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會推出桌面級 CPU 產品嗎?

01-31

從博通揮舞著鈔票意圖收購高通,到傳聞日本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正與美國芯片制造企業美信半導體協商,欲以 200 億美元將其攬入懷中,芯片行業並不平靜。

而最近一條「蘋果公司正在研發 3 款搭載自研芯片 Mac 電腦」的新聞,讓原本已經暗流湧動的芯片行業,變得更加湍急瞭起來。

這幾天看瞭很多有關蘋果做芯片的報道,總結下來,相比內容,大傢的標題似乎要更加唬人一些。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從相關資料來看,此次蘋果要采用的所謂自研芯片,實際上是協處理器,簡單來講就是幫助中央處理器完成一些特定任務的處理器,而非我們想象中類似於 Intel 處理器一樣的芯片。

如果你瞭解 iPhone,應該知道,在其 A 系列芯片中設計瞭一個獨立的 Secure Enclave 模塊,用於存放 Touch ID 采集到的指紋數據。而在 2016 年發佈的全新 MacBook Pro 中,蘋果將這個模塊整合到瞭蘋果新增的 Apple T1 芯片上,這裡說到的 T1 芯片,就是協處理器。

除此之外,在最新的 iMac Pro 身上,我們再次看到瞭此類芯片,不過這次換成瞭功能性更強大的 T2 芯片。根據相關介紹,能夠將 Mac 電腦的一系列控制器整合起來,並讓協處理器更加專門化。

所以回過頭來看蘋果做芯片這條消息,從這傢公司本身來講,並不算是新聞,或者用「日常操作」來描述,要更加合適一些。談到這裡,可能多多少少有些讓人失望,畢竟 Intel 和 AMD 的二人轉已經上演瞭多年,這塊細分市場已經變得索然無味。

那麼,蘋果有沒有可能推出自己的桌面級 CPU 產品,來打破現有的秩序?

蘋果向來不是一傢「專情」公司

在為 Mac 選擇處理器這件事情上,蘋果向來不是一傢專一的公司。

提及 Mac 產品的處理器,現在大多數人會將其與 Intel 聯系在一起,或者對 Mac 歷史稍微瞭解一些的人,會想起曾經的 IBM 以及 Motorola(摩托羅拉)。但實際上,Intel 隻是現任,IBM 和 Motorola 則是前任,再往前推,蘋果的過往「情史」還有很多。

蘋果 Macintosh/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從最早的 Apple I 說起,當時其所搭載的處理器是 MOS Technology 6502,可能知道它的人並不多。很早之前,Motorola 的一些工程人員在離開瞭公司之後,創立瞭 MOS Technology 公司,而 MOS Technology 6502 處理器也正是由他們的作品。所以,MOS Technology 應該說是蘋果公司的「初戀」。

在當時,憑借相對較低的價格,MOS Technology 6502 獲得瞭極佳的市場反饋。但 6502 處理器的成功,並沒有掩蓋這傢公司背後所存在的問題。後期研發的滯後,已經無法滿足蘋果發展的需要,二者的緣分也走向瞭盡頭。

拋棄瞭 MOS Technology 之後,蘋果公司選擇瞭擁有更好架構的 Motorola 6800 處理器,開始和 Motorola 走到瞭一起。最初兩傢公司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從 Lisa 機型開始,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Motorola 都是蘋果公司唯一的處理器供應商。

這期間,蘋果也曾嘗試自己去研發 RISC 芯片及相關操作系統,不過巨大的費用支出,最終讓蘋果不得不重新回到 Motorola 的懷抱。

但隨後由於 Motorola 不得不分心去 Intel 公司的挑戰,在經過反復的思考與論證之後,這傢公司決定和當時擁有超強研發能力的 IBM 公司合作來進行處理器的研發工作。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蘋果、Motorola、IBM 三傢公司開始瞭一段長達數年的合作,蘋果電腦的處理器產品也開始進入瞭 PowerPC 時代。直到 2005 年 6 月 6 日,史蒂夫 · 喬佈斯宣佈 Mac 將拋棄 PowerPC 處理器轉向 Intel。

通觀 Mac 在處理器選擇上的過往,不難發現的是,蘋果在這件事情上,向來並不一味選擇順從,而是時刻以自身的利益作為出發點,這也是其對待產品的一貫傳統。

做與不做取決於商業利益到底有多大

最近幾年唱衰蘋果的聲音不絕於耳,似乎在大傢眼中,它已經不再是創新的狂熱追求者。但實際上,無論是喬佈斯時代還是如今庫克執掌下的蘋果,這傢公司從來遵循的法則都是利益最大化。

