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 10 月 23 日,日本知名機器人學教授石黑浩 ( Hiroshi Ishiguro ) 開發瞭許多仿真機器人,她們優美、逼真,簡直與人類無二。從學術上講,石黑浩正利用她們來瞭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機制,但他的真正目的還是要揭開溝通本身那些難以言喻的特性。
2002 年夏季的一個上午,在日本大阪大學的智能機器人研究所裡,兩個女孩相互對視著,她們的外貌和穿著打扮完全一致:淡黃色的衣服,胖嘟嘟的臉頰,齊肩的黑發,前面留著劉海兒。確切而言,其中一個是 5 歲的小女孩,而另一個則是小女孩的復制品,一個人形機器人。她們的體型完全一致,隻不過一個是人,一個是機器人,這是她們初次見面。
女孩瞪大著眼睛看著自己的復制品,她的表情嚴肅、僵硬。旁邊,一個男子正在錄像,這個男子是女孩的父親,也是機器人的創造者。他隔著攝像機問:" 你想說些什麼嗎?" 女孩轉過身對著他,眼神有些迷茫。他說:" 和她打個招呼吧,說‘你好!讓我們一起玩吧!’ " 女孩轉向機器人,重復著說:" 你好!讓我們一起玩吧!"
機器人晃動著腦袋,表示同意。但女孩並未走近它,隻是盯著它,表情有些疑惑和擔心。父親問小女孩:" 和它一起玩很難嗎?" 女孩看著父親,然後又對著機器人。機器人的嘴開始輕微張合,像一條剛剛離開水面的魚。
父親問女孩," 它是想吃東西嗎?" 女孩沒有回答,她雖然仍有耐心,但內心有一種莫名的抵觸情緒。父親又問:" 你感覺很奇怪嗎?" 女孩還是沒有回答。僵持瞭幾分鐘後,女孩的呼吸開始加重,她說:" 我太累瞭!" 接著就哭瞭起來。
當天晚上,在郊區的一所房子裡,女孩的父親把錄制的這段視頻拷貝到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裡。他的名字叫 " 石黑浩 " ( Hiroshi Ishiguro ) ,他認為,這就是關於現代機器人的首次記錄。
現代機器人之父
在隨後的 15 年時間裡,石黑浩開發瞭約 30 款機器人,大部分為女性,包括播音員、演員和模特的 " 復制品 "。它們經常在公共場合露面,其中大部分用於學術研究。
石黑浩今年 54 歲,是日本一位非常知名的機器人學教授,被譽為 " 現代機器人之父 ",近期還獲得瞭日本政府 1600 萬美元的資助。要開發一款外貌與人類一致、但又能像人類一樣運動和說話的機器人,已經超出瞭我們當前的能力范圍,更不用說把人性賦予機器人瞭。
但石黑浩認為,盡所能把機器人做得更像人類,人類就可能更願意將自己的生活傾訴給機器人。秉承著這樣的目的,石黑浩及其團隊開始涉足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人機交互。
人機交互是一項復雜的多學科技術,涵蓋工程學、人工智能 ( AI ) 、社會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其目的是分析和培養人類與機器人之間不斷發展的關系。人機交互試圖理解人類為什麼、以及何時與機器人互動,甚至包含情感感受。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被建造,石黑浩認為他正接近建立人與機器之間的信任。
兒時是個 " 壞孩子 "
石黑浩兒時住在日本琵琶湖 ( Lake Biwa ) 西岸的 Adogaw 鎮。上學期間,別的孩子都在認真聽講,而石黑浩總是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如畫畫。石黑浩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撫養長大,外祖父是一位農民,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教石黑浩如何使用筷子,如何祈禱,與在學校學習不同,石黑浩對這些反而挺有耐心。
