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能經商能打仗,還出瞭個六星上將

10-16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安徽諺語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安徽人在包括軍事在內的很多方面都做出瞭突出貢獻,是近現代歷史上的主角之一,如果說"廣東人革命、湖南人流血",那麼安徽人則可以用"實幹"二字來形容。

安徽,地處華東地區,與浙江、江蘇、山東、河南、湖北和江西六省相接,南北長,東西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幾種地形相間排列,山地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屬於華北平原,整體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征。

這樣的地理氣候條件,說不上糟糕,也說不上有多好,算是中等。總的來講,皖南多山,相對貧瘠,造就瞭精明、善動腦的特點,所以徽商多出自皖南,而皖北肥沃的大平原利於農耕,形成瞭安土重命,重農輕商的價值取向,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影響,對立共存,形成瞭安徽人著眼當前,註重實幹的性格特征。

▲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

要說安徽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則是"地跨江淮"——長江和淮河,一南一北,自西向東橫貫全境,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瞭安徽在中國版圖上的重要地位。

行政區意義上的安徽省,其實出現的比較晚,商朝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於安徽北部的亳州;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分屬吳、楚兩國;三國時期則被魏吳相分。宋朝時,今天的安徽省疆界大致被"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兩個行政區所分割。

▲明清時期的區劃

明朝和清初,今天的安徽和江蘇同屬一個政區,分別叫"南直隸"和"江南省",1667年,清政府將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安徽"這個名稱取自安慶(首府)和徽州(皖的簡稱來自皖山,也就是天柱山),這是安徽首次作為省級行政區出現。1946年,國民政府將首府由安慶遷往合肥,新中國成立後,安徽一度被分為皖南和皖北兩個省級行署,至1952年又重新合並,省界有一些小變動,婺源劃歸江西,盱眙和泗洪劃歸江蘇,同時原屬江蘇的蕭縣和碭山劃入安徽,最終形成瞭現在安徽省的基本區劃格局。

▲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膾炙人口

今天古戰場已經成為合肥的一座公園

從以上變遷可以看出,襟江帶淮,地處南北要沖的安徽,"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江浙為唇牙",從來都是各個王朝或割據勢力的必爭之地,從秦末的大澤鄉起義、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三國時期的逍遙津之戰(魏吳為爭奪合肥共鏖戰瞭32年)、南北朝時期的淝水之戰、南宋時期的采石大戰,直到清末的捻軍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發生在安徽的大小戰爭不計其數。

頻繁的戰爭和黃河淮河帶來的周期性水患,使得安徽境內的人口不斷發生改變。商周時期的安徽主要還是由東夷族和山越族占據,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原文明逐漸擴散到這裡,而後的兩千多年中,北方人口不斷南遷,或定居或途經,使安徽成為南北文化的熔爐。

老天爺給安徽安排的地理位置,造就瞭集南北性格於一身,可以概括為"兼容性"的安徽文化,使安徽人成為既有北方人的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精明的"中性"人群。這樣的文化特征,再加上很早就接觸到瞭先進的中原文明,古代世界的安徽就不斷湧現出諸多推動歷史發展、創造輝煌文化的傑出人物。

安徽文化傳統中既有主流的儒傢文化,又有一點蠻夷文化的異端色彩。儒傢文化保證瞭"先進性";而異端則帶來瞭創新成分。因此古代世界的安徽可以用"人文薈萃"來形容,既有莊子、桓譚這樣的思想傢,也有曹操、李膺、徐鉉、包拯這樣的傑出政治傢,張良、周瑜、俞大猷等軍事傢;還有建安文學、竹林名士、桐城派等文人集團,以及張籍、梅堯臣方苞、姚鼐這樣的文人和詩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安徽之外的一流大傢,如李白、韓愈、歐陽修、蘇軾等,也曾長期流連於江淮,寫下瞭諸多流傳千古的名句名章,李白在後期就一直生活在安徽宣城一帶,並葬於青山腳下。

安徽出人才除瞭數量多以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無論哪個領域,都是成批出現,如同團隊和方陣一般,這就起到瞭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為團隊和集體的影響力,肯定要超過傑出人物的單個相加。哲學領域的老莊,政治領域的汝穎名士、東林黨人,曹操集團和淮系集團,文化領域的建安文學、竹林名士和桐城派,商業上的徽商集團以及新安醫學、新安畫派等,都是如此。

