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 299 元就是極致嗎?不,5 天時間預售量達到 30 萬臺的天貓精靈告訴你,現在隻要 99 元,智能音箱就可以抱回傢 ~~
文 | 楊潔
編輯 | 黑智
智能音箱市場快被玩壞瞭。
相信關註智能傢居的人大都看到瞭這樣的信息:雙十一之前,阿裡的天貓精靈在淘寶上以券後價 99 元出售。
99 元!隻要 99 元,人工智能抱回傢!就問你,心動否?
已經見識過 299 元小米音箱的智能音箱廠商們不知有沒有胸口一酸。
國內這個市場,在成熟之前,已經開始經受價格戰的洗禮。
大洋兩岸,一起價格戰
智能音箱這片江湖,從今年起成為瞭戰場,快速聚集瞭大批玩傢。從 BAT 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到 AI 領域創業中小公司、傳統音箱廠商、傢居硬件制造商,甚至內容提供商,也忍不住下場要分一杯羹。
在這塊市場還相對沉寂時,比較早入場的產品,價格空間也相對較大。早期的叮咚音箱 A1 是 798 元,Rokid 推出的 Alien 售價 5288 元。而現在對手多瞭,價格也一降再降。
今年 5 月,聯想推出瞭智能音箱,定價 899 元。7 月,阿裡的天貓精靈問世,那時價格是 499 元。同月,小米的 " 小愛同學 ",以 299 元價格亮相,著實令業界吃瞭一驚。8 月,出門問問的 Tichome 問問音箱發佈,眾籌價格 649 元起。
目前市場上還在千元以上的專業智能音箱產品,大約隻有 Rokid 的月石等有限的產品瞭。
據說,百度和騰訊也正在研發智能音箱,相信不久之後我們就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如果說小米的低價對智能音箱市場是個意外沖擊,那麼,天貓精靈現下的 99 元價格簡直就是暴擊。據天貓公佈的數字,10 月 20 日預售開始僅 37 秒,天貓精靈預定量就超過 1 萬臺,10 個小時後,已經預售瞭 10 萬臺。10 月 24 日下午,黑智打開淘寶天貓精靈旗艦店頁面,預售量已經將近 30 萬臺。
這考驗的不僅是阿裡的量產能力,還有在阿裡的強勢搶占市場攻勢下,其他廠商的心臟承受能力。
不過這恐怕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價格戰畢竟不是中華特產,不僅國內,國外的智能音箱市場,也已經走上瞭價格戰之路。
今年 5 月 9 日,亞馬遜發佈瞭新款帶觸屏的 Echo Show;就在次日,微軟和哈曼卡頓合作、搭載瞭語音助手 Cortana 的智能音箱 Invoke 正式面世;6 月的 2017 年 WWDC 上,蘋果的 Siri 音箱 HomePod 壓軸推出。
而隨後的市場態勢,就有些變調。
9 月 27 日,亞馬遜又一口氣發佈瞭 6 大新品:新一代 Echo、Echo Plus、Echo Spot 等。升級的智能音箱不僅應對不同用戶需求,還進行瞭全線降價,Echo 和 Echo Plus 分別售價為 99.99 美元和 149.99 美元。想想初代 Echo 的將近 180 美元,這簡直是腰斬。
第二代 Echo
10 月 5 日,Google 發佈會上,49 美元的 Google Home mini,和 Google Home 的升級版 Google Home max 亮相。
10 月 22 日,內置 Cortana 智能助理的微軟智能音箱 Invoke 上市,售價是 199 美元。
在日本,通訊應用 Line 在 10 月也宣佈,搭載其自傢研發的 AI 平臺 Clova 的智能音箱 WAVE 開賣,售價原先預定是 15,000 日元,現在已調整下降到瞭 14,000 日元(含稅)。索尼、松下、東芝等老牌電子公司,也在籌劃開賣智能音箱。索尼的 LF-S50G 在美國的售價,大約是 199 美元,搭載的語音助手是 Google Assistant。
今年發佈的海外智能音箱產品價格列表:
制表:黑智(VR-2014)
今年發佈的國內智能音箱產品價格列表:
為什麼是音箱?
