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轉行(報考)軟件開發?程序員的高薪讓我流口水,但好日子總有個到頭的時候吧?不會我一入行就見頂瞭吧?
這樣的問題讓我不勝其煩。為子女未來前途操碎瞭心的長輩們,長輩們的朋友們,還有微信知乎上的朋友,像候鳥一樣,在一年裡的兩個時間:春節期間和高考報志願前夕,準時開問。我大概六月份回答過一位長輩的咨詢,他說小陳,你說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啊,應該發篇文章我好能轉給我的朋友們。我說叔叔好啊,就寫就寫。結果開瞭個頭,就因為懶的原因(主要是紅包沒到位),一直擱在今天。最近翻看 git repo 裡面一票未完成的文章,這篇蹦瞭出來,伸長脖子一個勁兒地向我示意:poke me,poke me,所以,就有瞭大傢看到的這篇文章。
文章有點長,可以直接跳到底部看結論 —— 但我知道,你們其實都有結論,就是心裡不踏實,要找些定心丸 —— 那就還是看下去吧。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把視角拉到七十年前,看看歷史上程序員這個群體是如何一步步壯大的。
社會和經濟的變遷
雖然程序員的祖師娘是詩人拜倫的女兒 Ada,但第一個真正的程序員,是 Alan Turing。Alan Turing 不僅提出瞭圖靈機,他還在最早的計算機上寫過代碼。如果說 1946 年 ENIAC 的誕生可算做通用計算機的元年,那麼,當時程序員的數量可能隻有不超過 10 個。
程序員這時還算不上一個職業 —— ENIAC 走出實驗室後催生出來瞭一批計算機,這些計算機需要有人去使用,於是有瞭第一代「程序員」,他們大多是半路出傢的數學傢和科學傢。
我們耳熟能詳的骨灰級程序語言:
科學計算語言的鼻祖,Fortran,由數學傢 John Backus 老爺子在 1957 年發明;
函數式語言的鼻祖,LISP,由數學傢 John McCathy 老爺子在 1958 年發明;
命令式語言的鼻祖,Algol,由數學傢 Friedrich L. Bauer 老爺子 ( 不是你們熟悉的 Jack Bauer ) 在 1958 年發明;
所以我們現在學的計算機專業叫 Computer Science,一點兒也沒有誇大其詞,老爺子們同時對得起 Scientist 和 Engineer 的稱號。
如果算上順帶研究計算機的教授,以及他們的學生,第一代程序員數量撐死瞭成百上千。這個時代的計算機還和普通人沒關系,除非你在一流大學學習,或者在 IBM 公司任職,否則別說見過計算機瞭,你連用於寫程序的「答題卡」都沒見過。。。
1964 年 IBM 推出瞭劃時代的 System/360 大型機,起價 130k USD。由於相對物美價廉,商業公司紛紛購買和租用,在接下來的數年裡,S/360 席卷美國,賣瞭數萬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機。S/360 催生瞭大量的第二代程序員。如果說一臺計算機配五個程序員的話,這個年代,程序員的需求猛漲到十萬這個量級。
需求強勁,供給側不給力,怎麼辦?如何填補這出人意料的大窟窿?
