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步入 7 月,2017 年走完一半,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生活似乎越來越艱苦,這一點手機市場也不例外,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不妨從上半年的行業總結中,探討一下國產手機該如何突圍吧!
驍龍 835 旗艦機型集體亮相
上半年最值得期待的手機莫過於搭載驍龍 835 的旗艦機型,目前已推出 6 款:三星 S8、HTC U11、索尼 XZP、小米 6、努比亞 Z17、一加 5,消費者有非常豐富的選擇。
旗艦手機是手機行業當前最高的技術體現,驍龍 835 綜合素質極為優秀,可詬病的地方不多,非常值得選購。除瞭 CPU 這個核心大件,有大突破的是運存來到瞭 8GB,已經趕上主流桌面 PC 的水平瞭。
攝像頭方面,外資廠商依舊沿用單攝像頭方案,而國產廠商統一用上雙攝方案,目前看來更多隻是噱頭,打磨和調教遠遠不及外資廠商。
除瞭硬件配置,外觀方面同樣有改變,三星 S8 率先采用全面屏,Z17 的無邊框屏幕,都有不少的特色。材質方面,小米、HTC、索尼都是玻璃機身,質感比金屬更優秀。
雖然有不少的改進,不過總體來說,這幾款旗艦機相似性很高,除瞭三星 S8 全面屏較獨特之外,其他機型的閃光點並不多,即使是索尼 XZP 的 4K HDR 屏幕,HTC 的壓感中框,實用性不高,不足以成為選購理由。在強大的驍龍 835 加持之下,促使消費者作出決定更多落在品牌號召力,以及價格的差距上。
低端凋零 高端崛起
由於國內市場對價格非常敏感,所以廠商投其所好推出性價比極高的千元機,甚至是百元機,雖然定位低端,但性能和配置一點不低,直逼中端機甚至是高端機,銷量十分火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低端機正逐漸被市場驅逐。
根據 GFK 的數據顯示,從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5 月,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中600 元以下以及 600 到 1000 元價格區間的機型,已經連續 6 個月持續下降。
而1500~2500 元以及 2500-4000 元價格區間的機型,則更受國內的消費者青睞,尤其是後者,2016 年 12 月隻有 19% 的占比,半年後竟上漲至27%。
低端機毫無疑問是手機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但一味便宜消費者可不買賬,廠商為壓低成本作瞭太多妥協,使得千元機體驗普遍欠佳,而且行業愛打價格戰,小廠商無法生存,大廠商依靠走量也隻能維持微薄的利潤,所以低端機凋零是消費者和廠商共同選擇的結果。
國內格局已定
根據旭日大數據公佈瞭 2017 Q1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2017 Q1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 3.51 億部,同比 2016 年 Q1增長 5.4%,但相較於上一季度,也就是2016 年的 Q4 季度 4.39 億部的出貨量,減少瞭 0.88 億部。
從智能手機廠商來看,三星以 8000 萬出貨量位列第 1,蘋果 5100 萬出貨量位列第 2,華為 3500 萬位列第三,奪得國內智能手機品牌出貨量第一,OPPO 2600 萬居第四,vivo 1900 萬居第五,小米 1500 萬居第六。
總體來看,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top10 中,國產智能手機廠商占據瞭 7 個席位,占 top10 出貨量的 45.9%。
雖然三星依舊笑傲群雄,但在國內市場就不是這回事瞭,各類榜單早已經看不見身影,根據 IHS Markit 的數據,在總體出貨量方面,華為以 3455 萬臺的總出貨量繼續領跑國內其他手機廠商,隨後依次是 OPPO、vivo、小米以及聯想。
國內銷量方面上,OPPO 以 2122 萬臺排名第一,隨後依次是華為、vivo、Apple 以及小米。
目前國產前五名就是華為、OPPO、vivo、小米、聯想,2017 年內並無行業洗牌的跡象,相信這個排名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國產手機雖然在國內賣得風生水起,但國際市場還有三星和蘋果兩座大山屹立著,下面不妨來探討一下,國產手機要怎麼做才能實現全球領先吧!
