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男神!穿 35 元衣服,喂飽 8 億人

10-16

前一陣,

明星戀愛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

相比於這導致網絡癱瘓的娛樂八卦,

有一條 " 重磅新聞 "

小編覺得一定要說一說

小編的男神:袁隆平,

研發的 " 海水稻 " 試種成功,

最高畝產 620.95 公斤。

你或許不瞭解這有多大意義。

簡單來說:現在海水也可以種糧食瞭!

往大瞭講,

世界 142.5 億畝鹽堿地,

中國 15 億畝鹽堿地,

都可以 " 變廢為寶 ",種植糧食。

如果在一億畝鹽堿地上推廣海水稻,

按畝產 300 公斤保守估計,

年產量至少能養活 8000 萬人。

寸草不生的鹽堿地

你或許更不瞭解的是,

就在前不久,

這個樸素的 87 歲老人,

剛剛攻克瞭水稻去鎘技術。

大米去鎘是個什麼鬼?如果你知道 1931 年震驚世界的日本富山縣 " 骨癌病 " 鎘米事件,就知道大米鎘污染帶來的後果有多嚴重。

輕則咳嗽骨折,重則痛不欲生,自殺解脫,而這一未引起國人足夠註意的鎘米污染致病,被袁隆平悄不聲息地化解。

" 這樣的男人,

放在古代都能封神。"

而 87 歲的袁老,

卻從不在意這些虛名號、大派頭。

他留給人的身影總是步履匆匆

彎腰穿梭在稻田之中。

穿 35 塊的衣服,買 10 幾塊的領帶,我們似乎早習慣瞭他填飽全球十幾億人肚子的成就,而開始慢慢將其遺忘,甚至還有人覺得我們早已豐衣足食,他幹這些就是 " 吃飽瞭撐的 "。

但其實在國外,

他是滿世界跪求的國寶級男人,

連走在非洲街頭都會有人認出,

親切地喊他 " 父親 "。

或許,我們真不該將他淡忘。1953 年 8 月,袁隆平被分配到偏遠的山村教書,坐著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來到離黔陽縣城安江鎮 4 公裡外的安江農校。

這一待,就是 16 年。

期間,他眼看一個個因饑荒水腫的病人倒下,他心疼得輾轉反側,卻又無能為力。

一幕幕殘酷場景,讓他下定決心,發揮自己的才智,培育出畝產 800 斤、1000 斤、甚至 2000 斤的水稻新品種。

可這一世界性的難題,談何容易?日日夜夜苦苦尋覓,他終於發現瞭第一株 " 天然雜交水稻 "。欣喜若狂的他精心培育試種,卻以失敗告終。

1964 年,他又好不容易找到 6 株雄性不育植株,但依然沒有得到希望的結果。

袁隆平不忍放棄,他撿回來幾兜秧苗,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但辛苦保留下的秧苗卻再次被毀。

1968 年 5 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污泥裡,袁隆平撿回瞭 5 根半埋著的秧苗,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幹的," 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

1970 年,試驗田所在縣城發生 7.2 級地震,人們紛紛撤離,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 我的試驗田就在這,我往哪走?"

陣陣餘震裡,他在田邊搭瞭個棚子繼續研究,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研究出瞭 " 野敗 ",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正是有瞭 " 野敗 ",

才有瞭養活 8 億人口的雜交水稻。

那時不比現在,

饑餓還是全球性的難題,

全世界有 8 億饑餓人口,

每年有 1 萬多名兒童活活餓死。

全世界都在尋求解決饑餓的良徑。

" 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美國、日本等當時科技發達的國傢,從 1926 年開始急不可耐投入大筆資金、設備,研究雜交水稻的培育,幾十年過去卻一無所獲。

當他們聽聞中國人研究出瞭雜交水稻,先是質疑、震驚,確認這一消息後,趕緊打聽是誰,沒想到得到的答復卻是:一名鄉村老師。這對他們的 " 打擊 " 不言而喻。

年輕時的袁隆平

1982 年,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學術會議上,所長斯瓦米納森先生親自引到袁隆平走上主席臺,隨之屏幕上出現袁隆平的頭像和 " 雜交水稻之父 " 的稱號。全場起立掌聲雷動。

各國的專傢一致認為:袁,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

而在國內,袁隆平也獲得國傢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

轉眼 1988 年,

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

這國外人眼中的 " 東方魔稻 ",

讓他們吃驚又羨慕不已,

美國、德國、法國等等幾乎全世界國傢,

都在排隊請袁隆平講課指導。

世界糧食獎創立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 · 博洛格在世界糧食獎頒獎儀式上與袁隆平握手致意,親自給他頒獎。

2006 年,他還當選為美國國傢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 年,被提名諾貝爾獎。

他的辦公室裡擺滿瞭各種證書和獎章,但老頭子本人卻沒有被各種榮譽堆得高高在上,堅持在一線做科研。

有次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瞭," 你以為我老瞭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成名後的他依然低調,

喜歡自在隨意的生活。

拉小提琴

打排球

玩象棋,

輸瞭還像孩子般耍賴皮。

學遊泳,

救人是唯一的動力。

連今年被曝光的 " 豪宅 ",

也堆滿瞭科研儀器,

被他全部用來搞科研,

沒有一點住宅氣息。

" 我不在傢,就在試驗田裡,

錢夠用就行,最值錢的是腦袋裡的東西。"

1998 年,湖南一傢事務所評定 " 袁隆平品牌 " 價值一千億,但他卻堅持不註冊。

偶爾出差逛街,也買幾十塊的便宜衣服,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學作報告,他就紮瞭條剛在街邊用 10 元錢買的領帶。

但在科研方面,他卻 " 大手大腳 ",毫不摳門,早在 198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勵他的 1.5 萬美金,他就全都拿出來,成立雜交水稻基金,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 名利對我沒什麼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我在田裡走累瞭,就在稻子下面乘涼。

為瞭這個有些浪漫的夢,

他如今一把年紀,

還在學英語,

隻為跟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接軌。

或許他就是有些人說的

" 吃飽瞭撐的 "。

但吃飽後的老人,

不是躺著刷娛樂新聞,

而是心中記掛著千千萬萬挨餓的人。

87 歲的高齡,還能搞科研,

接二連三攻克難關,出創新,

把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

給世人帶來一次次震撼驚喜,

他才是我們心中的真男神。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