馬爸爸說,員工離職,隻有兩個真實原因:錢沒給到位;心受委屈瞭。反過來,想請君入甕,先把錢給到位瞭。
這是我 google 的 S/360 程序員的薪水。你看,在 1973 年,市場能給一個兩三年經驗的程序員 10k - 18k 不等的薪水。要知道,同期美國人平均工資是 6.5k。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之下,有能耐的人開始轉型:先是高素質的數學才子,繼而其他領域的優秀工程師工程師,甚至會計師,都紛紛跳進軟件開發這片生氣勃勃的藍海。
1970 年 DEC 發佈的 售價僅在 10k 美金左右的 PDP-11 進一步釋放瞭計算機的魔力,價廉物美的小型機迅速占領瞭更廣闊的市場 —— DEC 那年賣瞭 17 萬臺 PDP-11 —— 連貴族中學(比如蓋茨老師就學的湖濱中學)都開始將這東西用於教學,計算機漸漸不是西裝革履,三四十歲的「中老年」的玩物。
隨後,產生瞭一些劃時代的東西:
Pascal 由 Niklaus Wirth 在 1970 年發明;
Unix 由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在 1971 年發佈(第一版就工作在 PDP-11 上);
C 由 Dennis Richie 在 1972 年發明(PDP-11 的硬件設計也影響瞭 C 的設計);
面向對象程序語言的鼻祖,Smalltalk 由 Alan Key 等人在 1972 年發明;
尤其是 Unix 和 C,它們的影響輻射瞭幾乎每一個程序員,而且一直輻射至今。發明 Pascal 的 Wirth 還是象牙塔裡的教授,而 Ken 和 Dennis,則是正兒八經的程序員,或者說軟件工程師。
PDP-11 和 Unix / C 催生出第三代程序員。那時候沒有前後端程序員之分,也沒有系統層和應用層程序員之分,一個程序員既能和硬件中斷打交道,又能提供優質的 UI(命令行界面)。市場對程序員的需求繼續瘋狂擴展。
也就是幾年的光景,PC 開始挑戰小型機的地位。76 年 Apple I 發佈,81 年 IBM PC 發佈,PC 一下子把計算機的價格拉到瞭一千多美元,是小型機的 1/7 到 1/10,這下中產都能買得起瞭 —— 計算機的發展從此以無法想象的速度大爆炸。我們敬愛的蓋老師看到瞭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萌發瞭讓千傢萬戶的臥室裡都有一臺電腦的宏大志向。
八十年代單是 Apple II 就銷售瞭上百萬臺,更別說千萬量級的 IBM PC 及其兼容機。
這麼大的增量市場,需要海量的程序員來填補軟件上的空白。到 1990 年,還沒有發佈 Windows 95,行業地位並未壟斷的微軟已經有 5600 名雇員(其中主要是程序員),收入 11 億(見:https://www.thocp.net/companies/microsoft/microsoft_company.htm)。80 年代的第四代程序員的數量,估計已經膨脹到瞭百萬的量級。
八十年代產生的重量級語言是 C 的兩個繼承人:
Objective-C 由 Tom Love 和 Brad Cox 在 1984 年發明,其脫胎於 Smalltalk,根正苗紅,卻並未被市場認可;
C++ 由 Bjarne Stroustrup 在 1983 年發明,迅速被市場認可;
90 年代多媒體電腦來臨,奔騰的心配上 win95,個人電腦真正進入千傢萬戶。大街小巷傳唱的 "You don't even have to try, it comes easy for you ... good times, bad times gimme some of that" 簡直就是程序員的內心獨白。
win95 第一年的銷售是四千萬個拷貝。而個人電腦在 98 年,跨過瞭上億的年銷量。
99 年到千禧年的世紀之交,一年時間,Microsoft 的雇員從 31k 漲到瞭 39k。而上文中提到的十年前的數字是,5.6k。猜猜 90 年代的第五代程序員的需求?起碼在八十年代的基礎上翻兩番。
之後的歷史大傢應該都比較熟悉瞭,我就不詳述瞭。互聯網崛起,社交網絡崛起,移動互聯網崛起。從 07 年到 17 年,單是 mobile developer(iOS/android) ,從零增長到 1200 萬(見:http://www.businessofapps.com/12-million-mobile-developers-worldwide-nearly-half-develop-android-first/)。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早期入局 mobile 的程序員將享受到無與倫比的紅利。
