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隨著 " 全人教育獎 " 三屆獲獎者成為媒體的報道對象," 全人教育獎 " 也進入瞭大眾視野。這個民間教育獎項,三年來匯聚瞭一批在基礎教育一線身體力行的優秀教師,他們的教育實踐甚至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風向標。這個沒有任何官方色彩的獎項,為何引起瞭中國教育界的關註甚至擁有瞭一大批教師追隨者?外灘君找到瞭全人教育獎組委會,和他們聊一聊全人教育獎背後的故事。
文 | 張瑤 編輯丨李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給小學生開設 " 經濟學養殖 " 課程、用 " 化錯教學 " 法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用 " 萬物啟蒙 " 來打通學科邊界。這些看上去有些非常規的教學方法都來自 " 全人教育獎 " 獲獎老師們的探索。
" 全人教育獎 " 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和心和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這是一個民間教育獎項,不具有任何官方色彩,但引起瞭中國教育界的關註並擁有瞭一大批教師追隨者。獲獎老師的教育實踐甚至成為教育革新的風向標。
王雄是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長,同時是 " 全人教育獎 " 的總設計師之一。他回憶三年前,自己和研究院的同仁來到成都和心和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伍松見面,雙方一起討論設立民間教育獎的事情。他們在四川師范大學附近的小茶館裡第一次碰頭,當時雙方都有一些想法,但是剛開始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過達成瞭一些共識。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雄
首先,這個獎項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獎項,不受官方影響;其次,這個獎項應當參考 " 諾貝爾獎 " 的程序來執行。具體來說," 全人教育獎 " 隻評選出少量獲獎老師;其次,評委不對外公佈。最後,更為關鍵的是," 全人教育獎 " 不是隻舉辦五年十年,而是長久地做下去。
至今," 全人教育獎 " 已舉辦第三屆。在王雄看來,這種來自民間的力量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什麼是 " 全人教育 "?
在第三屆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上,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傢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拋出瞭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定義老師?他說中國現在大大小小的教育教師獎項層出不窮,但是社會對教師的認知和評價卻不斷模糊。我們的老師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楊東平在第三屆全人教育獎上發言
這個問題,王雄在構思 " 全人教育獎 " 時也經常問自己。老師是 " 勞動模范 " 嗎?他自己回答,政府在評選勞動模范,民間不需要評。正如楊東平後來在演講中指出," 全人教育獎不是評選道德楷模,也不是評選教學優秀,而是倡導一種新的現代教育理念,它希望通過教師的榜樣來改變教育。"
所謂 " 全人 ",就是 " 健全的人 " 或者 " 完整的人 ",全人教育要以人為本,推動人的健全發展,而不是以考試為目標,忽略瞭人和他人以及人和社會的關系。這種教育理念衍生出 " 全人教育獎 " 的四條評選標準,即入選的老師應當:
擁有一流的專業素養和健全獨立的人格;
尊重並愛著每一個學生;
註重學生的閱讀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啟發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王雄認為,這四條標準看上去獨立但其實彼此相關聯。對於最後一條標準,這是 " 全人教育獎 " 的口號,同時也是全人教育的最終目標。它所傳達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不能總是用一把尺子衡量一個孩子,而要讓每個孩子成為有特色的自己。老師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有專業的精神和方法。
很多人會把 " 專業 " 理解成老師會教書,並且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但是,在王雄看來,真正的 " 專業 " 是老師應該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個判斷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從哪裡開始,然後老師如何鼓勵學生確立自己的目標,接著創設各種機會,讓學生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最後推動學生實現自我的發展。
如何實現全人教育?楊東平說," 全人教育獎 " 把閱讀作為非常重要的實現 " 全人 " 的路徑。閱讀是終生學習能力的基礎,它培養瞭一個人思辨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冷靜面對以及處理今後所遇到的各種情境。
心和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伍松認為,即使再優秀的老師,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一旦學生畢業離開,老師就影響不到他瞭。因此,"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反思自己,如何在和學生短暫的相處時間裡教給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 "。
心和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伍松
王雄總結這四條標準所指引的大方向是老師要推動學校教育的改變。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老師需要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專業,二是人格健全。而這兩個條件已經超越瞭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要求。
獲獎老師有什麼共同特征?
