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北大女生唐曉琳失蹤已經過去瞭五天,自從 3 號主頁君推送瞭她的尋人啟事之後,陸續有更多媒體關註瞭此事,也引起瞭很多網友的討論。截止目前仍沒有進一步消息,我們也將持續關註。此時斷言唐同學已經遭遇不測或許為時尚早,但本次事件背後折射出的留學生面臨的種種困境,卻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話題。
3 號晚上,受其母校院友會委托,主頁君發佈瞭一則北大在美女留學生失蹤的尋人啟事。緊急尋人!繼章瑩穎後,又一北大女留學生在美失聯,曾透露想自殺
從 3 號到現在,已有多傢國內外媒體轉發瞭這一消息,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媒體也引起瞭熱議和討論。主頁君在此感謝每一個幫助轉發和擴散這一消息的網友。
截至目前,仍沒有關於唐曉琳的進一步消息。
據其母校院友會和猶他大學北大校友會透露,舊金山警方現在已經全權接手本案,相關調查工作已逐步開展。
本月 5 號,猶他大學媒體發言人安娜 · 麗薩也向外界證實瞭唐曉琳失聯的信息。
麗薩說,猶他大學的教職人員發現唐曉琳去向不明後,立即通知瞭警方,並全力配合警方尋找她的下落。但是出於隱私考慮,校方無法透露更多有關唐曉琳的個人信息。
現在斷言唐同學已遭遇不測為時尚早,我們也希望很快就能聽到關於唐同學的好消息。
但主頁君也註意到,在其他媒體新聞的評論中,很多人表達瞭對唐同學有輕生念頭的不解。" 我要是到她的地步睡覺都能笑醒 "," 北大的前途一片光明啊 " ……
那麼主頁君今天就想和大傢聊聊,唐同學的經歷背後所折射出的留學生心理困境這個話題。
" 關掉實驗室的燈走出教學樓,食堂早已關門。在路邊的 Chick-fil-A 草草吃瞭頓晚餐,空蕩蕩的餐廳連清潔工都快下班瞭;
距離論文 deadline 隻剩一個月,第二章連個頭都還沒開;這周得到的數據又沒法用,一樣的步驟結果死活就是不同;
啃著三明治,看著朋友圈裡的大學同學各種升職加薪,結婚生子,反觀自己都快三十瞭還孤身一人,何時能畢業還不知道;
來美國六七年時間,幾乎沒什麼交心的朋友,課題組裡的美國同學連名字都叫不全;
這個博士,讀的到底有什麼意思…… "
這可能是相當一部分留美博士生都有過的狀態。
在很多外人看來,唐曉琳同學的人生非常 " 成功 ":北大畢業,留學美國,擁有空間物理和生物物理雙學位,目前還正在攻讀博士,完全沒有理由自殺。
然而,這可能是外人對留學生最大的誤解。實際上,PhD 尤其是理工科 PhD 學生,並沒有外表看起來那麼光鮮亮麗。甚至可以說,博士是留學生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
和本科不同,博士是一個沒有明確教學指標的學習過程。
絕大部分本科生隻要修夠足夠學分,通過考試,最多再寫一兩篇 paper 即可順利拿到畢業證。可能會因為掛科而導致重修延期,但總的來說目標非常清晰,也有充足的來自學校和教授的指導和幫助。
而博士則完全不同,作為一個 " 科研型學位 ",博士必須在攻讀期間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且足夠在學界發表一篇分量充分的 paper 才可以畢業。而這個過程大部分時間完全需要博士生一個人來完成。
如果說本科過程像是完成一段集體馬拉松跑步的話,博士就是在荒野山嶺中獨自開出一條以前沒人走過的路。難度對比高下立判。
而能不能順利從 PhD 畢業,並不單單取決於學生夠不夠努力和有天分。
一方面需要跟對一個好的導師,另一方面,還要選擇一個好的研究方向。有時候,能否拿到畢業證,完全是一個靠運氣的事情。
有的同學因為導師太坑,做不出成果,沒法畢業;有的同學因為導師卡的嚴,發不出 paper 沒法畢業;有的同學辛辛苦苦幾年做一個課題,一直得不到有意義的數據,隻能幹耗著……
