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日報記者 徐光勝
假期裡人們的遠行大致兩種,旅遊,或者回傢。尤其是今年十一長假趕上中秋,很多人選擇與遠方的傢人團聚。但團聚的另一面則是離傢或與父母告別,每逢這時,傢人拼命往自己行禮中塞東西則是中國式離傢返程場景中的慣常戲碼。這一次,冰城人高先生返京時,父母讓他帶走的東西是——一箱凍魚,是父親平時釣的。他愛吃魚。
網絡配圖
高先生今年 36 歲,幾年前,他到北京創業,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平時業務繁忙,每次回傢停留的時間都不長。每當離傢時,就會出現多數人熟悉的場景," 父母一定都會給帶東西,像一場戰爭——我堅決不帶,我媽堅持,我爸則左右搖擺。我若強堅持不帶,媽媽一定會小傷心。"
日漸年長的他已慢慢體會並瞭解父母的心情。這一次,高先生妥協瞭,他硬是把一箱子凍魚托運回北京——這是他不在傢時爸爸江裡河裡一條條釣的,然後媽媽又一條條凍上,存到冰箱裡," 當時我媽露出勝利的笑容,然後說下次不帶瞭,我相信下次故事還會重演。"
高先生也並沒有告訴父母:之後他要從首都機場到公司,從公司去修車廠取車,然後再拉回首都幾環外的傢,而且,高先生根本不會做魚 ……
高先生說,他比較愛吃魚,這次短暫回傢,在父母身邊一共吃瞭 7 頓飯,他吃瞭七頓魚," 在父母身邊,隻需要幹一件事,張嘴吃飯。其他都不用瞭。"
" 那天到瞭機場,我媽又從口袋裡變出一隻煮雞蛋,讓我飛機上吃。" 高先生發現自己到瞭這個年齡,已完全不像以前那樣會幹脆地拒絕父母那些看似幼稚的小舉動——因為他早已明白,這是父母總是操心你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休息得好不好的習慣性反應 …… 其實,他們又何嘗不知道,這些東西任何地方都可以買得到,但那些東西,與他們沒有任何關系——他們隻是希望,帶上的東西讓外出的子女與他們產生關聯。
那些父母拼命往行囊中賽的東西,有的隻是牽掛,和不舍。
編輯 王慕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