而現在,全世界的程序員已經在數千萬這個量級(github 用戶數已突破 2100 萬)。AI,Big Data,Crypto Currency,IoT 不出意料將會是新的需求大戶。2017 年,美國勞工部公佈的(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jolts.t01.htm#jolts_table1.f.3)在 IT 行業這個 sector 下,每月平均有 100k job opening,我們按半數是新增來計,全年 600k new opening,如果其中 1/2 是程序員,全美一年 IT 行業的程序員新增需求是 300k。考慮到其他行業雖然不屬於 IT,如 Finance,Education & Health service 等,但也有大量程序員的需求,各行各業全部加起來也按 300k 算,那麼一年 600k 新增需求,而 2016 年的 CS new grad 不到 50k。缺口依舊巨大。
歷史告訴我們,對程序員的需求不僅僅總體強勁,圍繞著熱點的,局部的差異更加可觀。PDP-11 熱銷的時候,C / unix 程序員相對於 Fortran 的新增需求,可能有十倍的差距;windows 時代,windows 平臺上的程序員的新增需求,相對 unix,可能又是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特點是,由於供需的不平衡,在不同的地域間(比如中美),程序員這一職業產生瞭巨大的套利空間。聰明的公司會利用這個空間來降低自己的支出,從而引發低價格的區域的程序員溢價(鯰魚效應),從而推高程序員的總體平均價格。2006 年我在 Juniper 時,一個美國程序員的薪水,相當於中國程序員的 3-4 倍,如今,僅僅在 2 倍上下(當然這也得益於中國互聯網一日千裡的發展)。印度的大量軟件外包(勞務)公司,如 InfoSys,則是把程序員套利交易做成瞭一個利潤空前的生意。
回顧這段歷史,還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市場一直對程序員的需求強勁,可靠的供給卻嚴重不足。70 年來,幾乎平均每五年,對程序員的需求就增長一倍。這意味著市場上大量充斥著 < 5 年工作經驗的,新入行的程序員。這意味著什麼?在這樣一個瘋狂的市場下,程序員這個職業本身已經獲得比其他職業高得多的溢價,而靠譜的,有經驗的程序員,則很容易在這個溢價的基礎上,再翻上一兩番。沒辦法,這是供需決定的。
供需的極度不平衡,局部領域(地域)變態級的不平衡,是程序員高薪的第一個秘密,也是最主要的一個秘密。
第二個秘密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軟件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有著無法企及的 unfair advantage:它的融資成本太低瞭,太流氓瞭,流氓到美聯儲都自嘆弗如。
就像美女愛英雄,貪婪的資本偏愛天生就具備顛覆能力的軟件行業。開個服裝店,你不大可能從銀行拿到貸款,更別說找風投瞭;然而你註冊個 deeperlearning.ai,放個漂亮的 landing page,VC 的腎上腺素就開始飆升 —— 如果你不是在忽悠,真有個五道杠的能力,且確實在做事情,那麼你很大機會拿到一大筆讓別人艷羨的資金。這是 startup 的現狀。拿瞭錢幹嘛,投資比特幣當然是從市場上搶更多的程序員啦,然後拉新留存促增長,再融資,再招更多的程序員,一路循環下去,然後要麼成為獨角獸,要麼賣身,要麼玩完。
那位說瞭,這是 startup,不算數,要比就比上市公司。那我們看看宇宙最奇葩公司 amazon,就是那個上市十幾年不盈利,靠講故事和描繪未來藍圖讓投資人屁顛屁顛為其市夢率添磚加瓦十幾年的 amazon。從資產負債表來看,二者其實同樣算是零售行業 —— 可過去十年,walmart 收入增加瞭 1370 億,市值僅增加瞭 360 億,而 amazon 在幾乎不盈利的情況下收入僅增加瞭 1210 億,市值卻增加瞭 4620 億,相當於增加瞭兩個 walmart(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BjUsmO-Lw,12 分鐘附近)。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walmart 這樣的鳳凰男使出渾身解數賺出一個個 penny 來討好那個叫華爾街的小姐姐,人傢轉身施著粉黛,輕解羅裳上瞭 amazon 這紈絝子弟的靠融資借來的蘭舟。
其他巨頭雖然沒有 amazon 這麼離譜,但也是市盈率高得像個創業公司。本身的高利潤,再加上低融資成本,使得他們在人力資源的競爭上,幾乎是在降維攻擊:拿著超高的市盈率,左手甩著大把鈔票,右手揮舞著價值還預期會不斷上漲的股票,他們想要什麼人,就要什麼人。
第三個秘密是,大公司出於對未來的恐懼,為維持其統治地位,從戰略層面進行無休止的人才爭奪。甚至,有時候延攬人才的目的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有誰還記得兩千年前後,華為包下幾乎所有一本院校的 CS 學生?讓中興(和其他企業)欲哭無淚?