主頁君聽說過無數這樣的例子。一個生物方向的學長,四年做一個實驗課題,在換瞭一次原料供應商之後,實驗數據突然全部偏移,完全一樣的物質就是得不出原先的結果。整個人幾乎要被逼瘋。
還有一個材料專業的學姐,方向是研究電池模組,一個課題做瞭兩年,所得到的數據完全歸納不出任何規律或結論,最後不得不轉方向勉強水瞭篇 paper 畢業。兩年下來,唯一的成果是告訴後輩:這個研究方向沒用。
科研領域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你的產出和你的投入並沒有任何對應關系。往往你勤勤懇懇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最後得到的數據完全不能用;改善流程排查問題甚至自己設計器材,忙前忙後兩三年才得到一點點突破。
而有那麼一些研究方向,就是下瞭極大功夫鉆研好幾年,也得不到什麼有價值的成果。但在從事研究之前,很少有人能提前預見到自己踏上瞭歧途。
就像上面說的荒野探路,你隻有走到頭才知道這裡沒有路。很多時候,一些博士生起早貪黑做研究五六年,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個死胡同。
知乎有網友指出,唐曉琳所選的專業是生物物理,做的方向還是難度很高的病毒 RNA,通常博士順利的情況下 5 到 6 年就該陸續畢業。
然而,唐同學已經讀瞭七年瞭,7 年仍看不到畢業希望,任誰都會陷入焦慮和彷徨。
學業的挫折,傢庭的壓力,對未來的迷惘和不確定的擔憂,對自身價值的懷疑否定……諸多因素疊加,導致這些年輕的學者大部分都罹患各種心理疾病。
《新科學人》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03 年澳大利益的一項研究表明,學術界中精神疾病病患率是普通人的 3-4 倍,在英國學術界中,精神疾病病患率估計高達 53%。
面臨這種局面,自然有人都想過退出。quit(退學)是博士生聚會聊天時永恒的話題,無數人背地裡偷偷研究過學校的退學流程,甚至有的人寫好瞭退學申請書,在抽屜裡放瞭幾個月幾年,也拿不準該不該交。
這就是讀博最慘的地方:毫無退路。
博士是一個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學術旅途。無論你讀瞭幾年,一旦選擇退學,就等於說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部白幹:拿不到博士學位,所做研究沒有得到成果,空耗瞭人生最青春的幾年,沒有工作經歷就業困難……
很多遲遲不能畢業的博士生,都陷入瞭這種瓶頸。情況好的可以轉碩士,或用已有成果就業或轉專業,情況差的隻能 " 凈身出戶 "。
有一個生物方面的博士生,碩博連讀八年不能畢業,轉專業或轉碩沒有門路,接著讀也讀不下去,最後忍痛選擇退學。三十多歲隻有一紙本科學歷,無法繼續在學界謀生,對外就業面還非常窄……
付出得不到回報,無人可以傾訴,對未來迷惘彷徨,類似情況在留美博士生群體中,比比皆是。
事實上,不僅僅是博士,整個留學生群體在最近幾年一直頻繁發生因各種心理疾病而自殘、自殺的案例。
除瞭學術上的困難外,文化隔閡,社交圈過窄,生活壓力大,都容易讓很多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學生無力獨自承擔這一切,最終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更早的時候,甚至還有留學生在美期間,因為種種挫折和不順,最後竟在學校制造瞭槍擊血案。這就是曾經轟動中美兩國的 " 盧剛事件 "。
1991 年 11 月 1 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系中國博士盧剛走進一個正在進行學術交流的會議現場,在旁聽瞭幾分鐘後,他突然拔出左輪手槍,朝自己的自己的導師戈爾咨教授,助理史密斯和同學山林華連開數槍。之後盧剛闖入教學樓,殺害瞭副校長安妮 · 克黎利和系主任尼克森,在此期間,他還開槍打傷瞭一名學生秘書茜奧森。
