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老兵自述: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員工自主性被遏制

01-29

管理能否進步,就是兩個問題,一是核心價值觀能否讓我們的幹部接受,二是能否自我批判。

——任正非

轉眼筆者在華為工作十幾年瞭,時光是最好的雕刻傢,不知不覺中,我從一個滿滿都是膠原蛋白的青蔥少年,變成瞭兩鬢染上白絲的中年大叔。

回首過去的十幾年時光,無疑是忙碌而充實的,輾轉在多個崗位工作,有幸見證並參與瞭華為從中國走向全球化的過程,雖然奮鬥多年仍隻是一名 " 老班長 ",但看到公司的年度銷售額從不足 50 億美金增長到 1000 億美金,心中是滿滿的自豪和驕傲。但最讓筆者驕傲和自豪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華為做百年老店的決心,以及堅定不移地向著這個方向邁進所付出的努力。個人理解,做百年老店的追求遠遠超出瞭單純追求個人名利的精神境界,做百年老店那意味著企業要順應社會發展的主潮流趨勢,所作所為要能對社會進步產生貢獻和價值,結果是社會大眾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因為華為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將人類信息化的進程,從寬度和縱深度兩方面至少提前瞭 20-30 年。

做為一個從小愛看武俠小說的普通人,華為的這種目標某種程度上成全瞭我的英雄夢,所以在公司十幾年,雖然遭受過委屈也遇到過挫折,也從未想過要離開這傢公司,一直堅信公司有成為百年老店的能力和潛力。但幾年,聽到的、看到的很多現象讓我的信心出現瞭一絲動搖和憂慮。公司越來越大瞭,與此同時,大企業病也越來越嚴重瞭,比如對奮鬥文化的理解片面僵化,比如流程運作復雜、內耗加劇等等。對這些現象筆者很憂慮,很擔心如此下去,也許 3、5 年之後,我們都要另謀出路。

華為的紅旗一定不能永遠飄揚,隻希望下一個倒下的不會是華為。

一、對奮鬥文化的理解太片面,奮鬥不隻是身體上的奮鬥,加班加點的也不全是奮鬥者

一個企業的成功其實文化的成功,筆者非常贊同這種觀念。文化保證瞭一個組織形形色色的個體能按照同一種語言、同一種動作完成組織賦予的工作職責,同時也確保大傢在遇到矛盾和沖突的時候,能在同一個方向上思考問題。而這些都是保證組織目標達成和運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毫不誇張的說公司的文化是公司成功的 DNA,同時,公司的文化是很強勢的,在多種管理制度中均得以體現和強化,有一種說法,即便不帶工卡,也很容易識別出誰是華為的,大概就是華為文化在個人形象方面打下的烙印。

通過種種管理措施保證文化能夠不斷傳承,筆者非常贊同。但反觀我們現實中的管理行為,對文化的理解過於片面,執行過於僵化教條,反而束縛瞭組織的活力,實在是過猶不及。

舉個簡單的例子,所有華為人都有共同的苦惱—— " 休假 "。休假其實是人的一個很正常的需要,生病瞭要休息吧,傢中有事要處理吧。但在我們公司 " 休假 " 似乎就是 " 不奮鬥 " 的代名詞,並且請假過多,還會受到各種懲罰,比如不能參加飽和配股、不能配 TUP 等,所以工作中每每看到 XX 帶病工作,XX 父母生病、因為工作不能在床前盡孝的現象,這些行為甚至被當成奮鬥的典型行為被大肆宣傳。但這樣真的好嗎?要成為百年老店,意味著我們要做長跑選手而不是短跑選手,長期透支體力、忽略親情維護,想長跑隻能是 " 有心無力 ",這種行為無異於 " 殺雞取卵 "。

二、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員工的自主性被遏制

強調服從和執行沒有什麼不對的,個人理解,這是組織得以有效運作的基礎。但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會讓個體成為不會思考的機器,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信息社會,這無疑是很危險的。