我們知道,軟件行業的高額利潤(或者高額預期利潤)幾乎都來自於其壟斷或者寡頭地位。居上位者要保其位,居下位者時刻都覬覦著上位。和絕大多數行業不同的是,軟件行業的農民起義來的太容易瞭些(這也是為何 VC 偏愛這個行業):幾顆有想法能行動的腦袋就可以向巨頭發起挑戰。這讓巨頭永遠保持著一種「離破產隻有 18 個月」的恐懼。
這些獲得瞭食物鏈頂端地位的掠食者,新巨頭,比如 google,曾經也是起義軍。和老巨頭(e.g. microsoft)血戰之後上位,身上的傷口還沒結痂,不一會身後就有新的掠食者(e.g. facebook)喘著粗氣伺機搶奪地盤。新巨頭為瞭維持自己的地位,將行業的人才盡數延攬,給潛在的陳勝吳廣們或許以王侯將相,或縛以良田美酒,既可以為自己攻城略地,又有效減少他們直接造反,或者加入新掠食者(e.g. facebook)的機會;而後者,在某個利基市場上活得滋潤後,必不甘心久居人下,用更好的誘惑挖角巨頭。就像戰國時期養士成風,你千金買馬,我就千金買馬骨。受益的自然是我們這些「士人」。
在矽谷,一個公開的秘密是 counter offer。程序員拿瞭 F 傢的 offer,再去 G 傢整一個,即便對 G 傢無感,如果 G 傢的 offer 更大一些,回過頭來再跟 F 傢 recruiter 說,99% 的概率能拿到 counter offer。
某個程序員真的這麼不可或缺麼?似乎不是。像 google 這樣的巨無霸,如果每個 team 各裁去 1/3 的程序員,業務估計不會受損,說不定還有提振哩!但是,誰都不敢說那個被我放棄的程序員會不會就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呢?更何況,老子這麼拽,口中餐卻被後進小生截胡,這氣怎能咽得下去!
總結一下,強勁的需求,人神共憤的超低融資成本,巨頭對未來的恐懼,三個因素,大大催高瞭軟件人才的價格。
上文說瞭,如今,我們又迎來瞭新一波浪潮,最搶眼的幾個潮頭是:AI,Big Data,Cryptocurrency 和 IoT。看上去,軟件行業對程序員的強勁需求,還在繼續延續。什麼時候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才會停滯下來?我不知道。如果讓我大膽地估計一下,也許就跟第一二次工業革命吞噬農業人口一樣:當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在為信息產業打工(這不意味著他們都是程序員),當幾乎所有的行業被軟件重新定義完成後,才是程序員這個職業飽和的時刻。
而當下的軟件行業,雖然程序員的體量已經足夠龐大,但整體還在 early majority 的范圍,而局部,甚至僅僅處於 innovators / early adopters 的位置:
所以程序員的好日子還遠沒到頭呢。而且,如果你是女性朋友,對軟件開發感興趣的話,更要好好考慮一下這個職業:這個職業女性的比例小於 8%,嚴重失衡。女性在這個方向上大有作為,更容易脫穎而出。
個人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leverage)
好瞭,定心丸有瞭。下一個問題是:我該怎麼辦?畢竟程序員和程序員在個體上還有很大的差別 —— 我可不想入門便成為龐大分母的一員。
first thing first,我們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我的職業生涯究竟想幹嘛?該幹嘛?
我經常看到程序員稱自己為:java 程序員,iOS 工程師,windows 程序員,spark 工程師 ... 這麼定位是極其不妥的,沒想清楚就隨波逐流。記住:你絕對不要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和某個語言,某個產品,某種系統掛鉤,絕對不要! 你見過有醫生稱自己是四環素醫師,或者西門子螺旋 CT 醫生的麼?
某個編程語言會隨著時間淡出人們的視野,某個軟件產品有其不可避免的生命周期,總有一天它們會 EOL(end of life)—— S/360,Solaris,DOS,Fortran,Cobol,Delphi 等等,曾經那麼輝煌,如今都煙消雲散瞭 —— 但它們內在的思想,構建的技術是相通的。所以我們應該 圍繞某個技術方向來定位職業生涯。如果你心儀安全技術,那麼就圍繞著安全技術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你癡迷分佈式系統,那麼就在這個領域發力。如果你仔細看上文中提到的 1973 年的招聘廣告,large scale 這樣的詞就已經出現。你要想,幾十年來,哪些技術和方向一直在演進,而非直接消失?
