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互聯網品牌,卻在線下開瞭 450 傢門店

10-16

在剛剛過去的 9 月,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韓都衣舍創始人趙迎光就 " 線上品牌是否應該線下化 " 展開瞭一場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也一度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方建華認為線上線下融合是大勢所趨,趙迎光則認為,互聯網品牌應該繼續深耕線上市場。

這已經不是二人第一次意見相左。自 2015 年茵曼提出 " 千城萬店 " 計劃以來,爭論就從無休止。

2016 年雙十一前夕,方建華在動員大會上,再次強調瞭線上線下融合的重要性,並放言 " 我倒想看看,硬撐著說隻幹線上的某友商能憋多久 "。趙迎光隨後在朋友圈轉發文章予以回擊," 如果某友商是指韓都衣舍,建議直接說出來 "。

再將時間拉回當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方建華稱 2017 年,茵曼整個線下銷售額預計達到 3 億,占茵曼總銷售額的 30% 左右,這似是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反觀韓都衣舍,古力娜紮微博宣佈成為韓都衣舍最新代言人,此消息一經發佈,便獲得粉絲們超過 34 萬次的點贊和轉發,也足以見韓都衣舍的粉絲效應及線上運營的能力。

9 月 28 日,阿裡旗下本地生活平臺口碑聯合 CBNData 發佈《2017 線下零售新生態報告》。報告指出,線下仍是現階段零售的主力陣地,但電商將持續擠占線下零售份額。預計到 2020 年,線上渠道預計將貢獻整體零售 25% 的銷售額。可以肯定的是,對於線上服裝品牌來說,根據市場演變,平衡不同的渠道戰略,變得至關重要。

進入瓶頸期

從 2008 年起,淘品牌伴隨著淘寶快速成長,在此過程中,茵曼、韓都衣舍、裂帛等一批線上服裝品牌也隨之興起,並先後在資本市場上市。然而梳理 2010 年之後的淘品牌歷史也不難發現,在電商品牌快速崛起的同時,也加快瞭 " 洗牌 " 的進程。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服裝網購市場交易規模達 7457 億元,同比增長 21.2%,2016 年達 9343 億元。不過,服裝網購交易規模增速相比往年並沒有明顯加快,反而出現放緩的趨勢。一方面,線上競爭越來越激烈,線上獲客越來越難,互聯網紅利日漸減退 ; 另一方面,ZARA、H&M、優衣庫等傳統線下品牌紛紛觸網,風頭漸漸壓過淘品牌。近兩年 " 雙 11" 銷售榜的變化便可見一斑,不但榜首從韓都衣舍變為瞭優衣庫,前十名中淘品牌更是所剩無幾。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 取之線下,用於線上 ",成為很多電商品牌有待挖掘的新商機。

匯美時尚集團董事長、茵曼創始人方建華向記者透露,互聯網服飾品牌線上引流的成本很高,線上成本與線下成本已基本持平。而早前也有專傢表示," 目前一些品牌的線上成本,已高於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線下開店的成本。"

多品牌 VS 互聯網孵化平臺

2015 年,韓都衣舍趙迎光曾接受記者采訪,在他看來:傳統服裝企業有不少破百億的規模,但是對於淘品牌女裝而言,似乎十億就已經是極致。究其原因,傳統服裝企業有較強的零售能力,可以圈住一定數量的店鋪,能夠將服裝賣到一定規模。但是在線上,選擇更多,女性消費者的個性化更為明顯。在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大品牌則會被無數的、相對來說更專業或者更加細分的小品牌肢解。在這一點上,茵曼與韓都衣舍似乎達成瞭共識。

2008 年茵曼品牌創立時,隻有 20 平方米的倉庫。2010 年到 2013 年間,茵曼的銷售業績從 7000 萬增長到 11.2 億元,翻瞭接近 15 倍。而茵曼也一直奉行打造 " 個性品牌 ",主打棉麻風格女裝,並逐漸探索出多品牌戰略,以獨立公司方式存在,領域也從女裝過渡到慢生活生態圈。甚至跨品類做瞭 " 茵曼 Home",將產品擴展至瞭傢居用品和小件傢具,深耕 " 慢生活 " 的品牌主張。

與茵曼相比,韓都衣舍更像 " 互聯網孵化平臺 "。韓都衣舍的小組制是以產品小組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產品小組由設計師、商品制作專員,訂單管理專員三人組成。產品小組有充分的自主權利,每個小組都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遵循 " 少量多次 " 的原則,嚴格控制風險庫存。

從 2011 年至今,韓都衣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創造著新品牌,旗下 20 多個品牌涵蓋韓風、歐美風、東方風等多種風格。2015 年,韓都衣舍率先提出二級生態發展戰略,開啟瞭 " 品牌商 + 服務商 " 雙輪驅動模式。據公開數據表示,目前,韓都衣舍運營的品牌數量已接近 100 個,其中自有品牌達到 22 個,雲孵化品牌 ( 代運營品牌 ) 超過 60 個。