組委會介紹," 全人教育獎 " 采取 " 推薦 - 篩選 - 考察 - 終評 " 的四步程序來評選最終獲得者。每一屆有 100 多位教師被推薦參選,組委會對其文本資料進行考察後,先選出 60 位候選人,經過初評會後,其中 12 位老師會脫穎而出。
之後,組委會對其進行實地調查,最終有四位老師入圍;其中一位老師獲得 " 全人教育獎 " 和組委會頒發的二十萬獎金,另外三位獲得 " 全人教育獎提名獎 " 以及十萬獎金。
經過層層篩選,三屆全人教育獎最終評選出三位大獎獲得者,他們分別是:來自內蒙古罕臺新教育實驗學校的馬玲、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樊陽、上海平和雙語學校及久牽志願者服務社的張軼超。根據組委會所授予的獲獎詞來看,這三位老師以最大程度地符合瞭全人教育獎的四條評選標準。
馬玲從事小學教育 25 年,期間輾轉於多個城市,最終在內蒙古紮根,潛心研究 " 毛毛蟲與蝴蝶 " 兒童階梯閱讀項目;同時開設養殖課程,增強學生的體魄與責任感;
馬玲老師
同樣從教 25 年的樊陽,舉辦千場講座,行走萬裡,把讀書、覽勝、討論、寫作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學會 " 知行合一 ";
樊陽老師
張軼超擁有雙重教師身份,他既在上海平和雙語學校國際部擔任老師,同時創辦久牽志願者服務社,通過改變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方式,盡力改善農民工子女所面對的教育窘境。
張軼超老師
從三位獲獎老師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全人教育獎對獲選老師的要求產生瞭微妙的變化。
王雄介紹,相對於往屆,第三屆全人教育獎增加瞭一個評選維度,那就是影響社會。以張軼超為例,他不僅專註於自己的課堂幫助自己的學生,同時走出校園改變社會。但是王雄發現,從目前來看,推動學校內教育變革的老師更多,影響社會的老師要少一些。
至今為止,全人教育獎共評選出十二位獲獎老師。這些老師有什麼共同特點?伍松說,這些老師確實擁有 " 宗教般的教育情懷 ",他們對教育的熱愛已經達到癡迷的程度。
在第三屆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上,來自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數學老師賁友林獲得提名獎。原南師附校校長就評價他擁有 " 不可救藥的教育情懷 "。這種情懷不是空洞的宏大抱負,而是實實在在地化在瞭教育實踐中。
賁友林在 1990 年開始瞭第一份教職。工作以後,他就一直堅持寫教後記反思自己的教學,記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錯誤,寫下他的教學得失與感想。他還鼓勵學生,讓他們把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有新意的想法、有價值的問題都告訴他。他會記錄下來,並且一一署名。
至今,賁友林已累計完成一百一十萬字的教學反思錄,並在 2014 年出版瞭個人書籍《現場與背後—— " 以學為中心 " 的數學課堂》,而這本書也是他送給學生的一份畢業禮物。
今年獲提名獎之一的賁友林老師
在王雄看來,情懷的具體表現就是這些老師擁有無限的熱情來創造。他認為,老師的創造和科學發明傢的創造不一樣,後者的創造是長年累月不斷實驗後取得的重大突破,而 " 教師的創造是具體的日常化的 "。不同的學生以及不同的教學情景都應當引起老師教學方法上的變化,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夠敏感捕捉到學生小小的舉動、眼神和嘆氣,並發現它們背後所蘊藏的東西。
中國優秀教師的現狀如何?
這些獲獎老師以及還未進入大眾視野的老師,他們都在身體力行地改變中國基礎教育。" 當他們在不斷湧現的時候,我們的基礎教育確實在不斷進步 ",王雄告訴外灘君," 隻是教育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後於時代的進步,近期不少優秀教師辭職就是一個警告 "。
中國基礎教育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還缺少對人的認識 ",王雄特別指出,這裡的人,不僅是 " 學生 ",還有 " 老師 "。
在實地考察中,王雄發現中國優秀教師的成長環境依然不能令人滿意。傳統的教育教學體制正在擠壓教師的生長空間。由於被賦加瑣碎的事務,老師沒有充裕的時間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受限於發展空間,老師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在被限制。
全人教育獎實地考察
除此之外," 教師這個群體還不夠成熟 "。王雄瞭解到,有些老師有瞭成就後,其他老師就會開始議論。這些議論包括不認可,冷嘲熱諷,甚至有些校長用各種方式排擠打擊。因此,他建議教師需要專業的團隊來管理。這個團隊應當擁有專業價值取向和公信力,從而規范和促進教師的發展,同時,保護教師個體免受各種勢力的侵犯。
從目前三屆評選來看,獲獎老師多來自於北上廣江浙滬地區。王雄說,組委會在評選時不是有意傾向於這些地區,而是這些地區的教師確實呈現出相對高的專業程度。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校長為教師的成長提供瞭相對寬容的空間。
在今年頒獎典禮結束後,王雄問每一屆獲獎人:除瞭獎金,你還想要什麼?所有老師都會說:我想要自由的時間。他們希望更自由地在教育裡創造,和學生相處。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面臨怎樣的困境?全人教育獎獲獎老師在一線自發探索創新,這種來自民間的教育力量在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外灘君就 " 全人教育獎 " 延伸開來,和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以及副院長王雄聊瞭聊這個話題。
B= 外灘教育 W= 王雄 Y= 楊東平
B:為什麼很多老師不願意改變中國課堂?