想明白瞭自己的定位,你才能從容從一個浪頭跨入另一個浪頭。
有瞭定位,接下來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造自己的 unfair advantage。
unfair advantage 這個詞兒有些猥瑣,有點我的幸福要建立在你的平庸上一樣。但這就是商業社會的本質。google 的強大的吸金能力就是建立在其無與倫比的 "Organize the world ’ 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這樣的信息處理能力上的 unfair advantage。除瞭它,沒人做的瞭,所以他能據此產生比印發鈔票還要高效的利潤。
程序員的 unfair advantage 該是什麼?我覺得,大概有這麼幾個方向:
我是組織中的關鍵因子 —— 有瞭我可以提升團隊,產品或者服務的檔次
我能夠做平均水平 10x 的貢獻卻隻拿 2x 的 package
我是難得的復合型人才:在代碼寫的好的人裡我架構能力最強;在架構能力強的人裡我表達能力強;在表達能力強的人裡我公共關系最好,等等
要成為組織中的關鍵因子,你得先成為某個 niche 的專傢,比如能夠突破現有系統的瓶頸,使其支持 10x 的 traffic;再比如能夠把用戶的 churn rate 降低 5%。註意我這裡的描述都是場景化的,是沖著某類問題去的,而非沖著某種技術。懂某種技術的人很多,但能夠用技術解決好商業上實實在在的問題才是關鍵因子。
程序員群體是個創作群體,創作群體的特點是突出的個體,其價值要遠高於於平均水平。畫傢平均的畫作售價不會超過 $500,但畢加索一幅畫可以拍出數千萬美金。優秀的程序員做出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10 倍的績效,並不困難。註意這裡 10 倍的績效,並非說你寫 100 行代碼的時間裡,我能寫 1000 行,而是說在相同工作時間裡帶給公司的額外價值。
怎麼帶來額外的價值?最基本的要求是 要帶著腦子工作,多琢磨事情怎麼能做得更好。不少程序員活得像被動接受指令的機器人 —— 老板指哪打哪,其他不關我事。這樣的人,無法指望其可以做出額外的貢獻。反之,平日裡多想現存的問題,可以優化的地方,多找市場上優秀的實現方案,多方求證 ROI,在內部向利益相關人兜售自己的主意來獲取認可,並調動自己和周邊的資源將其落地。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能脫穎而出。
成為復合型人才就不多解釋瞭。
有瞭 unfair advantage,你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如果還想最大化自己的價值,那麼需要瞅準時機,變換賽道。程序員最忌諱的是把自己囿於一方小小的格子間,兩耳不聞天下事。七十年的光景,軟件行業迎來(同時送走)一個又一個潮頭。一次浪潮,從啟動,到崛起,到爆發,再到消亡,前後也就是二十年光景。對此,我們要有清新的認知。與其等待賽道到達其盡頭,不變道就萬劫不復,而不得不變道,不若先人一步,在合適的時間主動變道。這樣,在新的賽道,你就是領跑者,就是需求爆炸期那個人人得而寵之的弄潮兒。
註意這裡變換賽道並不意味著切換大的技能方向。頻繁切換技能方向,會讓你無法沉淀下來,打造自己的護城河。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安全領域的專傢,那麼,在個人電腦時代,你的關註點可能在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層面,在互聯網時代,是網絡層面。你的技能從 memory management,interrupt/exception handling,scheduling,Sandboxing 一路演進到 Anti spoofing,Anti injection,Anomaly Detection 等技術,但這並沒有背離你的定位,已有的累積和新的知識互為印證,你的能力層層疊進,螺旋上升。
不可忽視的風險
程序員第一大職業風險就是被科技浪潮無情淘汰。
很多行業,從業者的職業生涯從入場到退場,像是在乘機場的自動傳送帶。人少的時候,你可以往前挪挪,或者伺機走一下快速道,越過那些擋在你前面的渾渾噩噩的傢夥,但你能做的也就這些,快不瞭太多;人多的時候,你隻能耐心排著,什麼歲數到什麼位置,前面的人不離場,你不能搶下他的位置。這一路你走的慢慢悠悠,四平八穩,但好歹,不那麼辛苦,除非遇著劇變,你被踢出傳送帶的幾率不大。
程序員不一樣。從入場到退場,活脫脫一出 tomb run 的遊戲:身後怪物窮追不舍,你隻能不停地往前跑。雖然沿途可以收獲很多金幣(package),但你一旦放慢腳步,或者沒能及時變道,就不得不主動出局或者被清場出局。主動出局一般是體面的 —— 當 manager,當法人,轉 VC,轉 sales,去教書,做莊德撲等等, 總之換個角色浪,從此和之前的角色相忘於江湖;被清場則是不體面的 —— 錢還沒賺夠,就被服務瞭多年的東傢無情拋棄。為瞭養傢糊口,隻得 restart,重歸賽道。可賽道哪是那麼好擠回來的 —— 略微謝頂,銀發中間或夾雜著些許黑發,肚腩厚實得,從上往下看,都看不見腳趾的奔四大叔,被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子面試:大叔,說說看,你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價值?