線下豪賭

在諸多媒體報道中,趙迎光與方建華多被塑造為對立的角色。但在實際上,兩人私交甚篤,會時常交流想法,采訪中,兩人更多用 " 老趙 "、" 老方 " 來稱呼彼此。

2015 年,茵曼正式宣佈啟動線下門店招商計劃,宣稱將啟動 " 千城萬店 " 計劃。5 年內要在 1000 個城市裡開到 10000 傢門店。茵曼此舉引來不少爭議。然而實際上,方建華對於線下擴建的 " 執著 " 早有跡可尋。2011 年,茵曼就曾經試水線下,店鋪數一度曾達到 20 傢,2012 年全部被迫放棄。

方建華告訴記者," 當時我設想店鋪中有一個很大的觸摸屏,可以在線下試穿,觸摸屏裡看到更多款式、在線支付。但當時這個設想太超前,沒有二維碼、沒有智能手機,購物體驗很不完善。"

在外界看來,茵曼與韓都衣舍存在最本質的不同。某媒體人曾告訴記者:" 方建華最早就是做實業出身,骨子裡就是線下市場,隻不過因緣際會踏上瞭線上。而韓都衣舍從一開始就是線上起傢的。" 趙迎光也曾表示:" 老方是設計師出身,我是做互聯網的。雖然都是在天貓上成長起來的,但我們的基因不一樣。"

在方建華看來,線上、線下全面發展才能 " 兩條腿走路 ",才是真正的雙劍合璧。

" 我為什麼一定要做線下門店 ? 首先,服裝是非標品、是需要體驗的,傳統的線下品牌三年內上線,的確給我們很大壓力。但是我們也通過此發現,線下覆蓋率高的品牌,品牌力越強,線上也越來越容易做。" 綜合來看,方建華認為,品牌應該緊隨消費者的步伐,並通過良好的線下體驗,增強用戶對於品牌的認知,在發掘實體零售潛力的同時,也能反哺線上。

" 實際上線上線下結合的非常好的品牌已經很多瞭,像海瀾之傢、太平鳥等。原來的互聯網品牌融合的的確很少,但目前我自認茵曼是發展的很好,我認為之前線上品牌線下不成功的原因在於決心不夠、產品力不夠強。"

截至目前,茵曼已經在全國開出門店 450 傢,以中部地區為主,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蘇等省份比較突出,上海已有直營門店十餘傢。據方建華透露,2017 年,茵曼整個線下銷售額預計達到 3 億,占茵曼總銷售額的 30% 左右。5 年內,線下銷售額會到 20 億的規模。

初露頭角

對於方建華來說,茵曼的 " 線下之路 " 已然交出瞭一份還不錯的成績單。而在此期間,對於線上品牌是否應該線下化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在趙迎光看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無論是頻次還是規模,線上購物過去以及未來都將持續擴大。而線下成本居高不下,也是趙迎光堅定不開線下店的一個主要原因。

" 消費者為什麼越來越多地選擇線上 ? 不僅僅因為便宜,是因為線上做內容的手段方式方法,對於新一輪互聯網消費者來講是一種體驗。產品很重要,但是內容更麻煩,對於人格化、類人格化的要求更高瞭。" 趙迎光曾在一場公開演講中說道。在他看來,線上品牌應該在如何提高 " 客單價 " 與 " 轉化率 " 上下功夫,而並非轉戰並不熟悉的線下市場。

對於此問題,方建華向記者表示:" 首先,茵曼目前目前保持正常盈利 ; 第二,線下門店的客單價轉化率比線上高瞭一倍,凡是試過衣服的客戶,大半數都會選擇購買。" 當然,方建華此次的線下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很多細節上的問題還有待調整。

目前,茵曼線上線下的價格和款式是完全同步的,這就導致很多時候茵曼與商場的促銷節點不同。在產品供應上,據方建華介紹,茵曼目前的線下門店 50% 是下首單,50% 是翻單,而這並不能達到他的理想值。在方建華看來,希望茵曼未來能能通過柔性化的供應鏈,70% 都實現翻單。

此外,茵曼在產品上也進行瞭調整,這也從很大程度上解決瞭茵曼客單價的問題。" 我們在線下增加瞭更多價格比較高、材質更好的產品,當然這些產品在線上也有賣,隻不過線上銷量不高,比如原來售價 300 多塊的襯衫,顧客在線下門店看到實體之後,對價格就不是很敏感瞭,線下銷量會更好。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的系列感、品質要求更強瞭。"

和國內的市場環境一樣,茵曼和韓都衣舍也一直在變。而在目前的階段,每個人、每個品牌或許都對新零售有不同的理解。就在不久前,趙迎光朋友圈爆出韓都衣舍今年 " 雙十一 "6 個億的銷量目標。據悉,2016 年雙十一的主品牌銷售目標為 2 億元,而在去年雙十一當日,韓都衣舍集團的實際銷售額突破瞭 3.62 億元。

對於方建華來說,線下的版圖才剛剛開始,而對於整個服裝市場來講,茵曼不過 " 初露頭角 "。在做茵曼之前,方建華曾做過十年的外貿,可以說供應鏈一直是他的其強項,而全渠道對茵曼的商品管理也有很大幫助。方建華希望茵曼在未來的 5-8 年內能達到 50 億的體量,線上、線下占比都為 50%。

" 然而我並不鼓勵所有線上品牌都線下化,畢竟每個品牌的發展階段不同。而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歸根結底拼的還是產品能力與整體的運營能力。" 方建華如是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