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大學學費比幼兒園還低,也不是漲價的理由

03-08

今日話題 · 騰訊新聞出品 | 第 4187 期

作者 / 魏巍 講道理

不是中國大學學費低,是幼兒園學費太高。

大學學費從 1989 年到現在,差不多漲瞭 20 倍到 30 倍,而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瞭 24.6 倍,很難說大學學費的漲幅不到位。

高等教育學費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 25%,但把高校所有的辦學成本除以在校學生,得出的生均培養成本是不合理的。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孟安明說,在高等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學費在每年 4000 元至 6000 元之間,低於許多幼兒園一年的學費標準。大學的辦學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此他建議國傢應該建立合理上調大學學費的機制。這一則建議,在網絡上引發瞭很多討論。

不是大學學費低,是幼兒園學費太高

孟安明雖然是清華大學教授,但是此次拿大學學費跟幼兒園做對比,顯得有點缺乏邏輯。幼兒園收費多少與大學學費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系,誰說大學的收費就必須比幼兒園高。而且,很多收費高的幼兒園是民辦園,相比於公立大學,並未能獲得多少財政撥款。

更何況,高收費幼兒園幾乎都是一二線大城市,面向城市中高收入傢庭,雖然高也勉強付得起,學費的確定是就中不就低;而大學教育是面向全部學生,要照顧貧困地區和低收入傢庭,學費的確定應該是就低不就高。

幼兒園的價格實際上已經超過瞭很多傢庭的承受能力

兩相對比就會發現,不是大學學費太低,而是幼兒園學費太高。以北京為例,很多優質的私立幼兒園每個月的學費就高達 6000 元,比很多大學一年的學費還要多;公立幼兒園雖然學費便宜,但是學位緊張,要進公立園,傢長得花上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找關系。

從國際對比來看,荷蘭、比利時、捷克等國傢已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幼兒園是免費的;法國雖然是非義務教育,但入園也是免費的。在東亞國傢,韓國公立幼兒園的月均收費為 3.3 萬韓元,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的 1/100;而日本公立幼兒園的收費標準,是按照父母繳納所得稅的多少來確定的,也就是富人多交錢,窮人少交錢。而且日本政府在 2017 年底宣佈,在 2020 年之前讓全國 3 至 5 歲兒童免費上幼兒園和托兒所。

" 入園難、入園貴 " 是被很多人詬病的問題,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歇。基於這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孟安明教授卻得出瞭大學學費應該上漲的結論,可以說是豎錯瞭標桿和靶子。

日本政府在 17 年年底宣佈:將下血本,3 年內讓全國 3 至 5 歲兒童免費上幼兒園和托兒所。

中國大學學費不算高,但也絕對不算低

拋開幼兒園,來說說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大學學費是一個什麼水平?有沒有上漲的理由?

中國大學總體來說,除瞭免費國防生、免費師范生以外,一本、二本的學費大多數集中在每年 4000 元至 6000 元這一區間,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存在,比如一些學校的軟件工程專業,每年學費超過萬元。而民辦三本院校和藝術類院校或者普通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學費也通常在 10000 元左右甚至更多。

與美國頂尖大學對比,中國大學的學費顯得少得可憐。所以很多人一談到漲學費就 " 言必提美國 ",例如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這些美國名校,每年學費折合成人民幣要超過 40 萬元。但問題是,這些收費高的名校都是私立大學,它們的主要資金來源就是捐款、學費以及專項科研經費。而在中國,絕大多數大學,尤其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校,都是公立大學,按照私立大學標準收費顯然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有貸款和獎學金,美國私立大學的高學費也已經成為很多學生和傢庭沉重的負擔

當然,美國也有公立大學,公立大學在財政上有各個州的資助,所以學費會比私立大學便宜,尤其是對本州學生的優惠更多。以加州大學為例,2015-2016 學年,加州居民本科生每年學費為 1.34 萬美元,而 2014 年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3.8 萬美元,學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 35.5%;而在中國,2014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0167 元,大學學費按照每年 5000 元計算,學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 24.8%。

這樣看來,中國公立大學的學費負擔也是要低於美國的,更不用說美國的公立大學對非本州學生以及留學生的收費更高,中國大學的學費確實不算高。

不過,中國大學的學費也絕對不能算是低。歐洲不少國傢都實行大學免費或低收費制度:德國對本國和外籍大學生一律實行免費就讀;北歐各國也實行大學免費入學制度;法國對大學生隻收少量註冊費;不少東歐國傢也實行免費或低收費制度。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學院

對中國傢庭來說,培養一個大學生負擔並不輕

說完國際間的對比,再來說說培養一個大學生對中國傢庭來說究竟是不是一個負擔?