程序員的第二大職業風險是馬太效應過於明顯,有時候稍低的起點就意味著經年累月數倍於別人的奮鬥。
2017 年的計算機應屆生,我聽說到的白菜價是二十五萬。我信,但這可能是 top 10% 在北上廣深的水平。剩下的,平均收入至少要攔腰。五年後,這些 top 10% 平均水平能上五六十萬,加上股票就沒邊瞭;而剩下的,平均水平可能還達不到他們同齡人五年前所謂的「白菜價」。
這個遊戲是這麼玩的:
你學習好,卯足勁上瞭 985,然後大學的四到六年又認認真真地學習和開發,畢業後工作找你,拿瞭 BAT 等一線的 offer,兢兢業業工作,工資水漲船高,公司股票翻番,周圍還都是優秀的人,有閑得無聊讀個 MBA 的,有出國接受更大挑戰的,有跑去創業公司當 CTO 的,人比人氣死人,你也就被逼不斷學習維持優秀的狀態,好讓自己不至於墊底。市場上滿滿都是向你拋來的橄欖枝,挪個窩輕松二三成的漲幅,你卻不待見;
你學習不好,僅僅夠上瞭個一本,大學有點荒廢,代碼沒寫幾行,畢業後你找工作,鞋底磨穿,勉勉強強有個外包公司收留,沒日沒夜地工作,但公司就這麼個水平,薪水很難漲,周圍的同事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你稍微努力點,就顯得鶴立雞群。想跳吧,履歷不好,跳不出好結果 —— 給心儀的幾個大公司發瞭簡歷,卻好像荷葉上瀉過的水,連個痕跡都沒有。
這個行業就是這麼操蛋:起點低一些,人生的軌跡就差瞭很多。你要認清這一點,如果你不幸是那個起點低,現狀差的人,那就加倍努力,想辦法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和咨詢這種出生決定命運的行業,這一行還有很多證明你的水平的機會 —— 起碼,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 是行業的共識。
程序員的第三大職業風險是誘惑太多,容易毀瞭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裡的誘惑主要是市場機會的誘惑。前面說瞭,局部供需嚴重不平衡,因而不乏揮舞著巨額鈔票的工作機會。如果你沒有一個良好的職業規劃,也沒有清楚地計算機會成本,那麼就很容易被這樣那樣的高薪誘惑,從而在不合理的時間,不合適的機會上跳槽。當新的工作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或者新的公司遭遇崩盤,你不得不止損出局。這時候,找下一份工作就相當棘手。市場不認可你的價值,而你卻經歷瞭由儉入奢的過程,不願回頭,於是下一份工作依舊是一個不夠深思熟慮的選擇。當連續幾次錯誤選擇之後,你的職業生涯就岌岌可危瞭。
我見過五年換過八份工作的人,也見過對自己沒有穩定定位,在幾個方向上來回飄的人。我還見過履歷倒著來的人 —— 在矽谷,見得多的是 Google - FB - Airbnb 的職業切換,我卻見過 FB - Google - MS 的切換(沒有貶低 MS 的意思)。這種沒有想清楚,僅僅因為 package 一時之高低就隨意跳槽,是程序員們的《傷仲永》。
以上。希望能觸發你的思考。陷入深深的沉思前:請先不吝贊賞。
來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