▲洪武皇帝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畫像,具體長啥樣隻能靠猜瞭

不過安徽人真正的全面崛起,還是從元明之際開始的。朱元璋率領著以安徽人為主體的謀士和將領集團,一舉推翻瞭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元王朝,恢復瞭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傢政權,當然,朱元璋自己也是安徽鳳陽人。

安徽人建立瞭大明,安徽人也在明代發展興盛起來,除瞭文治武功以外,徽商亦興起於明代。徽商往往會被理解為"安徽的商人",而實際上是指"徽州的商人",因為徽商主要來自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在內的徽州地區(新安郡),其中又以歙縣和休寧的商人最為著名。徽州多山的地貌使得務農非常艱難,要想擺脫貧困,就得另尋出路,就古代的實際條件而言,外出經商可能就是唯一的選擇瞭。

明代《安徽地志》和《徽州府志》記載:"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中傢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

安徽南部山地多,相對就比較窮,但又緊鄰長江,水路交通便利,順江而下就是富庶發達的長江三角洲。這裡人口眾多,生活富裕,讀書成風,對木料、石料等建築原料、以竹、木為原料生產的紙、墨,以石材加工的硯(徽墨、歙硯),都有著旺盛的需求,至於鹽、茶葉和藥材,就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這樣一個購買力強勁的市場,又離徽州不算遠,自然是經商的理想之地。

徽商就是這樣以長江三角洲為主要市場而成長起來的,徽商最早起於宋代,而全面興盛則是在明清時期,從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多年,徽商的營業人數、活動范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商團之首,外出經商的徽州人占當地人口的70%,成瞭"第一等生業"。經商范圍東至江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遼東、南抵閩粵,甚至遠達日本、東南亞、葡萄牙。

▲財力雄厚,深受儒傢文化影響的徽商

往往會在傢鄉建立豪宅

為徽派建築留下瞭大量優秀作品

徽商富到何種程度呢?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共捐出瞭大米6萬石,白銀2000萬兩賑災。在乾隆晚期,光是徽商中的鹽商,擁有的資本就達4000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朝國庫的存銀也不過7000萬兩,如果再算上苶葉、木材、文墨等行業,用"富可敵國"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誇張。很多著名的徽商品牌,一直延續至今,比如我們經常都能聽到的"張小泉剪刀"、"胡開文墨"、"曹素功墨"、"王致和豆腐乳"、"張一元茶莊"(軍武菌就很愛喝他傢的茶)、"胡慶餘堂"……。

長達數百年歷史的徽商,給安徽人樹立瞭一個榜樣,也給安徽人的精神世界註入瞭商業文化的特質——要做長久生意,既不能有書生意氣的迂腐,又要講誠信道義,還得精打細算,一句話,註重現實,實事求是。

到瞭近代,隨著沿海沿江城市的相繼開埠,在西方商品和新興工業的沖擊下,包括徽商在內的中國傳統商人開始衰落,但歷史同時又提供瞭一個更大的舞臺。對於安徽人來講,近代的亂世之局,也是另一個契機,經商不行瞭,還可以從軍從政——淮軍集團,就是在這時走上瞭歷史前臺。在晚清歷史上,淮軍是繼湘軍之後的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在湘軍裁撤之後,編練新軍之前,淮軍就是大清國實際上的國防軍。

說到淮軍,就不能提到晚清名臣李鴻章,就如同曾國藩可以代表近代歷史上的湖南人一樣,李鴻章也是近代安徽人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前半生比較相似,都是靠讀書取功名,然後做官做事,曾國藩編練湘軍時,李鴻章做過他的幕僚,後來因為湘軍數量不敷使用,受曾國藩之命再編一支武裝。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在安慶編成一軍,"淮軍"正式出現。

淮軍最初隻有六千五百人,在三年內發展到接近七萬人,能發展這麼快,得益於李鴻章實任瞭江蘇巡撫,掌握瞭地方大權,自然不愁糧餉。湘軍初建時,曾國藩無地方官職,錢糧都要自籌,很是窘迫,李鴻章則更為精明,邊辦團練,邊謀官職,官位到手,就少瞭很多麻煩。

▲淮軍炮隊

淮軍可以認為是出自於湘軍,但又與湘軍不同,這與曾李兩位創建者密切相關。曾國藩並不是頑固派,但在建軍治軍方面還是有一些舊觀念,比如在對待西式武器的態度上,曾國藩曾這樣告誡其弟曾國荃:"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洋人號令嚴明,隊伍齊整,實不專以火器取勝……我軍仍當以抬鳥刀矛及劈山炮為根本。譬之子弟於經書八股之外兼工詩賦雜藝則佳。若借雜藝以拋棄經書八股,則浮矣",顯然還是有點"人心強於技藝"的痕跡,這也導致瞭湘軍隻是少量采用瞭西式槍炮。