前面說過,現在一本、二本大學的學費普遍達到瞭 4000 元至 6000 元,如果考慮到住宿、餐飲等消費,培養一個大學生傢庭要付出的成本將要達到 20000 元甚至更多。根據國傢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 22408 元,也就是說,培養一個大學生幾乎要占掉傢裡邊一個人的全部收入。如果讀的是三本或者藝術類院校,傢裡的經濟壓力會更大。

而且,學費的上漲並未落後於時代,甚至在一段時間內領先於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中國大學是從 1989 年開始嘗試收費,最初每人收 200 元,此後大學學費呈現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1993 年普通高校生均繳納學費 610 元,到 1996 年翻瞭一番,達到 1319 元,1999 年則又翻瞭一番,達到 2769 元。擴招後學費又大幅上漲,2000 年比 1999 年上漲 28.2%,2001 年達到生均 3895 元。直到 2001、2002 年教育部等部委先後兩次發文規定高校不得提高學費標準,學費快速上漲的趨勢才得到緩解。

2016 年調整後的廣東省普通高校學費

也就是說,大學學費從 1989 年到現在,差不多漲瞭 20 倍到 30 倍;而 1989 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317 元,2017 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33834 元,上漲瞭 24.6 倍。很難說大學學費的漲幅不到位。

另外,還有人支持上漲的理由是,2001 年擴招之後,大學學費就沒有明顯的上漲," 房價都翻瞭幾番瞭,學費卻紋絲未動 "。2001 年時,大學生均學費就達到瞭 3895 元,而當年的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隻有 6860 元,學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達到瞭 56.8%,農村居民純收入隻有 2366 元,壓力更大。所以,學費不漲不是因為跟不上時代,是當年的收費標準本來就太高瞭。

當時籌集學費是很多傢庭面臨的一道難關。據《人民日報》當年的報道,2000 年僅安徽一省的農村就有 1 萬 8 千個傢庭無力支持子女上大學,考取瞭卻上不起大學的 " 特困生 " 約有 3 千人。2002 年,復旦大學新生丁煒的父親更是因為籌不到兒子的學費而跳樓身亡。

此外,由於中國城鄉差異巨大,幾千元的學費對於城市傢庭和農村傢庭的意義完全不同。以 5000 元的學費計算,學費隻占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4.8%,而 2017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 11969 元,學費負擔達到 41.8%。在西部地區,以貴州為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隻有 8869.1 元,負擔達到 56.4%。

高校大興土木導致債務沉重,讓學生來分攤並不合理

要漲大學學費,先把賬算清楚

早在 1996 年原國傢教委等三部門頒佈的《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 " 學費標準根據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 "," 高等教育學費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 25%"。2015 年,"25%" 這條紅線又一次被強調。

也就是說,把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核算出來,然後乘以 25%,這就是學費的上限。但現在的問題在於,生均培養成本的核算是不透明的。事實上,早在 2006 年,教育部就表示將與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出臺生均成本核定辦法。但目前該辦法仍未向社會公佈,生均培養成本的核算在國傢政策層面尚無明確標準。

2016 年,不少地方在調整學費的時候都曬出瞭生均培養成本,但是怎樣核算出這個數字的,各地都諱莫如深。

國傢發改委 2005 年出臺的《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將 " 高校教育培養成本 " 劃分為四個部分——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傢庭的補助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

" 教育培養成本 " 指專門用於人才培養的費用,大學有多方面功能,有的費用並非用於人才培養,不應該計入 " 教育培養成本 "

2014 年,浙江省物價局就公佈浙江省內 60 所公辦普通高校的 2013 年成本監審數據,浙江省公辦普通高校年生均 ( 平均一名學生一年 ) 教育培養成本為 2.7 萬元。並以此調整公辦高校學費。調整後的平均學費標準為 6483 元,平均提高 15.22%,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 24.01%。就算按照這一數據,現行的大學學費也沒什麼上漲空間瞭。

更何況,把一個高校一年內的人工支出、辦公支出與固定資產折舊支出加起來,然後除以在校學生,得出的生均培養成本是不合理的。不能把冗員的工資福利算作培養學生的成本,也不能把教師為瞭發論文評職稱而購置的實驗設備器材算作培養學生的成本,更不能把借巨債大興土木後的本息支出算做培養學生的成本。把這些水分擠掉,大學真正用於培養學生的成本有多少?隻有把這個賬算清楚瞭,再來談漲學費的問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