確率?巴菲特告訴我們,關鍵在於活得長,看的遠。好比預測天氣一樣,如果預測每天要下雨,肯定經常錯,如果預測每年會下雨,如果遇到極端天氣也可能會錯,但如果預測這輩子會下雨,而且你又長命百歲,那肯定不會錯!

薑超說他從此改瞭三觀,把身體放在第一位,傢庭放在第二位,工作放在第三位,結果工作反而更好瞭。

對於今年三季度的行情,薑超又說瞭一個他去香港路演的故事:外資行招聘瞭一批實習生,來自全球各國,老大給每個人佈置瞭一個課題,讓他們寫出來自己心中最靠譜的投資故事,結果有一個來自於印度的大學生,寫瞭一個關於中國市場的報告,核心邏輯是在中國十九大召開之前,A 股和港股都沒有大的風險,可以買買買!

是不是驚呆瞭,什麼時候連外國大學生都開始研究中國十九大瞭,對我們維穩能力的信念已經是全球共識瞭?

所以,在國內做投資研究,短期拼的是對政策的理解,而如果回首過去 3 年,可以發現供給側改革改變瞭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運行的軌跡,市場的超額收益很多來自於對政策的判斷和把握。

但長期趨勢一定是由市場規律決定,否則我們就不用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

而在經濟學上,研究長期的是增長理論,經濟增長潛力由三大要素決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簡稱人、錢和技術。

而中國經濟在 2010 年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勞動力供給的下降,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新增年輕人口數,從過去每年新增 1000 多萬變成負增長,另一個是城市化率突破 50% 以後,城市化率推進的速度放緩,從農業轉移出來的人口從 1000 多萬降到 600 萬。

在人變少瞭以後,如果不提高效率,要保住高增長的唯一方式就是增加資本投入,體現在 09 年以後的 7 年,我們為瞭實現每年 8% 左右的 GDP 增速,投資增速保持在 20%,貨幣增速保持在 16%,長期下來,就出現瞭嚴重的債務問題。

但是居民部門負債的上升特別值得重視,因為速度實在是比較驚人。在 14 年以前,居民部門每年新增負債穩定在 3 萬億左右,到 14 年末居民部門總負債僅為 26 萬億,占 GDP 比重為 40%。但從 15 年開始,居民部門舉債開始大幅飆升,15 年居民部門新增總負債 4.6 萬億,到 16 年升至 7.1 萬億,而 17 年上半年就新增 4.3 萬億,全年估計會超過 8 萬億。

央行管得瞭房貸,但是管不住居民貸款的沖動和我們金融系統的創新能力。

於是乎各傢銀行發力消費貸,而且可以完美逃避央行征信體系的監管,不少人就是通過消費貸,可以不用任何資金,把所有買房的錢都從銀行借出來。

今年前 8 個月的居民短期貸款新增 1.28 萬億,而去年同期僅為 4500 億,居民短期貸款通常與汽車等消費有關,但是我們看不到汽車等任何消費有井噴式的增長,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居民短貸繞道去買瞭房,也隻有居民舉債金額的繼續上升可以解釋房地產銷量的上升。

所以,在貨幣超發的時代,其實是追逐泡沫的投機時代,大傢擔心貨幣貶值,不停地追逐一個又一個泡沫,而並不重視各類資產本身的價值。

但現在呢?8 月份 M2 的數據,同比隻增長瞭 8.9%,跌破瞭 9%。這個數據已經創下瞭歷史新低,而且是連續第七個月增速放慢,必將極大地壓制樓市上漲。

如果說,以前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是貨幣超發;那麼,現在 M2 增速較大幅度下滑,說明房價上漲的空間,不可能太大瞭!

我們從股市看,也已經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首先,要放棄過去那種趨勢性牛市的想法。因為在大水漫灌之下,才會出現雞犬升天的大牛市。如果未來貨幣收緊或是維持中性,那麼就很難出現趨勢性的機會,而隻會有結構性的機會。

因為貨幣中性,那麼股票的表現將完全由業績決定,業績為王,價值至上,所以專業研究將能發現價值,而今年以來表現好的板塊,無一例外都是有業績支撐的資產。

而業績來自於兩個方面。對於周期和金融行業,如果收縮貨幣,那麼需求擴張的邏輯是講不通的,隻有供給收縮的邏輯是成立的,所以大傢要去尋找真正形成長期供給收縮邏輯的行業的企業,同時還要防范需求回落的風險,這一塊其實長期看沒有大機會。

而對於消費和服務行業,因為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所以也是長期真正有需求支撐的方向,也是長期真正能夠有業績的方向。而今年 A 股的消費板塊以及中概股的服務業,表現都可圈可點。

今年至今好像很少有人對 18 年做展望,以往這個時候大傢早就在暢想瞭。看來這幾年大傢都被市場教育瞭,政策的力量太強大,所以大傢都服瞭,想看明白政策以後再做判斷。

或者就關註一下以後的年輕人,他們需要幹嘛呢?

小時候肯定需要教育,所以教育行業大有前途。

需要娛樂,所以遊戲、影視傳媒行業也有希望。

需要出去看一看,旅遊行業也不錯。

需要更加清潔的環境,所以新能源是長期希望。

需要更方便的交流,所以消費電子、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都是朝陽產業。

需要情感關懷,所以最近我發現一個特別有希望的行業,就是寵物產業,單身狗越來越多,大傢發現養人還不如養狗聽話,但是養狗不比養人便宜。

而我們以後變老瞭,需要醫療、養老、保險,這些行業應該也充滿希望。

所以,薑超以為將來做研究和投資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可以選擇理解政策,博弈政策,但要記住這是短期博弈,看得越短就越容易錯。還可以選擇理解未來,放長線釣大魚,拿住騰訊阿裡好未來這樣的公司不放,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