說起服從和執行,可能每位童鞋心中都有一把辛酸淚,眼前浮現數不清的工作場景:

場景 1:主管佈置任務,下屬對工作目標或方式有異議,於是和領導 PK。但結果是什麼呢?你可以保留意見,但還是要服務。

場景 2:部門開會,老大侃侃而談,其他人一直緘默。最後,老大問:" 大傢有什麼不同意見,暢所欲言啊 ",於是大傢附和幾句,無非表明立場,自己已經已經完全領會老大的意圖,堅決貫徹執行;

場景 3:領導找小 A 溝通," 小 A 啊,你對未來發展有什麼打算啊 ",小 A 一臉茫然," 沒想過啊,可以想嗎?想瞭也沒用吧,聽公司的唄 "。

場景 4:和某同事聊天,說起對某些業務場景的擔憂,同事信心滿滿地說," 有領導呢,這些事情領導都知道,真正遇到困難,領導一定會給出正確解決辦法的,領導們都厲害著呢 "。

……

誠然,因為能力、資歷、崗位信息等原因,大多數情況下,領導比下屬對問題看的更深遠、更透徹。但過去的成功可能是未來失敗的母親,十幾萬人的公司,業務遍佈全球,業務領域橫跨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客戶,如果事事依賴領導,整個公司的運作僅僅依靠幾個、十幾個、幾十個腦袋在思考和決策,遇到變化和挑戰,末端肢體不能靈活地做出準確的自反映,那麼華為危矣。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公司文化的強勢不無關系,我們不太容易向某個人、某些人或者社會流行的某種行為趨勢做妥協,有強勢的文化其實是件好事,幫助我們抵制誘惑,真正做到 "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但問題是,文化對個體的影響,不是帖在墻上,喊喊口號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通過主管的行為來施加影響。如果主管沒有準確理解公司文化,而且做不到 " 開放、妥協、灰度 ",難免在制定的一些管理政策時或行為方式上,會比較僵化教條,進而造成強調執行和服務的工作氛圍。

三、華為氛圍變得 " 不簡單 ",互相推諉的現象每每發生

經常在壇子裡看到有童鞋感慨 " 華為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華為 ",認為 "10 年前才是華為最美好的時光 ",筆者也有同感。剛到公司的時候,強調一站式解決問題,不管收到來自哪裡的求助,不管是不是你職責范圍內的,如果你有能力應該第一時間幫助解決問題。那確實是一段單純且快樂的時光,大多時候都沉浸在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中。然而,今天一切都悄悄發生瞭變化。接到一個求助,得先看看這個問題是不是職責范圍內的,接瞭這個問題對部門的業績會不會有影響,還得看看解決這個問題要花多少精力,解決這個問題會給部門抹黑還是會出成績。如果不管不顧地接瞭這個問題,輕則會被認為 " 思想上不成熟 ",重則考核成績受影響。所以,很多時候雖然不是出自本心,但我們不得不學會 " 講話留有餘地 "、"PK 和扯皮 "。

前段時間,一個老同學從公司離職,他告訴我 " 不想就這麼下去瞭,成天就是溝通和扯皮,要不就是小心翼翼地看別人臉色生活。人生隻有幾十年,總得找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

這可能是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陣痛,我們希望組織擺脫人治,通過流程的建立和優化,推動組織長治久安。但首先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夠好,加上歷史上還遺留瞭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所以流程難免有不明確的地方;再者,再好的流程也是人來執行的,因為我們不善於妥協和灰度,對流程的理解難免偏頗,執行上難免僵化 ……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真心希望我們盡快成熟起來,建立起真正面向業務的、符合業務實際的、授權有序、監督合力的組織運作模式,讓 " 溝通和扯皮 " 這個華為人最痛恨的字眼早日封入歷史。