這個問題,黑智已經論述過。
" 音箱是語音交互很重要的一個使用場景。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要推動語音交互在消費場景下的落地,我覺得這就是一個不可缺失的場景。我一定要做這個東西。" 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接受黑智采訪時如是說。
國內語音助手創業公司奇點機智聯合創始人林德康教授的看法是,電腦的圖形交互第一次改變瞭世界,而智能手機的多點觸控,把移動互聯網時代和 PC 時代徹底區分開來。在全新的 IoT 時代,新的交互方式也將誕生。當更多的設備可以聯網時,觸屏之外,語音就是被寄予期望的下一個核心的入口級產品。
亞馬遜選擇的是以音箱進入傢居場景。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認可海外用戶在這方面擁有比國內更好的使用習慣。" 美國青年人多數都是自己操持傢務、撫養孩子,他們在勞動同時使用音箱是方便和習慣的。" 小魚在傢創始人宋晨楓說。在他看來,國內傢庭場景中與此有著很大差異。主要的用戶是老人和孩子,他們的習慣,和青年人迥然不同。在幹活時聽音樂,更不是他們的行為習慣。
但不管怎樣,智能語音助手的意義,在於連接起各種互聯網服務,無論是手機還是音箱,不過是載體不同而已。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眾多玩傢的紛紛下場。巨頭們要建立新的生態平臺,承載原有的內容和服務,拓展新的市場;對於中小創業者而言,在這個轉折點來臨、用戶亟待教育、巨頭剛剛入局的時刻,需要搶占垂直細分領域場景化賽道,在技術和硬件上占據先發優勢。
下一個問題就是,這片市場,究竟有多大?
" 市場的空間是有限的。" 李志飛說," 早已是血海瞭。" 在問問音箱的發佈會上,他說現在的百箱大戰是 " 小市場和大玩傢的矛盾 "。
但仍然有玩傢不斷進入這個市場。大多數廠商也深知,在競爭中,爭奪到消費者初次購買需求是多麼重要。對用戶而言,很少有人會不斷更換音箱產品。" 起瞭個大早趕瞭個晚集 " 的李志飛表示,也很少有人 " 會體驗大量音箱產品進行選擇 "。對於不僅是個播放器,其中還搭載瞭大量內容、產品和個性化服務的智能音箱而言,一旦形成瞭使用習慣和黏性,用戶很難在更新時重新選擇硬件。
硬件的背後,則是服務和用戶的數據。
在 " 體驗 " 尚不為大多數用戶所知的情況下," 價格 " 自然是第一利器。
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道理都是一樣的。
哪裡有些不對
但智能音箱 " 白菜價 " 這事兒,總讓人覺得有些不對。
正如前文所說,做智能音箱產品,為的是搭建傢居環境的交互入口,打造內容與服務的生態平臺。但內容需要版權,服務需要付費,要想承載 " 白菜價 ",需要多強的銷售渠道與多大的出貨量,才能實現盈虧的平衡?
在智能硬件這片領域,有過不少成功的產品。智能手環、智能空氣凈化器 …… 並不能說是失敗。但在以交互為主的智能傢居產品中,卻少見有成功之作。
李志飛對黑智做過總結。他把手環等產品叫做 " 輕智能 " 產品,但現在的智能硬件產品,他說,這是 " 重智能 ",它們有交互、有 AR,甚至有屏幕," 一下子把問題變得很復雜。對公司的整體能力,以及對資源、人才、資金都提出瞭太高的要求 "。而且在很多場景下,它是 " 和智能手機在競爭,用戶的認知度、需求度,以及整個市場,都是非常不確定的 "。
對於大多數並沒有硬件經驗的公司而言,想實現量產,無疑就首先是個巨大的坑。
幾百元的音箱產品,以往在這個價格水平上的,是傳統藍牙音箱們。固然,藍牙音箱不具備 " 智能 " 技術,也無法提供內容和服務。但是首先,它們具備硬件生產能力;其次,藍牙音箱雖然能做的事很少,但至少,聽起音樂來,它好聽啊 ……
要想爭奪藍牙音箱的市場,智能音箱們需要考慮的是:在音質和硬件能力上,它們是否能追上傳統音箱?如果要能保持這樣的低價,它們是否又需要放棄自己的部分 " 智能 " 能力呢?
