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購買欲的激發,總有不同的緣由驅使,當這條定論被應用於 PC,則很容易衍生出諸多不同的理由,而它們大多都頗為務實。比如商旅用戶會為瞭輕便而將硬件需求放到第二級,因此英特爾謀劃的超極本和 MacBook 成功將筆記本做到瞭不到 1000g;遊戲黨想把 4K 級別的遊戲隨身帶著走,ROG 之流也給出瞭許多選擇;當你隻有捉襟見肘的預算," 神船 " 自然就能滿足你對價格的需要。
但若我們要購買的是一臺售價達到 35888 元的電腦,卻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能讓我們下定瞭這樣的決心,是極致的輕薄、出色的性能還是崇高的信仰?無疑,這正是我在 Surface Studio 的評測中,希望找尋到的答案。
當 Surface 變為設計語言
從第一代 Surface Pro 出生開始,即便微軟已經明確將其定義為平板以及筆記本電腦的二合一產品,但有關於 Surface 究竟屬於平板還是筆記本電腦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哪怕後續的 Surface Book 已經有瞭明確的傳統筆記本造型,但好事者仍然使勁挖出瞭它與 Laptop 產品之間的差異。不過好在 Surface Studio 不存在這樣的煩惱,作為微軟 Surface 產品線第一臺一體機產品,嗯,肯定不會有用戶將它錯認為電視。
或許在第一代以及第二代 Surface Pro 時,微軟將首要認為放在瞭功能性的解決上,因此機型外觀和設計雖然小有成就,但黑色的機身卻很難讓人留有太多的印象。而到瞭 Surface Pro3 時期,Surface Pro 系列不僅在性能和體積方面達到瞭平衡,灰色鋁鎂合金外殼以及梯形方正機身基本確立瞭整個系列的設計風格,後續的 Surface 3、Surface Book 以及最新的 Surface Laptop 完全延續瞭相同的設計語言。
Surface Studio 同樣延續瞭相同的設計思路,你仍然能在機身上找到熟悉的鋁鎂合金外殼,磨砂質感的邊框既不滑手也不粗糙,配合簡潔的拋光零重力支架和銀灰色底座,時下主流的 " 性冷淡風 " 就這樣撲面而來。將自用的 Surface Book 以及 Surface Pro 放置在一旁,即便不點亮屏幕,你也能知道這三臺設備是同宗同源。
微軟為 Surface Studio 配備瞭一塊與 Surface Pro 相同比例 ( 3:2 ) 的 28 英寸 PixelSense 顯示屏,關於這塊屏幕的顯示效果我們隨後再表,它同樣繼承有 Surface 系列的觸摸本領(最多十點觸控),根據我們在發佈會上與產品經理的交流來看," 觸摸體驗 " 已經成為 Surface 產品立項的根本,因此即便是在桌面產品中,觸摸操作同樣必不可少。
偌大的顯示屏沒有給屏幕組件增加太多的厚度,微軟宣稱使用瞭時尚最薄的 LCD 發光屏,它的厚度僅為 1.53mm,屏幕的光學結構完全封裝在鎂鋁合金機身內,因而 Surface Studio 的屏幕厚度僅為 12.5mm,不管是從視覺上看還是實際操作,都令人感覺非常的纖薄。和 iMac 樂於將所有組件擺放在屏幕背後不同的是,Surface Studio 將所有的計算核心都放置到瞭底部的底座中,進一步降低瞭顯示部分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