四、批評多,表揚少,上下級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

這個似乎也有 N 多故事 ……

故事 1:典型的考評溝通場景,一句話概括你的成績,然後花半個小時說你哪裡做的不夠好。

故事 2:某部門會議,因為某項目被客戶投訴,主管大發雷霆,把每個團隊成員都罵瞭一遍。雖然私下裡知道主管這是對事不對人,但心情還是會忍不住變的很糟糕。

故事 3:員工 A 常駐在 M 國工作,直接主管常駐 L 國。一年到頭,除瞭工作上的匯報,幾乎沒有其他的交流。轉眼到瞭溝通考評的時候,主管打來電話隻說瞭一句話 " 今年做的不錯,你的考評成績是 X",聽著電話的盲音,A 隻能苦笑不已。

當然,整體而言,中國人都比較內秀,不太習慣公開贊揚別人;也必須承認簡單粗暴可能是最有效的。筆者的小女兒今年不到 4 歲,有一次在傢裡各種淘氣,和她各種講道理,完全不理會,終於耐心用盡,大吼一聲 " 鬧什麼鬧!不聽話,到陽臺罰站 "。女兒立即會安靜下來,但眼裡極力忍住的淚水,也宣示瞭她內心的恐懼和悲傷。做傢長的都知道,如果孩子訓斥的次數多瞭,你可能得到一個聽話但沒有主見的孩子,或是一個叛逆且粗魯的孩子。同樣,如果希望雇傭員工的大腦,就需要多一些正向激勵和鼓舞。如果張口表揚人很難,那就請先從和員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開始,這也有助於上下對齊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否則,如果什麼都隻能靠猜,早生華發是小事,心情抑鬱才最可怕。

五、主管權力過大,唯上現象嚴重

昨晚筆者在埋頭寫給領導的匯報材料,在寫到某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思考的第一緯度是領導會比較傾向哪個解決方案。寫完匯報材料,在吸煙室吸煙的時候,小小鄙視瞭一下自己。做為一名專業人員,從專業角度給出最佳解決方案是自己的職責所在,而自己卻不知不覺地背棄瞭自己的職責,以領導的喜好做為工作的準繩。枉自詡為靠專業吃飯的人,卻不能免俗地成瞭 " 唯上 " 一族的成員。

和 " 煙友 " 們自嘲自己是 " 唯上 " 一員的時候,居然引起瞭不少共鳴,吞雲吐霧中,大傢大吐苦水。

" 最怕領導罵,所以現在向領導匯報也有瞭自己的心得,問題能不說就不說,領導喜好聽啥就多說點啥 ";

" 其實組織中挺多‘變色龍’,在領導面前謙虛好學,在下屬面前簡單粗暴。偏這樣的人混的很好,因為領導賞識嘛 ";

" 領導來的時候就是部門最忙的時候,十幾個人通宵寫膠片就不說瞭,一些面子上的事情也要突擊安排好,讓領導滿意是第一要務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十幾萬人的公司難免存在這些現象。究其根源,領導權力過大可能是原因之一。公司似乎也意識到瞭這一點,推行三權分立、績效公示,開放心聲社區,評選明日之星,也做瞭很多工作試圖扭轉這一現象。但結果呢?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斷。

六、多頭管理,重復匯報,決策時間長,做事難

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有兩個特點:分權制衡和矩陣式運作。分權制衡和矩陣式運作各有優勢:分權制衡可以保證做出的決策更穩妥,最大限度減少內部腐敗;矩陣式運作可以更好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同時兼顧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但隨著公司業務的增長,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張,這種組織運作模式變得越來越復雜,就像一張密織的蜘蛛網,把做事的人包裹的透不過氣來。

故事 1:前幾天和某系統部的一個兄弟聊,他說現在系統部要決策一個項目,要向多個部門匯報:代表處、地區部、運營商 BG,太多精力花在內部溝通上,而且每個部門決策,背後都有一堆參謀,做一件事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還沒給客戶服務呢,自己先掉瞭半層皮。

