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發展 10 年,解鎖方式幾經更迭
智能手機已經經歷瞭 10 年的發展變遷,從起初的溝通媒介轉變成瞭如今我們一分一秒都離不開的工作工具、生活方式,或者說是 " 遊戲機 "。
從指紋到人臉 你身上的 " 密碼 " 還有多少
而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我們最不同於動物的一點就是擁有七情六欲,懂得人情世故,因此隱私問題是我們身處社會當中不可規避的現實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在某些時刻、某些情況下,擁有屬於自己且不容他人侵犯的私人空間,手機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時至今日,相信已經很少有朋友會不給自己的手機加密上鎖,不光是為瞭防女朋友查微信、防老媽看照片,同時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必需。而隨著 10 年來智能手機在硬件、軟件以及 ID 設計上不斷地發展變遷,手機的解鎖方式也更加多元。從起初 iPhone 的數字密碼、安卓機的畫圖案解鎖,到 iPhone 5s 普及指紋識別,讓我們開始接觸 " 生物識別 " 這一概念,再到今年人臉識別大潮洶湧來襲,手機解鎖方式的變化之快令我們應接不暇,但毫無疑問的是,學習成本與安全性在逐步降低。
安卓手機的繪制圖案解鎖
iPhone 5s 引領指紋解鎖普及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同回顧下那些年我們經歷過的手機解鎖方式,並暢想下在指紋、面部都已經被用來當做密碼解鎖手機的情況下,廠商們在未來還可能將我們身上的什麼變成新的 " 密碼 " 吧!
人臉>指紋>密碼?
智能手機這麼多年所采用解鎖方式大抵為密碼、指紋和現如今的人臉三種方式,三者可謂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一個比一個經典、一個比一個高效。你可以說指紋解鎖更好用、人臉解鎖速度快,但最原始的密碼卻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存在,這點誰都無法否認。
密碼解鎖經久不衰
舉個例子,雖然目前幾乎很少見到不支持指紋識別的手機,也越來越多地能夠見到搭載人臉識別的手機,然而在我們對其進行初始設置的時候依舊會讓我們先確定一個數字密碼,以便不時之需。而所謂的不時之需也就是指紋和人臉的局限所在,例如洗完手沒擦幹的時候,指紋或許就無效瞭;晚上躺床上黑燈瞎火的時候,人臉可能就解不開瞭等等。
但話說回來,我們誰也阻擋不瞭科技進步的腳步,同時我們也都受益於此。記得大學有兩年我用的是小米 2s,另外兩個室友用的傢裡人淘汰的 iPhone 4s,因而對於我們而言,解鎖手機不是傻傻地畫個圖形,就是費勁地一個數一個數地輸密碼,但就當時而言並不覺得麻煩。直到有個 " 土豪 " 室友買瞭 iPhone 5s,我們試玩過後感慨頗豐的地方還真不是 iOS,而是它的指紋解鎖,相比之下,我們深深感受到瞭自己手機的差距,而這,恰恰就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魅力。
iPhone 5s 起到瞭推動指紋識別發展的作用
科技就像匹脫韁的野馬,跑起來就不停,指紋識別延續多年,已經成為瞭多數人一種根深蒂固的使用習慣,但還沒等我們做好接受新事物的思想準備,人臉識別就自顧自地來瞭。
三星 Note 8 支持人臉識別
vivo X20 支持人臉識別
OPPO R11s 支持人臉識別
截至目前,在今年發佈的手機中已經有包括三星 Note 8、iPhone X、vivo X20 以及 OPPO R11s 在內的多款機型支持瞭人臉識別,可以說已經呈現出瞭 " 飛入尋常百姓傢 " 的趨勢。
解鎖方式與手機設計潮流呈正相關
不知道大傢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這些年來手機解鎖方式的變遷往往與手機 ID 設計的風潮相伴而行,二者呈正相關的發展態勢。
首先,蘋果在 iPhone 5s 上試水指紋識別,是將指紋感應器與 iPhone 標志性的圓形 Home 鍵相整合,而相信蘋果當初的這一設計,首先是基於在小屏手機上正面按壓式指紋更實用這一務實的理念出發,其次便是不願破壞 " 喬老爺子 " 生前 " 欽點 " 的那極具辨識度,且靈氣逼人的圓形 Home 鍵設計。
iPhone 將指紋感應器與 Home 鍵有機結合
同理,2014 年發佈的華為 Mate 7 是華為旗下首款搭載指紋識別的手機,而華為 Mate 系列在此之前一直走的是超大屏、長續航、商務風的路線,Mate 7 也是采用瞭大至 6.0 英寸的屏幕,整機拿在手裡堪比一個小平板電腦。基於此,華為為 Mate 7 采用的是更加適合它,同時也是更契合用戶實際使用體驗的後置指紋識別,在機身背部最利於食指解鎖的位置設計瞭指紋識別模塊。
華為 Mate 7 為契合大屏設計和使用體驗而采用後置指紋