如果隻是 " 成為 " 藍牙音箱,那麼,低價的智能音箱,毫無競爭力可言。
更何況,哈曼卡頓、索尼和松下告訴你,我們還沒認真下場呢。
" 低價 " 並不隻是為瞭血拼
其實,在海外產品的發佈上,我們也可以看到," 低價 " 讓出利潤空間,實際上也並不是唯一的競爭法寶。無論是 Echo 的形成系列產品,還是 Google Home 的 Max 與 Mini,實際上都在昭示著一點:用不同售價,將用戶分層,細分需求和市場。
換句國內流行的詞說,是垂直化。並且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價格 " 腰斬 " 的 Echo 二代,大約隻有第一代的一半大小,支持打電話和發短信等,無疑是亞馬遜為進入更多傢庭的試水。
Echo Plus 的價格與上一代 Echo 接近,尺寸也基本一致。它的音質更為優化,以和 HomePod 對抗。它集成瞭一個智能傢居控制中心,其 Routine 功能讓你用一句命令控制一連串設計好的動作,比如你可以說 "Alexa, good morning(早上好)",Alexa 就會根據你的設定執行開燈、煮咖啡等一系列動作。亞馬遜要用它培養用戶將音箱作為智能控制中樞,管理智能傢居的習慣。如果你買瞭 Echo Plus,亞馬遜還會送你一個飛利浦智能燈泡。
Echo Spot
Echo Spot 附帶一個圓形屏幕,可以顯示信息和視頻。在今年 5 月的 Echo Show,就也增加瞭一塊 7 英寸的觸控屏。它的交互能力和 Echo 比也發生瞭變化——也許,它能更好地代替手機和平板在傢庭中的位置。
當然,更迷你和便宜的智能音箱也有,那就是 50 美元的 Echo Dot。
所以你可以理解 Google 對此的反應。不久前,Google 停止瞭向 Echo Show 提供 YouTube 的視頻服務。在 10 月的發佈會上,Google 推出瞭 49 美元的 Google Home mini,直接和 Echo Dot 競爭。
Google Home mini 和 Echo Dot
價格,正在成為巨頭們區分不同用戶和音箱產品的分界線。
支撐起這道分界線的,就是不同產品上,搭載的不同功能以及體驗,但並不會因此降低投入和品質。
還有更貼心的服務。比如,Echo 和 Google Home,用戶都可以為音箱更換不同風格和顏色的 " 外套 "。
對於國內的智能音箱市場來說,幸運的是,和海外的競爭有著一道天然的屏障。除瞭 HomePod,Echo 和 Google Home 都不會進入國內市場。
而國內所欠缺的,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以及體驗。因此,盡管 BAT 等巨頭已然入局,國內的大小玩傢們還是對此懷有希望:有巨頭開路,產品認知和市場教育程度也將由此大大提升,用戶使用習慣形成也會更快。對於智能語音設備的長期發展而言,這到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畢竟,國內巨大的傢庭和工作場景,空間還是巨大的,不會僅由幾款音箱產品占據。
但是,對於後進入市場的玩傢而言,面對的也可謂是個慘淡的現實:面對 299 和 99 元的價格,還有多少定價的空間存在呢?
而且,所有的價格戰,還都是必須建立在產品的品質和體驗上。因為,要建立一個領域,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一味追求低價,用低劣的體驗和產品質量毀掉一個行業,卻是一瞬間的事。
當年的 " 偽智能傢居 " 前車在前,值得任何公司慎重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