故事 2:機關某兄弟自稱匯報有心得,同一件事情,因為公司分權制衡的組織結構設置,要向幾個大佬匯報,然後每個大佬 CARE 的點是不一樣的,所以匯報的時候,一定要針對每個大佬的喜好制作不同的版本。

面對這些現象,筆者覺得很無語,這都是來自民間的生存智慧,大傢都不容易,無意去指責誰。公司制定這樣的組織結構,從戰略上來看,也是必須和有效的。但實際在運行過程中,確實出現瞭 " 決策難,做事難,推動難 " 的情況。要改變這種情況,也許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思考:

1、充分授權:決策鏈條更短,內耗和扯皮自然會更短。

2、持續組織優化:減少不必要的組織設置環節。

3、 提高管理者水平:敢擔責、能擔責,開放和授權。

1、授權不充分,制度設計基於不信任的前提

這兩天在思考一個問題,流程是什麼?個人愚見,流程主要承載著兩類內容,一似乎反映業務運作的本質,二是體現公司管控的要求。因此,簡潔有效的流程一定是符合業務實質、合理管控的。其中管控又有兩個層面的東東,一是在哪裡管控,而是由誰管控。

我自己感覺,公司的制度設計是基於不信任的前提。舉個例子,W3 平臺本來就是工作平臺,但還是有個每半小時要重新輸入密碼登陸的條件限制。想來是基於信息安全的考慮,但對於信息安全是不是真有幫助,筆者不清楚,但給員工使用 W3 平臺帶來瞭不便確實真的。而且因為公司的很多 IT 工作和平臺是和 W3 的賬號和密碼是綁定的,這一半小時需重新登錄的要求被復制到瞭很多地方,這就不簡單是個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涉及復雜開發的問題。

公司這兩年對授權比較重視," 班長的戰爭 " 已經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的高度。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前段時間筆者到代表處出差,和大傢閑聊的時候,也聽到瞭很多聲音:

" 看似是授權瞭,其實機關對一線還是各種不放心 ",仍然用很多辦法對一線進行控制。

" 新業務領域不能用運營商的管理思路去管理,雖然公司一直在改,但要讓蘋果樹結出桃子,談何容易?"

" 地區部和機關很難與代表處真正力出一孔,因為大傢背後的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樣,很多時候代表處沒有充足的話語權 "。

當然,授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 " 步子大瞭容易扯著蛋 ",讓我們拭目以待後續進展。

2、管理越來越復雜,扯皮多,效率低下

管理越來越復雜更多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原因,組織設置的原因、授權的原因,都會導致管理復雜。筆者在這裡想重點強調的是,由於太多人希望自己的工作有亮點,制造瞭很多不增值的工作。雖然他們在匯報的時候天花亂墜,把自己鼓吹成曠世奇才,但從整體的角度來看,這些工作不但不能給組織帶來價值,反而會極大傷害組織的活力。

在制造工作這一方面,機關可能是被詬病最多的,有人說 " 機關完全可以裁掉 9/10"。雖然筆者是機關人員,但也頗為贊同,但筆者還是要說一句 " 機關無罪 ",機關的設置和管理,一則取決於公司的管理模式,我們現在的管理還是偏集中管控式,領導做決策需要大量的信息,機關需要充當領導的左右手,幫助收集資料;再者我們的管理是基於不信任的,管控的要求和標準需要有部門去制定和監督執行;最後,我們的考核導向太強烈,機關的人也要吃飯。

如果公司調查員工的敬業度,我覺得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機關人員得分最低,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好青年,誰願意每天做些沒有明確目標,天天打雜的工作呢?