而今年火遍手機圈的人臉識別是以怎樣的契機得以商用的,相信不用說大傢也都能想到,那就是全面屏設計大潮。全面屏設計最大的特性就是手機的屏占比提升巨大,前面板上下邊框被壓縮到極窄,在這種設計風格下若采用正面指紋識別不僅會令實際體驗不佳,還會影響全面屏的整體視覺觀感,一體性難以盡如人意。
vivo X20 采用全面屏設計,從而配備瞭更好用的面部識別
而在屏內指紋識別技術尚不足以商用的今天,作為替代的人臉解鎖便應運而生。因此就像我們在開頭所提到的,就近些年的行業趨勢而言,手機解鎖方式的更新迭代與 ID 設計潮流呈現出密不可分的關系。
指紋是標配,人臉是趨勢,二者各有利弊
華為高級副總裁餘承東在華為 Mate 10 發佈會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華為 Mate 10 之所以沒有采用現在越來越熱的人臉識別技術,絕非沒有拿下這方面的技術,華為早在幾年前就已率先搞定人臉識別,之所以遲遲沒有商用是基於對用戶的實用性角度考量的,他認為現在還沒有看到人臉識別之於手機和用戶有太多實用且有意義的地方。
餘承東認為目前人臉識別意義並不大
的確,就像辯證法講的那樣,任何事物都伴隨著利與弊而存在,是一把 " 雙刃劍 ",所以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就拿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來說,二者就個有著顯而易見的利弊。
首先,指紋識別是現階段最被大傢接受和習慣的手機解鎖方式,它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交易時的便捷支付。現在我們出門在外相信已經很少有朋友還隨身攜帶大量現金瞭,因為不管是大型商場、超市,還是遍及街頭巷尾的路邊攤,都已經支持瞭微信、支付寶支付。而對於目前絕大多數的手機,微信和支付寶都已經為其適配瞭指紋支付的功能,省去我們輸密碼的麻煩,既便捷、又安全。
通過指紋可以進行便捷的移動支付
而這一恰恰是現階段人臉識別所不能及的功能點,但隨著 iPhone X 已經支持瞭微信的 " 刷臉 " 支付,讓我們看到瞭一點曙光,在未來或許其它的人臉識別手機也能這麼幹瞭。
那麼相對於指紋識別而言,人臉識別目前存在的優勢有在哪呢?相信大傢都想到瞭,那就是濕手解鎖。一直以來,指紋識別最為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就是,在洗完手或接觸瞭濕的東西後無法使用指紋解鎖手機,因為在手指是濕的狀態下,指紋感應器通常無法完成響應、識別的工作。
濕手狀態下難以使用指紋解鎖
而對於人臉識別而言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瞭,當我們拿起手機,通過 Home 鍵點亮屏幕,將它抬至眼前就能實現解鎖。因此,可以說人臉識別是為瞭幫指紋識別 " 堵窟窿 " 而誕生的,它和指紋識別是互補的關系,彌補瞭指紋識別在實際使用中的一些短板。
在未來,我們身上還有什麼會成為 " 密碼 "?
近年來,手機的指紋解鎖、虹膜解鎖、人臉解鎖分別讓我們的手指、眼睛、面部變成瞭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 密碼 ",同時也讓我們對生物識別這一概念的認識和體會,從最初的模糊,變為瞭好奇,而時至今日可以稱得上是熟得不能再熟瞭。
三星 Note 8 集三種生物識別技術於一身
而不知道大傢是不是和我一樣好奇和期待,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未來,手機廠商們還會把我們身上的啥變為解鎖手機的 " 密碼 " 呢?然而我們每個人身上的 " 零部件 " 細細數來就這麼多,所以不妨一起打開腦洞,暢想一下吧。
在前面我們提到瞭,指紋解鎖比輸密碼解鎖強在瞭可以一步到位,快速便捷,無需在解鎖手機上再浪費太多時間。而人臉解鎖相較於指紋解鎖強在瞭不受一些客觀條件的約束,例如濕手的情況下也能輕松解鎖。可以看出,上述三者都是互補遞進的關系,既然如此,哪種解鎖方式可以彌補人臉解鎖的缺憾呢?
首先我們需要挖掘出人臉解鎖在實際使用中存在什麼不足之處,我認為,其最大的遺憾就是依舊需要我們做兩個動作才能完成解鎖,一個是先點亮屏幕,再一個是將手機抬至眼前。針對此缺點,我想到瞭一個可以與之互補的特性,那就是聲紋識別。
聲紋識別或成未來手機解鎖的新方式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說話時產生的聲紋同指紋以及面部細節特征一樣,都是不相同的,同時很難對其加以復制。根據專業研究機構調研結果顯示,聲紋識別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為 15.8%,在生物特征識別當中僅次於指紋和掌紋,並且隨著聲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數字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也獲得瞭越來越多企業與個人用戶的認可。因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搭載聲紋識別技術的智能手機誕生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