完成瞭這一切後,盧剛在教室開槍自殺。
在盧剛寄給媒體的遺書中,他宣稱自己行兇的原因是導師有意 " 打壓 " 他,讓他的論文沒有及時發表;且學校在評優方面偏袒另一名同學,他多次申訴沒有結果,才決定自己 " 討回公道 "。
但實際上,盧剛的大部分動機都是源於對西方文化和學校規章制度的誤解,比如他認為經常刁難他的戈爾咨教授,實際上多次在外人面前稱贊盧剛;他認為山林華 " 違規提前提交 " 論文,其實是他沒讀懂 deadline 規定。
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盧剛本人過於沉迷於學術研究中,以至於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生活。在案發前兩年,盧剛幾乎沒有和任何外人交流,不僅是美國人連當地華人的圈子他也極少涉足。
結果就是,學術上的受挫被他轉化成瞭對自己整個人生的否定,與導師的沖突和誤解也讓他開始仇視他人,缺乏社交和內向的性格助長瞭這一極端想法。
文化隔閡,性格內向,不會正確處理矛盾,最終讓這名年輕的物理學博士做出瞭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舉動。
或許現在的你正在籌備明年奔赴大洋彼岸繼續深造,或許你已經走進瞭美國校園,對未來滿懷期待與忐忑,又或許你也曾經歷過上文提到的這些留學生經歷過的曲折和心路歷程,也正處在迷惘和彷徨中。
無論是哪種,主頁君都想說,留學之路,是一條風雨和陽光並存的道路。
不要讓學業上的挫折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科研原本就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失敗也並不意味著你人生就此一蹶不振。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過分自責和自我懷疑,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人生不隻是有學業一件事,在學習之外,發展自己的愛好,讀讀書看看電影,養個小動物,都可以排解內心的煩悶。
主頁君上面提到的那個學姐,在讀博期間也曾好幾次被心理疾病困擾,一度發展到需要吃抗焦慮藥。最後,她一個人堅強地挺過瞭這段困難時期,因為她愛上瞭烘焙。
" 經常心情煩悶時就在自己公寓裡做蛋糕。",她曾經在自己的博客裡這麼寫道," 就算實驗失敗,就算一天下來感覺累的毫無價值,起碼還可以讓自己沉浸在奶油和巧克力粉中,起碼還可以告訴自己,這世界上除瞭那倒黴的電池,還有美味的甜點值得享受呢。"
所以,要學會自己排解情緒。一旦產生心理方面的困擾和問題,一定不要自己藏在心底,無論是和身邊的國內的親友交流,還是求助學校的心理咨詢師,都是很好的排解方法。
每個人的留學之路都是充滿酸甜苦辣,而每個人的路也是自己選擇。有苦痛也有歡笑,有挫折也有成功。
正確對待自己遭遇的一切,提高抗壓力,增強社交能力,讓自己內心強大,也是留學中一門很重要的 " 功課 "。
最後,希望唐同學隻是去一個人散心,願她幾天後能平安歸來。
再次發佈一下唐同學的尋人啟事:
姓名:唐曉琳,畢業於北京大學 2004 級空間物理專業
年齡:30 歲左右
體貌特征:一米六五左右,很瘦
個人情況:在美國猶他州大學做導師助理研究員,性格文靜靦腆
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
失聯情況:約 9.30 或之前抵達舊金山,10.1 凌晨起失聯
本文系原創稿件,歡迎更多有想法的出國黨小夥伴們向主頁君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主頁君每天都會查看的哦!歡迎分享到朋友圈,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