W:全世界改革都很難。首先,老師年齡越大越成熟,他們就越不願嘗試新的東西。一來是他們自己已經習慣瞭。他自己受到的教育就是這樣,很多人在師范學校裡他們也沒有學習到新的教育方法。二來不改變也沒有危險。所以總體上教育改革是非常難的。
第二個層面來看,我們的學校沒有目標。從大的方面看,國傢教育部提出瞭 " 立德樹人 " 教育改革方向,這個方向是對的。可是這個方向到瞭地方教育局和學校,就偏瞭。他們會覺得考試更重要,傢長也認同考試更重要。所以大傢就都往這個方向去瞭。
所以我們說教育改革的力量應該是從下往上走的,或者是上下齊行。但是現在多是自上而下,教育局把學校看成附屬單位,很多官員也不是做教育的,那麼做教育的反而沒有自主性瞭。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老師覺得改變課堂風險太大,所以該混就混。我們都應該知道老師和醫生一樣,他們有 " 臨床經驗 "。老師要想因材施教,那課堂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而不是讓行政命令來為教師做主。
B:三屆評選出的獲獎老師多是公辦學校的,為什麼體制內的公辦學校反而能給教師更多自由發展空間?
Y:的確,獲獎老師多來自於公辦學校。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價值區別在於,民辦學校擁有體制上的優勢,而公辦學校,尤其是名校,他們的優勢是教師的優勢,也就是人力資源上的優勢。
中國最優秀的教師主要還是在公辦學校,這是一個基本事實。當然,這些教師也漸漸離開公辦學校,這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情況。公辦學校可以在應試大環境中做出身體力行的努力,我們非常看重這一點。我們主張每個老師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自己面對的班級和學生。
去年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有一個藍皮書調查《傢長眼中的教育》,這個調查結果讓我們出乎意料。調查顯示,傢長對民辦學校的評價明顯好於公辦學校。在應試方面,公辦和民辦學校都非常重視;而在其他能力培養方面,民辦學校的表現優於公辦學校。因此,傢長都知道民辦學校比公辦學校質量要好,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
但是,民辦學校引發瞭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否造成社會分層的問題。也就是有錢的孩子上民辦學校,窮孩子上公辦學校。所以我們認為要放開和搞活公辦學校,就是要把公辦學校的品質提上來,他們不缺經濟資源和教師資源,隻是體制管的太死。
B:但是體制很難改變。
Y:很難改變,不代表不能改變。
臺灣在 2015 年 12 月,通過瞭實驗教育三法,也就是臺灣出現瞭三個不同教育類型的實驗。一個是學校形態的教育實驗(公辦學校);第二種是非學校形態的教育(在傢上學);第三種是公辦民營實驗。法律規定每個區縣可以拿出 5% 到 10% 的公辦學校做出實驗改革項目,經審批的學校可以不遵循臺灣 " 義務教育法 "。臺灣已經通過立法的方式給實驗學校特權,這是非常瞭不起的。
教育放權會影響大局嗎?每個區有幾十所實驗學校,它們可以自由生長探索。中國內地還是有一些公辦學校做瞭非常透徹的教育改革的,比如清華附小。這時候我又經常聽到有人說 " 這些學校資源太豐富瞭,它們具有示范性,我們做不到 "。但是,有些學校完全有能力改變,而他們不願意改。因為他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熟門熟路,不用動腦筋,隻要往前走就行瞭。
所以我認為教育改革還是取決於有沒有一個教育傢,願意做些變革。教育傢精神是教育變革的源動力,這個同企業傢精神是一樣的。在一個教育環境和教育政策大致相同的情況下,總有一些地方的老師不同凡響,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情懷。他們不願意被環境所束縛,希望追求好的教育,這就是教育傢精神。
" 全人教育獎 " 相關閱讀
樊陽丨每位讀國際課程的中國孩子,都應該上這樣的漢學課
錢鋒丨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做成一門給中國孩子的通識大課?
張軼超丨這位拿下今年教育大獎的上海老師,改變著農民工子女命運,也能改變你腦中固化的教育觀念
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
針對 21 世紀學習型傢庭的核心需求
外灘教育邀您加入 "VIP 專享 "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VIP 福利
▼閱讀原文,立即開通外灘教育 VIP 專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