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SP 訂閱,到眼花繚亂的服務項目扣費,手機亂扣費已經成為焦點話題。日前,新華社記者對手機亂扣費一事進行瞭深入調查,發現瞭很多亂象。盡管政府部門三令五申嚴懲違規行為,但手機亂扣費現象仍屢禁不止。
不可否認,最近幾年電信資費不斷下調,但手機亂扣費已經成為投訴的熱點。對此,很多消費者心存疑慮: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手機亂扣費肆虐橫行 ? 誰才是手機亂扣費的幕後黑手 ?
" 高明 " 的手機亂扣費方式
雖說現在電信運營商的計費技術非常成熟,而且非常透明化,但手機亂扣費現象仍舊是用戶投訴的重災區。如果說 SP 服務訂閱是誘導消費,那麼現在肆虐橫行的手機亂扣費,手法可謂是非常 " 高明 "。
通常情況下,消費者要訂購一項收費服務,必須憑服務密碼登錄手機網上營業廳,或者是撥打相應的客服熱線,憑服務密碼進行變更。從新華社記者的報道發現,一些手機亂扣費項目,多是通過電話營銷完成的。所謂的電話營銷,是指運營商工作人員,或者是運營商的加盟營業廳,通過電話呼叫的形式,向消費者推薦某項服務,即便用戶不同意,一些服務被開通。而這已經成為手機亂扣費的一種常用手法。
與消費者自己購買服務相比,電話營銷開通服務的做法更具隱蔽性。按照規定,每一樁電話營銷必須有錄音,而且必須告知消費者自己的工號和姓名等資料。然而,很多消費者被亂扣費,大多是來自運營商加盟營業廳的電話營銷。
據一些消費者透露,這些第三方的私人營業廳,在電話營銷時通常偽裝成業務人員向用戶推銷服務,整個過程既沒有錄音,也不會告訴消費者工號和姓名等信息。更有慎者,一些運營商的工作人員為瞭完成 KPI 考核,使用一些網絡電話軟件給消費者撥打電話,並用免費的噱頭誘導消費者開通服務。
顯然,電話營銷有很強的隱蔽性,而且消費者很難取證。加之一些收費服務前期確實會免費讓消費者體驗一段時間,然後才會收費。由於消費者忘記在免費時間內取消該服務,最後就被名正言順的扣費。不得不說,現在手機亂扣費的方式很高明,很多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中招。
運營商或是亂扣費的黑手
不可否認,電話營銷推銷手機增值服務的手法很隱蔽,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一亂象無從監管。消費者手機號碼每開通一項服務,都需要相應的授權。也就是說,運營商完全可以監管各項服務的開通情況。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運營商工作人員透露,經過多輪的技術迭代後,國內三大運營商的運營支撐系統已經非常成熟。單純從技術角度來說,消費者手機號每開通一項業務,都需要驗證消費者的身份和操作者的身份。在線下營業廳開通業務,不僅需要驗證身份證,在辦理業務時還需要拍照。相比之下,電話營銷的驗證手段比較單一,但也需要輸入消費者的身份證號碼,以及手機號的服務密碼。隻是,很多電話營銷為瞭躲避風險,把一些驗證手段給跳過瞭,這是手機亂扣費的一個根源。
不難看出,消費者手機號每一項服務的開通都在監管之下進行。既然這樣,在消費者投訴亂扣費時,運營商為何不願意配合呢 ? 正如運營商工作人員所說,運營商後臺可以清楚的查詢到該服務是誰開通的,何時開通的。所以,消費者質疑手機為何會亂扣費,運營商卻不願意配合,合理的解釋隻有一個:運營商是手機亂扣費的幕後黑手。
在新華社記者撰寫的報道中,天津移動對於消費者的投訴,不願意去調查亂收費項目是如何開通的。因為一旦運營商去調查,非常容易就能查到是誰違規給消費者開通的收費服務。更重要的是,在線下營業廳開通一項手機服務需要非常規范的操作,而且需要驗證消費者的身份,運營商為何允許一些工作人員或加盟營業廳的工作人員使用電話推銷呢 ?
毋庸置疑,隱蔽性非常強的電話營銷,能夠增加運營商的收入。最近幾年,受 " 提速降費 " 政策的影響,三大運營商的收入和利潤大幅下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運營商開始打擦邊球,使用一些隱蔽的手法為消費者開通服務,以此提高營收和利潤。加之目前手機業務開通仍缺乏監管,運營商無疑就是手機亂扣費的幫兇。
歸根結底,手機亂扣費屢禁不止,運營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想從源頭杜絕手機亂扣費現象的發生,政府監管部門必須加強對三大運營商的監管。除此之外,三大運營商必須向消費者明確每一項業務開通的方法和渠道,用更加透明的機制來監管手機扣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