相對來講,喬佈斯時代下的蘋果,正處於「打江山」的階段,大量的蠻荒區域尚未被發現,某種程度上來講,彼時的科技創新也要來的更為直觀一些。喬佈斯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往往可以比競爭者先一步看到未來發展的趨勢,並且其落地到產品,從而實現商業變現。

庫克接手蘋果以後,已經處於「坐江山」的階段。事實也證明,離開瞭喬佈斯的蘋果公司,並沒有走下坡路,幾年的時間裡,其市值更是高達 8000 多億美金,直逼 9000 億美金的大關。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喬佈斯當初選擇庫克作為接班人這一決定,是成功的。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回到蘋果是否要做處理器這件事情。之前有報道稱,蘋果會基於 ARM 機構來研發桌面級 CPU,我也和很多媒體人聊過,更多的觀點是從技術角度出發,去分析采用 ARM 架構之後,性能相比現在采用 Intel 處理器有多大的差距。

但坦率來講,曾經由於經費支出而放棄研究處理器的情況,對於如今的蘋果來講已經不是問題。理論上,如果蘋果下定決心推倒一些現有的機制,去自研處理器,是可行的。

而讓蘋果做出這個決定的關鍵因素大概隻有一個:商業價值有多大。

根據調研機構 IDC 發佈的 2017 年全球 PC 出貨量數據顯示,去年蘋果的整體銷量在 2000 萬臺左右,惠普、聯想和戴爾的 PC 銷量則分別為 5880 萬、5480 萬和 4180 萬臺,其與行業頭部位置的廠商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但一個現實的情況是,PC 行業走到今天,市場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即便未來蘋果能夠將現在的惠普拉下馬,坐上頭把交椅,也很難在銷量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幾乎沒有長遠商業價值可尋。

所以從商業價值這個維度思考蘋果是否會自研桌面級 CPU 產品這件事情,發生的幾率很小。

​可能會成為現實的 X 事件

在 2017 年 12 月 6 日凌晨舉辦的高通驍龍技術峰會上,在驍龍 845 之外,搭載驍龍 835 平臺的筆記本產品同樣吸引瞭大量的關註度,同時惠普和華碩分別發佈瞭 Envy x2 以及 NovaGo 兩款新品。

現階段來看,幾乎所有搭載瞭驍龍平臺的筆記本產品,都面向於對性能要求不高,但更加強調續航的輕辦公人群。因此,產品細分上,也大多屬於二合一或者輕薄本。

從高通的角度出發,對 PC 市場的探索,對於其本身而言隻有利沒有弊。如果成功,則是在手機市場之外,開辟出瞭一片新天地,即使失敗,也不會對其盈利點產生影響。

蘋果與高通不同的地方在於,高通背後是為數眾多的 PC 廠商,這也意味著,其面向的市場更加廣闊,同時風險也可以進行稀釋。而按照以往蘋果的做法,其自研芯片基本不會分享給其它廠商,市場廣度要小很多,風險卻更大。

但或許高通將移動平臺放到 PC 端的做法,或許也為蘋果提供瞭一個不錯的借鑒。就性能表現來看,最新的 A11 處理器表現足夠出色,所以其很有可能將自傢的 A 系列芯片移植到 Mac 產品中,不過需要特定的條件。

從產品本身出發,前邊我們也提到過,相對 Intel 系列處理,ARM 架構在性能方面依舊存在不小的差距,換句話說,它需要做到更輕、更薄,來將目標限定為對性能幾乎沒有要求的人群。

而即便目前已經足夠輕薄的 MacBook,也很難勝任這一要求。這也意味著,想要將 A 系列芯塞到筆記本裡,蘋果需要重新開一套模具。雖然這樣的方案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相比自研桌面級 CPU,顯然還是要來的更劃算來一些。

當然,即使有一天蘋果真的將 A 系列放到瞭 Mac 裡,如果其不放棄現有的產品線,短時間內也依舊離不開 Intel 處理器。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蘋果多瞭一條產品線,僅此而已。

總結來看,蘋果自研基於 ARM 架構處理器這件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將 A 系列芯片放到 Mac 中,可能是未來會成為現實的 X 事件。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Rubberso)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