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賺錢的阿裡,以及不關註利潤的亞馬遜
三年時間,阿裡巴巴與亞馬遜之間上演瞭一場市值 " 追逐戰 " 的好戲。
(阿裡巴巴和亞馬遜市值變化圖)
阿裡巴巴在 2014 年 9 月美國上市時,市值超過 2300 億美元,當時亞馬遜的市值隻有 1500 億美元左右,然而,隨著阿裡遇到一系列困境以及 2015 年貝索斯公佈雲計算(AWS)的業績,並成功說服投資人放棄短期收益,支持自己繼續燒錢,其股價迅速上漲,反超阿裡。
直到 10 月 10 日盤中,阿裡巴巴股價漲逾 1%,市值超過 4700 億美元,超越亞馬遜。今年初以來,阿裡巴巴股價累計漲幅超過 100%,但亞馬遜隻有 33% 的漲幅。
這其中是什麼原因呢?
實際上,2017 年 8 月,阿裡巴巴發佈 2017 年第二季度財報後,華爾街對阿裡就一直持樂觀態度。當時美國基金經理人 Gorden Lam 直言,投資阿裡巴巴比亞馬遜更好," 阿裡巴巴還處於早期增長階段,我仍然以現價買入瞭更多股份 "。
阿裡巴巴確實做到瞭,它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賺錢機器,依托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以及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這臺機器正變得越來越高效的把中國的消費力成功的轉化成阿裡財報裡的漂亮數字。
是的,如果我們從利潤上來對比,情況如下:
從營收增速上看,阿裡也是成功完爆亞馬遜。
阿裡業務構成
根據阿裡巴巴公佈的 2018 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核心電商收入的按年同比增長 58%,確實強勁。增長較快的是零售部分。雲計算目前占總收入比是 5%,季度收入是 24 億元人民幣,但是雲計算按年增長在本季度接近 100%。
亞馬遜業務構成
而亞馬遜各項業務的增速都低於阿裡,電商而言,增長最快的北美部分也不到 30%,雲計算的增速是最快的,但也隻有 42%,低於阿裡增速的 96%。
因此,如果我們從盈利和估值的角度看,毫無疑問,買入阿裡是個不二的選擇,因為相比亞馬遜,它看起來年輕力壯,很能掙錢養傢。
這個時代,大多數人是不會跟錢過不去的,包括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全美最佳股票基金經理 Gorden Lam 這樣評價阿裡巴巴:
" 中國快速變化的經濟和技術文化,需要廣泛的法律和文化知識,這兩個因素使阿裡巴巴在國外競爭對手中處於領先地位。阿裡巴巴的移動端使中國用戶能夠輕松地操縱其平臺。盡管公司年輕,阿裡巴巴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和穩健的增長潛力,對於最懷疑投資者來說,其潛力也是令人信服的。"
人總是嬗變的。如今,華爾街對阿裡巴巴一片贊譽之聲,外資投行們也不斷提高目標價,而想當年,馬雲把支付寶從阿裡剝離之時,國外投行們一致嫉惡如仇,對於中國公司誠信和人品的懷疑,甚至牽連到其他中概股。但是現在,隻要馬老師出去走幾趟,隻要阿裡巴巴能夠給投資者帶來飛快的增速,一切都不是問題。
如果有問題呢?
那就用更快的增速,更光明的前景堵住你的嘴。在短期利潤面前,沒有人能招架的住,畢竟資本市場總是短視的。
二、阿裡巴巴 VS 亞馬遜
現在,阿裡的市值 4514 億美元,亞馬遜市值 4818 億美元,但我相信,過不瞭多久,阿裡的市值一定會超過亞馬遜。
因為從投資的角度看,無論哪方面,阿裡都優於亞馬遜:
1、 阿裡躺著賺錢的商業模式,比亞馬遜勞心勞力親自幹的模式好太多;
2、 阿裡雲計算業務雖不及亞馬遜市場份額大,但搭上中國這輛高速列車,也能飚的飛起;
3、 阿裡電商國際化業務——速賣通,做的風生水起;
4、 就 " 新零售 " 而言,中國比美國更好落地,阿裡做的將更加成功;
5、 無論是短期季度指標,還是未來一兩年經營狀況,阿裡都將比亞馬遜優秀;
6、 在賺錢上面,馬雲比貝索斯精明太多。
因此,從業績上給股東帶來的直接利益上看,我一定會推薦阿裡巴巴,而不是亞馬遜,但是從押註未來的角度看,我一定會買亞馬遜。
毫無疑問,阿裡巴巴是典型的商人氣質,亞馬遜則是探索未來的發明傢,為什麼這麼說呢?
