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潘大說,這就是當初養雞的雞房,燒得隻剩下瞭鐵架子,不過她還清楚地記得 " 這是小窗戶 "、" 這是平臺 "…… 曾經的傷心地今年種上瞭豇豆,給傢裡帶來瞭上千元收入。
借債十多萬元養雞,卻被突如其來的一場火毀掉瞭整個雞房。
看著糊巴爛啃的房架子和燒成黑炭的 3000 多隻雞,28 歲的潘大想到的是:我不能倒下,我要是倒下這個傢就完瞭。
於是,5 年來,潘大和老實巴交的丈夫郭傳翥一起,起早貪黑," 哪有活去哪 ",開始瞭艱難的還債之旅。
雖然沒有欠條沒有賬,可她說:" 這是一筆良心賬,我們都還年輕,都不是懶人,一定能還上,就算還不上,還有孩子呢。"
帶著精神障礙的母親出嫁
潘大兩口子傢住本溪桓仁雅河鄉董船營村 5 組。
潘大是 2003 年帶著有精神障礙的母親嫁到郭傢的,郭傳翥的父親是聾啞人,智力也有些障礙,母親在他周歲時去世,傢庭條件很不好。
潘大的姥姥、舅舅當時都不同意這樁婚事:他傢條件那麼差," 負擔多重啊 ",去瞭多遭罪啊!
可潘大想的不一樣:母親小時候因為受刺激精神不好;自己剛出生父親就因為重男輕女撇下瞭娘倆,這麼多年都是姥姥傢、舅舅傢照顧,自己總不能嫁人瞭還把母親扔在姥姥傢吧?郭傢的條件雖然不好,但兩人經歷相似," 誰也不能笑話誰、不能瞧不起誰 ",至於生活困難," 隻要兩口子都肯幹就行瞭 "。
剛結婚的時候,郭傳翥的爺爺奶奶還在,兩位老人身體不好,已經臥床。潘大每天就是洗衣做飯、端屎端尿,經濟來源就是母親和公公的低保金還有種的幾畝地,郭傳翥靠自己的焊工手藝給人焊大棚貼補傢用。
潘大說,丈夫不善言談,但是踏實肯幹,傢裡雖然困難,可是畢竟有瞭個傢樣,尤其是兩人添瞭個女兒後,這個傢裡有瞭笑聲。
一場火燒毀希望的雞房
因為一出生父親就離傢出走瞭,母親精神又有問題,潘大連名字都沒有,她說自己這個名字還是人口普查時負責登記的人給取的," 意思就是盼著長大 "。
而靠低保生活的潘大也一直期盼著快點長大,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而不再靠國傢救濟生活。
" 爺爺公公、奶奶婆婆都是我發送的 ",潘大說,兩位老人走後,自己終於能從傢務中抽身," 想法幹點別的,改善傢境瞭 "。
2011 年,有供應商願意先提供雞雛、飼料和疫苗,潘大兩口子從親戚鄰居手中又借瞭幾萬元,建起瞭雞房養雞。
" 頭一茬,喂的是全飼料,沒掙到什麼錢。"
2012 年,潘大決定自己拌飼料," 反正有的是力氣,能省點就能多掙點 "。
潘大清楚地記得,第二茬雞已經喂養瞭 43 天," 都已經 6 斤多瞭,雞也正漲價,尋思再等兩天就賣瞭 "。
" 那天頭晌還稱瞭,最大的 7 斤 3 兩。" 中午的時候,粉料、除糞忙瞭一上午的郭傳翥回傢洗漱,潘大在小房裡拌飼料," 聽見母親在外邊喊 "。
" 聽見喊聲都變調瞭,我心裡就預感到不好,因為之前養雞時就想到瞭最怕的是著火 ……" 出門一看,最擔心的事情發生瞭,85 米長的雞棚從中間著起瞭大火。
潘大說當時自己也懵瞭,隻顧著喊人忙活雞房救火瞭,也沒想到先往外救雞,結果 3700 隻雞隻剩下 300 多隻活的,也都燒得有皮沒毛的。
潘大說,火災是因為電線超負荷造成的。
這一下子,潘大兩口子損失十幾萬元,連生活都成瞭問題。
圖為:郭傳翥拉苞米時車輪掉進溝裡,潘大找瞭根棒子扛過去幫著往上撬。
白天黑夜撲在地裡
10 月 27 日,記者一路打聽找到瞭山村裡的潘大傢。長年勞作在她臉上留下瞭更多的歲月痕跡,她說:" 你能想到嗎,我才 33 歲。"
潘大告訴記者,雞房燒毀後,本來就寡言少語的丈夫更加沉默瞭,也有風言風語傳說:看吧,這回媳婦肯定得跑瞭。
可是潘大想的是:我不能倒下,我要是倒下這個傢就完瞭。
董船營村 5 組的村民也都伸出瞭援手,二三十戶人傢湊瞭 4000 多元送到瞭郭傢。
隻要人活著,生活總得繼續。
安頓好老人孩子,潘大兩口子開始琢磨著掙錢還債瞭。雞是不能養瞭,有鄰居出主意說,把雞房那塊地收拾出來,弄點香瓜吧。
潘大擔心沒弄過,鄰居說:" 就當學手瞭,不行還能種二茬地。"
就這樣,兩口子弄上瞭香瓜,這一弄就是 5 年," 也是貓一年狗一年,去年還行,掙瞭 2 萬多元,今年才 1 萬多元 "。
為瞭還債,農忙的時候潘大兩口子白天黑夜撲在地裡,種完香瓜種辣椒、種茄子、種苞米、種白菜、種蘿卜 ……
兩口子還養過騾子、馬、牛,給大傢耕地、幹農活、拽木頭。農閑的時候,郭傳翥就出門打工," 哪有活去哪 "。
潘大說丈夫有焊大棚的手藝,出門幹活不糊弄人,能幹幾個是幾個,雖然掙得少點,可不像有的人焊完沒多長時間就開口瞭。
後來兩口子又有瞭個男孩," 純屬意外,一開始丈夫說不要瞭,鄰居勸說才留下 "。
盡管兩口子不想虧待老人孩子,有時也不得不勒緊褲腰帶。潘大說,就在記者采訪的前一天,小兒子想吃肉," 他爸去買瞭一塊,等今兒周末住校的姐姐回來一起吃 "。
沒有一張欠條 講的是良心賬
5 年過去,外債還瞭將近一半。潘大說自己並沒啥還款計劃,因為收入不穩定," 多瞭就多還,效益不好就幹瞪眼,今年香瓜沒掙幾個錢,白菜蘿卜也不好賣 ……"
說起來,這些年潘大兩口子欠的 12 萬多元錢,不管是供應商的,還是親戚鄰居的,愣是沒有一張欠條。
" 沒有欠條,我也不記賬,大傢誰也不會不認賬,因為我們講的是良心賬。"
潘大說,她每次還債的時候,也不用對方打收條,大傢心裡都有數," 說我誠信,其實我覺得我們村裡人都誠信 "。
記者離開時,郭傳翥還在地裡拉苞米,潘大笑呵呵地說:" 雖然是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可睡覺時也總想著欠人錢上火。不過,我們兩口子都不是懶人,困難壓不倒,這些債肯定要還上。"
遼沈晚報 · ZAKER 沈陽記者 金松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