要改變這種情況,在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組織運作模式沒有根本性變化之前,根本不可能實現。

筆者還是要站在機關人員的立場上說兩句公道話,機關的有些工作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隻不過因為機關代表公司行駛監控的職責,給一線劃瞭一些條條框框,所以不招人喜歡。打個比方,本來一線的人是在大草原上自由馳騁,現在給你劃瞭跑道,隻能轉圈圈,一線的人必然覺得不舒服、不習慣,反對的聲音自然也會大些,都是人之常情,非常可以理解,但不代表隻要一線反對的,就一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公司要的是長治久安,你要的可能是當期業績,其中必要有分歧和差距。此事,溝通、開放、妥協、灰度,尤為重要。

八、人才的發展問題

說起華為有很多標簽,比如 " 世界 500 強 ",比如 " 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全球化公司 "……,但最基本的標簽是 " 通訊行業的高科技公司 "。高科技公司,故名思議,技術和產品應該是很牛的,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對等,技術和做產品很牛的人應該再公司有很高的地位。

曾經一度,我司也確實是這樣,研發人員在公司有很高的地位,做銷售的、做服務的都是技術不行的人才去做。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是從賣方市場轉成買方市場的時候,研發的地位就一直在墮落。

與此相對應,公司的專傢(不隻是研發的)在公司的地位一直都處於不是很理想的狀態,比如:

1、在公司的話語權不夠,專傢基本隻是管理者的參謀,在定發展方向和決策具體事情的時候,基本還是以主管的待遇為準。

2、晉升空間和待遇不夠。從晉升角度而言,管理者的空間更大、速度更快。從待遇角度而言,同級別的管理者遠超同級別的專傢(不確定,聽別人講的)。

3、從工作環境而言,專傢比起管理者也是遠遠不足。比如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配備文員和秘書等。

其實,和很多專傢聊過,做為對專業有追求的人,他們本身對權力和待遇並沒有太大的野心,他們更看重公司能夠給他們提供實現夢想的空間,真誠希望公司能夠更加重視專傢的價值發揮,讓他們有可以發揮專長的地方,可以實現夢想的資源,當然也有與貢獻相匹配的待遇。

一個企業的價值創造要素有很多種,比如生產資料,比如管理,但最重要的是人才。雖然老板一直說公司是一群三流的人才造就的,但不過是謙遜之詞,如果公司都是無能之輩,要成就今天行業第一的地位,還是千難萬難的。

公司在用人的地方確實有很多好的實踐,比如激勵,比如不拘一格用人才等,為大傢提供瞭一個 " 相對簡單,能者上 " 的環境。但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尤其需要改進。

一是公司調整崗位安排,往往不尊重個人意願,和當事人也缺乏充分的溝通。很多人事前都不知道,出於對公司的忠誠或者對公司文化的理解,即使心裡不是很願意,也基本都會接受公司安排,但私下裡的抱怨和牢騷還是有的。但如果能夠結合個人意願和特點,讓他們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公司的價值會更大。

二是內部人才流動的機制和思路需要進行審視和必要的調整。ICT 產業互聯網 + 機會興起引發很多機會,從人才策略方面來看,要關註外部機會對華為人才保留的挑戰,要探討如何借鑒一些知識型企業、互聯網企業的人才獲取、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勵的機制與做法,讓公司內部人才也有一定的靈活度,鼓勵新業務、新領域。

從三十歲開始,一個困惑一直圍繞著我,我在公司的發展方向在哪裡?未來我可以做到什麼位置,或者可以任職哪些崗位。可非常遺憾,在公司的十幾年從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或者說從沒有人給過我相關的指導和幫助。

其實,這是一個挺無奈的事情,在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面,個人的主動性被大大的抹殺瞭。

現在很多加入公司的年輕人都 " 胸懷大志 ",但不再是 " 一貧如洗 ",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指引,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老黃牛,主人讓去哪裡就去哪裡。在此情況下,很多人才會選擇離開。

即便沒有離開的人,也會花很多心思考慮,我未來還有哪些位子可以做?我還有發展前途嗎?勢必會分散很多本該投在客戶界面的精力。

個人覺得,重視人性,尊重人性,從人性的角度設計和考慮政策制度,已經到瞭必須重視的時候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