1、領導者氣質
在對於未來公司的發展,亞馬遜和阿裡巴巴這兩傢公司的創始人同樣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很多公司在成長到一個臨界點後,都會患上 " 大公司病 ",繁瑣的流程,緩慢的決定,使得公司失去瞭當年作為創業公司的激情。在貝索斯看來," 在亞馬遜,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 的創業精神是他解決 " 大公司病 " 的格言。從最開始起,傑夫 · 貝索斯(Jeff Bezos)就一直在提醒他的團隊:在亞馬遜,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以下是傑夫 · 貝索斯對 " 亞馬遜 " 的願景:
這是互聯網的 " 第一天 ",如果我們執行良好,這也將是 Amazon.com 的 " 第一天 "。
如今,電商已經可以幫助用戶節省金錢和寶貴的時間。而在未來,電商將通過個性化推薦,讓用戶可以更快的發現商品,節省購買時間。
亞馬遜正在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同時我希望這項業務能長期進行下去,哪怕會在一個成熟的市場裡面臨許多挑戰 …..
目前雖然我們的業績比較樂觀,但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保持緊迫感!
正是這種緊迫感,讓亞馬遜在 20 年後仍然像進取心旺盛的初創公司那樣行事,盡管亞馬遜每年都可以賺到 1000 多億美元。
而對馬雲來說,顯然並不滿足於把每天當做 " 創業第一天 ",他有著更為宏大的目標。在阿裡巴巴十八周年的慶祝晚會的演講上,馬雲直接瞭當的給出瞭未來阿裡巴巴的目標:阿裡帝國超過英法,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沒錯,馬雲要做的是賺更多的錢,因此在阿裡商業化這條道路上,他比貝索斯更加精明。而貝索斯除瞭做電商和雲計算外,他還幹瞭什麼?做瞭全球最熱賣的智能語音音箱— Echo,這背後是上千件報廢品與 5000 人研發團隊的焦慮;如今,他旗下藍色起源計劃在 18 個月內送遊客進入太空,這看起來有些不務正業 ……
2、研發費用
與全球其他科技巨頭對比,阿裡巴巴一年 25 億美元的研發費實在不算什麼,亞馬遜上財年研發投資達 161 億美元,高居全球首位。即便加上幾天前馬雲宣佈未來 3 年在研發方面投入 1000 億元(約合 150 億美元),平均每年 50 億美元,阿裡巴巴的投資還是不到亞馬遜的二分之一。
此外,如果我們做個簡單的假設,亞馬遜去年省下一半研發支出,歸到利潤中去,那麼,2016 年阿裡的利潤將不是亞馬遜的 4.6 倍,而是幾乎相等。
正是因為每年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因此你能很清楚的看到亞馬遜擁有一條陡峭上漲的收入曲線,但利潤卻總是在零軸徘徊。
三、馬雲的 " 達摩院 " 能解決阿裡的焦慮嗎?
幾天前,被電商耽誤的 " 靈魂歌者 " 馬雲,在雲棲蝦米音樂節上,連飚瞭 4 首高難度歌曲。
聽完後,我終於明白:
馬老師絕對是說的比唱的好聽——別人唱歌是跟著節奏走,馬雲唱歌是節奏跟著他走。
當然跟著一起走的不止節奏師,還包括阿裡的眾多投資者。如今,在覆蓋阿裡巴巴的 47 傢美國投行中,目前沒有一傢給出賣出的意見,而且阿裡現在也是美國對沖基金的首選標的,顯然,他們相信在馬雲的帶領下,阿裡將繼續創造輝煌。
不過,馬老師畢竟不是常人,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聰明的馬雲不是沒有意識到阿裡的問題:阿裡巴巴一直被認為是技術實力比較弱的一傢公司。
於是,在 10 月 11 日的 2017 雲棲大會上,馬雲侃侃而談,發佈瞭 NASA 計劃的實體組織—— " 達摩院 ",並在三年內集團研發投入 1000 億人民幣,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例如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初期計劃引入 100 名頂尖科學傢和研究人員。
那麼,如此大張旗鼓,如此豪華陣容,如此多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真的能為阿裡註入技術的基因麼?
