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立帶著「全面全面屏」的口號,發佈瞭 8 款覆蓋低中高各個價位的「全面屏」手機,並與京東達成合作,正式進軍線上。
在過去幾年手機市場腥風血雨的洗牌過程中,金立既沒有借著智能手機的東風成為國內巨頭,也不像聯想、酷派一樣在國內市場被邊緣化,而是通過其穩定的線下渠道,在殘酷的市場中占據瞭一席之地。
而此時進入互聯網戰場,金立的入局顯然有些晚瞭。互聯網的打法與線下截然不同,面對榮耀小米這樣強勁的對手,金立作為傳統廠商自然不占優勢。那麼,為何金立會在此時用「8 款全面屏機型」這樣極端的方式介入線上爭奪戰?它又能否取得成功?
市場困境逼迫金立尋找新的增長點
從 2016 年開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速度迅速放緩。根據調研機構 Gfk 的統計數據來看,2017 年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零售規模同比增長僅為 0.4%,人口紅利消耗殆盡,讓各大手機廠商均陷入增長困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華為、小米以及 OV 四傢巨頭,都不得不發力海外,印度、歐洲等市場成為瞭國內廠商的第二戰場。
而對於金立來說,盡管在印度市場,金立也有不錯的銷量和市占率,可是其面臨的困境,顯然要比四大巨頭要更加艱難。
首先,國內市場上,金立的生存空間一直面臨著被巨頭擠壓的境遇。
盡管在今年的第一季度,Canalys 發佈的中國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中,金立打敗瞭魅族和三星,一時成為瞭國內第六大手機廠商,但顯然,這是由於魅族和三星兩傢顯著的銷量下滑,為金立帶來的排名上升——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越來越多地被巨頭們所分割。
根據 Gfk 近期發佈的數據來看,從 2015 年開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格局逐漸向著「T 字型」發展,而這一局勢下,反映的是巨頭的逐漸強大,和中小廠商成長空間的不斷壓縮。
從 2015 年至今,三年間,華為,OV,小米以及蘋果,五大品牌的市占率,從 60% 增加到瞭恐怖的 80%,而巨頭市占率的持續增加,自然是對其他廠商的掠奪,馬太效應在中國手機市場上正逐步應驗。
而以線下渠道為主要銷量來源的金立,在這樣的局面下落入瞭「首當其沖」的位置。
2016 年後,OV 憑借強大的線下銷量引起瞭華為和小米的註意,當互聯網渠道逐漸式微,線下成為瞭四大巨頭的主力戰場。
在線下渠道的拓展上,華為無疑獲得瞭巨大成功。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 年上半年 ,華為憑借 21.6% 的市占率穩坐國內手機銷量第一的寶座。而小米則在過去的幾年內,開瞭 200 傢小米之傢體驗店,未來三年目標開到 2000 傢——小米在線下的探索,顯然要比想象中來的兇猛得多。再加上開遍全國坐擁數十萬門店的藍綠大廠,主要依托線下渠道的金立,自然會面臨巨大的競爭。
小米之傢門店
在未來幾年內,金立的局面隻會變得更加惡化。
其次,國內線下渠道競爭形式嚴峻之外,金立在海外市場的地位也面臨著挑戰。
早在幾年前,金立的海外拓展便卓有成效。2014 年,金立手機全球出貨量為 2800 萬臺,其中海外銷量占 55%。其中,在被公認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印度市場,金立銷售瞭 400 萬臺智能手機。然而,金立並沒有守住自己的先發優勢,來自中國的同胞廠商,在印度的地盤上蠶食印度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外,同樣也讓金立受到瞭巨大的挑戰。
日前,小米以 23.5% 的市占在印度市場與三星平分秋色位列第一,用瞭短短三年時間,成為印度市場的霸主。而聯想和 OV 位列其後,先發的金立,與眾多印度本土廠商一樣,被驅逐至瞭 Other 境地。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印度,金立面臨的都是同樣的局面。未來幾年,印度市場之後,中國廠商必然以攻城拔寨的方式向海外各大市場進軍,而那時,金立在海外市場的日子,會越來越艱難。
就在金立新品發佈會之後,原負責金立手機海外業務的盧偉冰也被曝出卸任總裁位置,而根據內部人員提供的消息,這位為金立手機海外業務拓展立下汗馬功勞的總裁,之所以卸任,是因為海外市場表現不佳。
對於金立而言,苦守著國內市場的線下渠道,顯然不是明智之舉。線上品牌大舉入侵線下市場,有著互聯網加持的「新零售」也必然會對傳統線下渠道發起改革。加上海外市場逐漸顯露出來的困境,都逼迫金立拋棄原有的執念。
從互聯網大潮中錯過的金立,不得不重新站在互聯網的門口,大腳步地踏進去。可是,憑借 8 款全面屏手機,金立的線上探索,會那麼容易麼?