搶占海外市場
國內需求雖然巨大,但競爭非常慘烈,為瞭尋找新的增加點,廠商紛紛出海尋找新的寶藏。然而國內廠商的國際化程度普遍不高,除華為、中興、聯想等在海外市場有較好的表現外,大部分廠商還在起步階段,在全球排得上號的 vivo 去年上半年海外市場銷量隻占到總量 5%。
老外雖然沒國人會耍小聰明,但如果你想耍小聰明,那麼後果很嚴重,就例如專利問題不搞定的話,隨便就能讓你禁售,決不能怠慢。華為、中興等企業由於在早期積累瞭大量專利成果,所以在國際市場有較好表現,而且實力較弱的廠商,則隻能通過自主研發和大量授權和購買國際專利來應對,近期小米和諾基亞合作正是基於專利方面的。
專利問題隻是第一步,如何應對各國文化差異做好的品牌落地工作才是真正的要點,試想三星如此強大的企業,在國內市場都撈不到什麼好果子,可想這工作的難度,正如榮耀老總所說:‘’全球之路要有足夠的耐心,不以一城一池的得失,重視客戶滿意度以及用戶的溝通和交流,把產品的體驗做好。"
雖然很難,但可以從簡單的做起,鄰國的印度就是很好的落腳點,擁有全球第二的人口數和極低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市場現狀和國內幾年前頗為相似,目前國產品牌在印度手機占比已達 4 成,廠商靠新興市場後來居上,農村包圍城市,不失為一個上策。
工業設計必須有突破
就像上面分析的 6 大旗艦驍龍 835 手機,相似度十分高,對於代表廠商最高技術的旗艦機來說,一味比較配置是非常 low 的,旗艦手機更應該著重工業設計上的突破。
蘋果連續在iPhone 4、4s、5、5s、6幾代機型中帶來大量令人興奮的更新,而一度沉淪的三星也在Galaxy S6、S7、S8機型中註入瞭強大的創新基因,雖然近年國產廠商的自主技術已經有瞭喜人的進步,但目前的成功還是靠營銷和細分市場,比起三星蘋果兩大巨頭,技術基礎顯得薄弱。
蘋果有完整獨立的生態,三星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國產廠商短期內難以追趕,但產品依舊是核心,紮實做好技術更迭,提升服務和體驗,建設更精細和穩定的商業網絡是最穩妥的方向。
產業鏈是生存根本
手機主要由主芯片組、顯示屏和觸控模組、前後鏡頭、ROM/RAM等部件組成,占總成本 50 — 70%,也是手機廠商最需要關註和把控的部分。
然而在這些關鍵部件中,並沒有多少中國元素在內,處理器僅有海思麒麟的公版設計,今年盛行的 AMOLED 顯示屏由三星、LG 壟斷,雖然國產廠商積極跟進,但無法打入高端市場,ROM/RAM 同樣由韓系廠商把持。
國產廠商在產業鏈話語權不足,在產品供應上顯得尤為被動,上遊可以隨意提高價格,而手機廠商要麼自己填平差價,要麼跟著漲價,更霸道的是,上遊甚至可以直接砍掉對某廠商的供應計劃,讓其陷入無貨可賣的困境(一加和華為就因為屏幕供應問題翻車)。
所以對產業鏈的把控決定著產品的生存,國產廠商除瞭把自身產品做好,還要向產業鏈的滲透,搶占更有利於自己的供應鏈,提升對產能以及產品質量的把控能力。
總結
用戶消費升級,產品價格提升,高端市場崛起,對廠商來說都是利好消息,有更大的利潤空間之下,消費者會提高對產品的要求,再抱著糊弄用戶的心態來做產品是絕對會翻車的,教訓就不多說瞭。
雖然國人對自傢產品從來都不嘴軟,但隻要產品質量過硬,體驗夠好,還有不支持國貨的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