我想並不是這樣。毋庸置疑,馬雲是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但對科學的理解,對創新規律的理解,似乎來得太蠻橫瞭。
科技發展的規律,並不能等同於商業發展的規律。清華的郭教授舉瞭個例子:
我非常欣賞 GE 一位老科學傢的觀點:" 一對夫婦,十個月可以生出一個孩子。於是,資本傢找來三對夫婦,讓他們三個月養出一個孩子。這是違背規律的。"
郭朝暉教授的意思很明顯,投入再多的錢,即使是 1000 億,也不能脫離科技的客觀規律。偉大的科學發現,常常出現在不被多數人關註的地方,需要能靜下心來的人去研究,而不是那些聚光燈下面的牛人。所以馬雲真想對科技做貢獻,不妨投資 " 阿波羅探月計劃、大型對撞機 " 等這類科研項目。
此外,達摩院一下子宣佈這麼多科研項目,明顯不靠譜,技術大牛谷歌也不過是在某幾個領域專長,並吃透某個領域的科研。
如此看來,馬雲到底在做什麼?
一場秀麼?——向世人彰顯阿裡財大氣粗,阿裡求賢若渴。
也許高調的阿裡太需要存在感瞭,就在達摩院成立後 2 天,阿裡和杭州師范大學又搞起瞭商學院。
果然,馬老師還是那個馬老師,其商業之道已經爐火純青,其 " 掛羊頭賣狗肉 " 的本領已經無人能敵。
有人認為,建立達摩院有諸多好處:
1)基因上,彌補與 BAT 另外兩傢在公眾理解上的差距;
2)學術上,樹立自己需要和正在研究的東西就是最主流的影響力;
3)商業上,在國內大項目上,以降維打擊的方式橫掃一切對手,連地方政府都不能不把項目交給他們;
4)道義上,占領高地,這個星球上都不能再有人和機構能審判他和他的公司;
5)時機上,……
的確,在聚集瞭更多名人資源、政府資源、學校資源後,阿裡的影響力一定會更強大。但阿裡終將是那個阿裡,跳不出中國古代幾千年改朝換代的怪圈。
尾聲
前幾天,胡潤百富榜公佈,阿裡系 43 人上榜。
這榜單一公佈,真是炸瞭。聽說敬業福產品經理陳亮同名不同人,張冠李戴,比 CEO 張勇還有錢,被同事懟瞭,要求發紅包,紅包小,被踢出群 ……
不得不承認,阿裡的造富能力實在驚人,跟著馬老師幹,絕對吃香喝辣。但登上阿裡這條船,是否就意味著一輩子衣食無憂?
我想不一定吧。
印象中,金庸武俠裡達摩院是少林武學最高研究機構,裡面個個身懷絕技,但是卻被鳩摩智以小無相功之實,行少林絕技之形,七十二絕技一一使來,打得少林僧眾一派塗地。鳩摩智得理不饒人:" 以小僧之見,少林寺不妨從此散瞭,諸位高僧分投清涼、普渡諸處寺院托庇安身,各奔前程,豈非勝在浪得虛名的少林寺中茍且偷安?" 原來他竟要以一己之力,挑瞭少林寺這百年古剎。
然而生死存亡之際,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虛竹挺身而出,揭穿鳩摩智的伎倆,並用逍遙派武功和鳩摩智力拼當場,拯救瞭少林寺的聲譽。
不幸的是,阿裡的達摩院裡沒有虛竹,隻有一幫科學傢。
同樣的道理,一傢企業想要長治久安,必須保證有正確的機制和觀念,在關鍵時候有人能跳出來拯救整艘船。騰訊的移動互聯網船票是偏居一隅的張小龍拿下的,但盛大就沒人救,聯想也沒有,奇虎也沒有。
所以我們看到,在科技和商業結合的這條道上,美國公司做到瞭接近完美,而中國任重道遠。
最後,看到一個有趣問答。
問:馬雲為什麼要發佈 NASA 計劃,並因此成立達摩院這個實體組織?
答:馬雲想回傢瞭
看完,會心一笑,於是又一想,如果馬雲的 NASA 計劃沒有幫他達成目標,或許貝索斯的太空計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