▲身穿清軍甲胄的"洋教習",有些莫名的喜感

李鴻章則不同,1862年4月,淮軍初到上海時,衣著裝備與湘軍無異,但李鴻章很快就親眼見到瞭洋人武器的優長——"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之後,李鴻章就毫不猶豫的采購洋槍洋炮,大量裝備淮軍。至1865年,李所指揮下的淮軍,已有洋槍三四萬條,開花炮隊四個營。十年間,淮軍先後購買洋槍十餘萬支,"淮軍之精外洋火器,中外交推。"

同時,李鴻章還聘用西洋教練,采用西洋操法,設局仿制西方軍火,"在湘軍者,則鍛煉體魄,與刀矛、馬槍、抬槍、劈山炮等技,以及三才、鴛鴦等陣法。淮軍則全改西式,所采練手足,演槍炮各法,以及林操、行軍、測繪、戰陣,多不同於湘軍",甚至連口令都直接用帶著安徽味的英語,比如"前進"就是"發威——馬齊"(forward march)。雖然那些來自鄉野的士兵很多都是文盲,一輩子也搞不清楚為什麼這個莫名其妙的發音就是向前走,但改練洋操卻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由於堅持"洋槍洋炮"和"練軍練器",使淮軍不僅在武器裝備方面相比太平軍有瞭壓倒性的優勢,戰鬥力也超越瞭湘軍,成為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不僅擊敗瞭太平軍,也是後來鎮壓捻軍的主力。李鴻章把這一切歸功於武備和洋操,淮軍火器精良,"遇賊交鋒先以劈山炮擁洋槍而行,屢獲倖勝"。到光緒年間,淮軍裝備有毛瑟、哈奇開斯等連發步槍,騎兵則全部裝備溫切斯特十三連發步槍,還首建瞭炮兵編制,裝備有克虜伯、阿姆斯特朗和格魯森等品牌的火炮,即使與列強相比,這些武器也不遜色,在國內更是傲視各方,一直到甲午戰爭結束,都是清朝最為倚重的武裝力量。

▲劉銘傳,安徽合肥人,首任臺灣巡撫

臺灣近代化的奠基者,在他的治理下

臺北甚至早於大陸用上瞭電燈

與曾國藩一樣,李鴻章統制淮軍也需要幕僚,但二者的幕僚又有不同,著名歷史學傢王爾敏這樣總結:"曾國藩的幕府中,各類人才薈萃,鴻章幕府,則僅註意實用。其所羅致專傢,首重經紀庶務之才。因此淮軍幕府多精明練達之士,而絕少道學先生,即文學侍從之臣,亦不多見。"由上可見,李鴻章做事用人的特點可以用"實用"二字來總結——什麼管用就用什麼,怎麼有好處就怎麼來,誰能幹就誰來幹,沒那麼多條條框框(其實曹操也是這樣的)。

▲1890年代的海光寺和天津機器局

李鴻章的業績並不隻是淮軍,在他擔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和直隸總督期間,先後建立瞭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規劃,李鴻章督辦)、天津機器局和金陵機器局,在晚清的四大軍工企業中,屬於淮系的就有三個。除此以外,李鴻章還創辦瞭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佈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諸多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

▲李鴻章視察唐山車站

李鴻章還有一些"軟件"方面的舉措——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興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系統介紹西方科技知識。以安徽人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掀起的這波進步潮流,突破瞭"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守舊觀念和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勇於將"西學"付諸實踐,形成瞭新的經濟觀、價值觀,視西方先進科技為必修之學,改變瞭重文輕武、重學輕技的傳統觀念,直接影響並實質性的改變瞭清廷對待西學和西方的態度,拓展瞭中國的近代化之路。

包括後來的北洋水師,李鴻章在創辦這些事業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宏大的頂層設計,而是秉承瞭實用的標準——既然這個東西好用又有用,洋人有,我們沒有,那就先學過來,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什麼鐵路壞瞭風水,什麼"在人心不在技藝",要麼不理,要麼就糊弄過去,先把事情搞成再說。不能不說,這種著眼當下,務實做事的風格,正是安徽文化積淀到李鴻章身上的必然結果,而在晚清那個特殊的時代,除瞭需要湖南人的"霸蠻"來闖出新路以外,也需要安徽人的穩健務實來具體做事。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雖然覆滅瞭,

但他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在百年後又

造出瞭"中華第一艦",冥冥中自有天意

雖然李鴻章創建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自己也在簽下瞭《辛醜條約》之後不久咳血病逝,一生功業可謂收場慘淡,但這個安徽人創辦的許多產業卻為中國的近代化和工業化打下瞭基礎。比如江南制造總局就延續至今,成為今天的江南造船集團,新中國的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第一艘自行設計的遠洋貨輪、第一艘海洋考察船,都出自這裡。當年的企業,百年之後再次開花結果,這正是無意中的實用之用!

