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沅(31 號)換上又換下
文章來源:葛愛平評球
自新賽季實行足協的 U23 新政以來,中超聯賽各隊對付新政也各使招數,各有花樣。通常采用的是最普通的 " 大眾版 ",即先上 1 名 U23,盡量保持球隊原有水平,爭取在上半時,或者比賽大多數的時間裡達到預期的戰術目地。
這樣做的不足之處便是主教練的換人和戰術變化已經沒有秘密,尤其根據場上突出的情況而進行人員和戰術調整的餘地很小,因為在 3 個換人名額中,隻有一個是有效的,其餘 2 個都留給必須換的 U23。
也有升級版,即先上 2 名 U23,把調整的後手留在後面。這當然必須具備兩個方面,一是上場的 2 名 U23 球員的水平能夠趕上陣容的平均水平和需要;二是即使不足,但其他隊員也能幫助頂一頂,拖過困難時期,再後發制人。這樣做首先要對隊伍控制比賽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
昨天,卻出現更新的 " 加強版 ",比如國安隊。他們上半時先上 1 名後,剩下的 2 名 U23 硬是拖到下半時最後階段才換的,尤其是第 3 名 U23,甚至是在補時階段,幾乎是踩著終場哨聲換上去的。不得不佩服主教練的大心臟。萬一終場哨前沒有死球怎麼辦?
這還不是最絕的。
最絕的是河北隊華夏隊,終場前不到 10 分鐘,才完成第 2 名 U23 的換人。一直到比賽進入補時的時候才再換第 3 名 U23。令人驚奇的是,被替換下去的居然是剛上場才不到 10 分鐘的 U23!這樣的換人方式令觀者腦洞大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 " 超級加強版 " 瞭。
河北華夏完滿地、沒有瑕疵地、忠實地執行瞭足協關於 U23 上場 3 人次的規定,但與此同時,也給足協的 U23 新政貼上瞭一個可笑的印記。
說起可笑,我想起瞭當年中國足協為瞭彌補國傢隊比賽頭球得分能力下降的現象,在聯賽中鼓勵球員用頭球得分,規定一個頭球得分一個算兩。這下熱鬧瞭,許多隊在比賽中強調頭球射門,有些時候出現打空門的機會,明明可以一腳捅進的,球員卻用腳把球挑起來,再用頭球頂進 …… 中國足球的笑話,還真是有歷史淵源的。
還是回到足協的 U23 新政吧。這裡提供一個背景:上賽季足協出現每場比賽必須有一名 U23 首發的規定之後,上港的 U23 張華晨便成瞭犧牲品。他總是習慣地被首發,並在開賽十多分鐘後習慣地被換下。針對這一情況,足協在今年聯賽為新政打瞭補丁,要求每場上場 U23 人次必須與外援持平。
這一規定厲害,戳到瞭俱樂部的腰眼裡:哪一個隊的 3 名外援不重要?好吧,你要上 3 名外援,必須給我上 3 名 U23!
終歸是 " 魔 " 高一史," 道 " 高一丈。於是,便有瞭上如上 U23 換人的 1.0 版、加強版 ,直至河北華夏隊的超級加強版。
誠然,中國足球人員缺乏,後繼少人,這是足協多年來一直忽視青訓計劃工作的惡果。但現在采用以犧牲職業聯賽為代價,強行拔高 U23 的做法,盡管與過去的做法不同,內核卻是一樣的,即違背青少年成長和足球運動發展的規律。沒有一個教練不願意培養自己的年青球員,讓隊伍的成長有自然的銜接的,有實力的球員,不管是還是 U19,怎麼可能讓他坐在替補席上?比如國安隊的韋世豪。然而,因為迫於規定,即使不夠比賽標準的 U23 也硬是讓他上去,使其生生成為對手突破口,這一現象在剛過去的兩輪聯賽已經很清楚地看到。
這樣做的結果一定是比賽水平下降,欣賞度下降,吸引力下降,中超職業聯賽價值和收入更被接近被腰斬。從世界體育電視節目對中超的轉播場次的減少和贊助商紛紛退出,以及 5 年 80 億被註水和消減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個糟糕的政策即使是出發點再好,對於中國足球來說,不是振興,而是幫倒忙。
去年上港的張華晨拜新政之福,每每被上場 10 多分鐘,今年聯賽卻幾乎看不到身影;一些 U23 在最後時刻才換上,華夏甚至在最後時刻用 U23 換下剛上去身體還沒熱的 U23,這樣匆匆過場,對 U23 究竟有多少幫助?
這是在幫 U23,還是害 U23?
昨天河北隊 10 分鐘內以 U23 換下 U23,將足協的新補丁再次戳破,足協會如何反應呢?看客們笑等足協新補丁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