缺少互聯網基因,「全面屏」成為唯一亮點
如果不是看到金立創始人與京東簽訂戰略合作,並表示未來將打造「線上 + 線下」的銷售模式的話,機哥在金立新品身上,幾乎感受不到任何的互聯網基因。
首先,8 款新品同時發佈使產品形象變得模糊。
營銷,是一件用來占領用戶心智的行為。從喬佈斯發佈 iPhone 以來,發佈會成為瞭一種全新的營銷手段,目的很簡單,一是表示對某一款或某一系列產品的重視,二是通過不同的場次的強調,顯示出產品在整個產品線中獨特的位置和差異化。如此,才能讓線上消費者,在不看到真機的情況下,依靠個人的印象認知做出判斷。
而金立的做法,顯然與這一理念相悖。想來,金立的邏輯,仍舊是線下的邏輯——瞭解產品的導購員會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將匹配的產品推薦給消費者,而能夠看到真機的消費者,也很容易在產品中間做出選擇。這樣的邏輯下,別說 8 款新品,就是一口氣發佈 80 款,也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決策。
金立新機發佈會現場,圖片來自網絡
而這樣的方式,顯然與互聯網打法相悖。
而發佈會本身所呈現的態度上,無論是衛視直播,還是主持人官方的腔調,以及高管西裝革履不茍言笑的產品介紹,都與當前的互聯網氣質格格不入。單從發佈會開看,金立的確缺少真正發力互聯網的態度。
其次,無論從品牌來看還是產品來看,金立都不占據優勢。
品牌上,金立在互聯網核心消費者——年輕人的心目當中不具備競爭力。
之前,金立憑借薛之謙的代言,將品牌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拉瞭起來,卻在薛之謙的負面新聞下被淹沒。而作為第二代言人的劉濤,雖然知名度高,但是在流量屬性和粉絲忠誠度上,顯然無法與友商的代言人相比—— OV 的眾多大牌群星轟炸自不必提,榮耀胡歌,小米吳亦凡影響力也頗高,相對而言,金立則顯得保守。這對於金立在線上的推廣,顯然是極為關鍵的劣勢。
而從產品上來看,金立走的仍然是低配高價的路線。千元機搭配驍龍 430,中端機搭配聯發科 P23,售價 4000+ 的頂級系列,也不過是用瞭驍龍 660。如果說,以 18:9 全面屏作為主要賣點,加上續航、安全、拍照等側重點的不同,還能將產品配置說得過去的話,那麼為瞭全面屏,在千元機身上放棄瞭指紋識別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在同價位的競爭者中,金立並不具備優勢。
金立新品 M7 Plus,搭載驍龍 660 處理器
既然要打入互聯網渠道,為何金立如此力不從心?
從「全面全面屏」的宣傳口號,或許可以看出金立真正的想法。目前,全面屏是手機市場的第一大熱點,各大廠商相對應的產品覆蓋並不完整。金立此時大舉推出多款新品,在當前的手機市場上,還能夠占據一定的先機。
而憑借各個價位的「全面屏手機」,在互聯網渠道上,金立或許能夠抓住 2017 年到 2018 年初,這一空檔期,搶先占據先發優勢。
可是,金立忽略瞭一個問題。
線上渠道的探索,並不是與電商平臺合作那麼簡單。他需要的是從產品策略、產品發佈、營銷方式等各方面進行規劃與安排。如果僅僅是將線下的打法放到互聯網上,必然不能取得成功。
當然,曾經在 IUNI 上有過探索失敗經歷的金立,自然不會像華為一樣,花費經歷打造一個「榮耀」級別的手機品牌。但是,至少,當線下市場掠奪嚴峻,海外市場發展受阻,國內市場被巨頭掠奪殆盡的情境下,要拿出一副線上銷售的態度來。
缺少互聯網基因的金立,在進軍線上渠道的過程中,搶先在各個價位鋪開「全面屏產品」,成為瞭唯一亮點。然而,即將到來的 2018 年,必然是全面屏爆發的一年,金立搶先占據的這一點優勢,又能維持多久?
而從長遠角度看,金立對線上的探索還並不算認真。一年以後,四大巨頭在線下是否會進一步壓榨金立的生存空間?而一年後,金立又能否在線上站穩腳跟?或許,金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