在後來的民國時代,安徽也是人才輩出,這裡舉兩個大傢最熟悉的人物——在新文化運動中,兩個安徽人陳獨秀(懷寧人)、胡適(績溪人)是新思想新文化的最早傳播者和引路人,陳獨秀更是成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們鼓吹民主與科學,弘揚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呼籲培育具有現代文化和現代意識的新青年,倡導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移風易俗和教育改革,對當時及以後的中國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產生瞭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在軍事方面,民國時期的安徽出瞭"北洋三傑"之一、曾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段祺瑞(肥西);率軍收復外蒙的徐樹錚(蕭縣);愛國將軍馮玉祥(巢縣)、張治中(巢縣);抗戰時期的三位遠征軍將領戴安瀾(無為)、衛立煌(肥東)、孫立人(廬州)均出自安徽;國民黨政府退至臺灣後,曾出任總政戰部主任的二級上將、堅定的統派人物許歷農,也是安徽貴池人。

在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中,王明和王稼祥是安徽人,在新中國的開國將領中,有安徽籍上將兩人——洪學智(金寨)、李克農(巢縣)。洪學智於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國也是全世界唯一兩次被授予上將的軍人,被稱為"六星上將"。李克農則是情報戰線的高手,是開國上將中唯一沒有帶兵打仗經歷的將軍,人稱"特工之王",毛澤東這樣評價他:"李克農是中國的大特務,隻不過是共產黨的大特務"。安徽籍中將共有12人——皮定均、楊國夫、李耀、張賢約、陳先瑞、林維先、聶鶴亭、徐立清、陶勇、梁從學、曾紹山、滕海清。今天,現役的安徽籍將軍仍有74人(截至2015年,含武警)。

在科教文化界,安徽也屢有大師級人物出現,中國著名教育傢陶行知(歙縣)、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桐城)、兩彈元勛鄧稼先(懷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合肥)、數學大師江澤涵(旌德)、美學大師朱光潛(桐城)、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太湖)、作傢張恨水(安慶)、歷史學傢唐德剛(合肥)……名單太長,如果列出來將是長長的一串,這裡就不再贅述瞭。但總的來看,在安徽籍的傑出人才中,實幹型、工程型占瞭絕大多數,這正是安徽人踏實務實這一特點的體現。

今天大傢想到安徽,可能首先想到"窮",那麼安徽到底窮不窮呢?如果從經濟總量來看,安徽的GDP隻相當於浙江的一半,大約是廣東的三分一,的確說不上富,但在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裡,安徽的排名大致是第13位,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算,也是這個名次,屬於中等水平,所以總體上並不能用一個窮字來概括。

▲黃泛區幾乎覆蓋瞭半個安徽

之後以會有安徽"窮"的傳統印象,一是安徽南部山區的傳統農業本來不發達,二是抗戰時期黃河花園口人為決堤造成的黃泛區,讓原本還算富足的安徽北部平原被大水淹沒,人民流離失所,土地沙化鹽堿化,這一下就好幾十年緩不過勁來,不過,經建國後幾十年的治理和發展,黃泛區之害已經基本消解瞭,隻是恢復起來尚需時日。三是安徽的位置不南不北,不東不西,又不沿海,沒享受到多少國傢的政策性紅利。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安徽的能人都跑到北上廣深這些地方去瞭……。當然,不獨安徽如此,全國各地都是這樣,有理想有追求的年青人,基本上都要到一線城市去尋找夢想,打拼事業。比如軍武次位面的創始人、總導演、資深死宅——

Crazy262,就是安徽人!不知道之前猜測262口音的人有沒有猜對。

還有,前解放軍偵察兵,前法外特種兵,軍武帥哥吳鑫磊,也是安徽人哦!

所以,以後誰要黑安徽的話,就得考慮一下瞭,否則……

前幾期想要回顧和還沒來得及看的小夥伴可以直接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跳轉觀看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下方商品

商務合作請聯系QQ:2901413455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