石黑浩的身體較弱,出生時就患上瞭嚴重的皮膚過敏癥,他的背部、胸部和手臂上都長滿瞭令人發癢的皮疹。他唯一的安慰是外祖父和外祖母不斷的撫摸:每天晚上,外祖父和外祖母輪流坐在他身邊,搔著他的背,直至他打瞌睡。每周,醫生給他註射三次,試圖治愈這種疾病,但毫無效果。
到瞭該上大學的年齡,石黑浩為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制訂瞭三個標準:1 ) 能夠接受像他這樣古怪的學生;2 ) 允許他繼續追求畫畫這項愛好;3 ) 離傢不要太近。1981 年秋,石黑浩選擇瞭富士山附近的山梨大學 ( University of Yamanashi ) 。
到瞭大學後,石黑浩對學業仍保持著玩世不恭的態度。相反,他從各種兼職工作中找到瞭不少樂趣。例如,他當過廚師,做過傢教、教科書銷售員,甚至是專業的彈球盤 ( Pachinko ) 玩傢。
與此同時,他經常把自己裝扮成藝術傢的樣子:穿著黑色皮夾克,帶上背包和畫筆,騎著他的雅馬哈摩托車到附近的鄉村寫生。 但到瞭大學三年級,石黑浩突然放棄畫畫。他意識到,除非能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傢,並得到公眾的認可,否則他這樣做毫無意義。但同時,他也迷失瞭方向。在這段黑暗的日子裡,他經常在陡峭的山路上騎著摩托車飛奔。
改學計算機專業
不久後,出路主動送上門來,山梨大學推出瞭計算機科學這門新課程。石黑浩開始思考,計算機圖形和計算機視覺是否會影響視覺藝術呢?當時 PC 還處於早期階段,編程還是一項創新性工作。石黑浩覺得自己沒什麼後顧之憂,於是就改瞭專業。
很快,石黑浩意識到:在整個無拘無束的新領域,他仍可以像畫傢一樣思考問題,隻不過工具不同而已。他喜歡上瞭這門新學科,包括匯編語言和 Pascal 語言等。
石黑浩很快放棄瞭騎摩托車兜風,他對編程語言越來越熟練,並沉浸在與計算機的對話之中 ( 通過編程 ) 。於是,一種幻想出現在他腦中:是否有一種方式讓這種語言更像人類語言,以致於讓計算機在將來的某一天憑借自己的直覺來瞭解人類?這種人機對話能否發展成為人與機器之間的友好關系?
這成為瞭石黑浩的一個追求,一個夢想。2000 年,作為京都大學 ( Kyoto University ) 的副教授,石黑浩開發瞭出他的首個仿人機器人:這是一個機械裝置,揮舞著鋼臂,通過輪子移動。很快,石黑浩就意識到:要想真正吸引人類與之互動,機器人必須要與人類高度相似。
此時,石黑浩已結婚近十年。他問妻子,可否對她進行錄像,包括坐姿、呼吸,以及對隨機刺激的反應,以確定人類行為的細微差別。後來,在征得妻子同意的前提下,他又決定為自己的女兒 " 麗薩 " ( Risa ) 開發一個機器人副本。2002 年,石黑浩全傢,以及化妝師和特效藝術傢聚集在石黑浩的實驗室裡,開始為 " 麗薩 " 創建副本。
經過精心打扮,以及各種討好和哄騙,女兒 " 麗薩 " 終於配合工作人員,完成瞭兩天的工作,石黑浩把女兒的副本稱為 "Repliee R1"。這次實驗的結果喜憂參半。由於預算較少,Repliee R1 的動作數量有限,看起來比人類僵硬許多。但與此同時,這也賦予瞭石黑浩繼續前行的信心。
一發不可收拾
三年後的 2005 年,石黑浩發佈瞭新機器人 Repliee Q1 Expo,它的原型是東京一位知名女主播。由於獲得瞭資助,這次的 Repliee Q1 Expo 有瞭很大進步,上半身可以靈活運動。Repliee Q1 Expo 得到瞭業界認可,石黑浩的實驗室被拍成瞭電視,韓國還出現瞭 Repliee Q1 Expo 的仿制品。這些都驗證瞭石黑浩的直覺是正確的,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2006 年,石黑浩研制出瞭與自己模樣完全一致的機器人 "Geminoid HI-1" 。該機器人采用壓縮空氣和小型傳動器驅動,全身有 46 處地方可以自由活動。內部程序也是根據石黑浩的動作設計而成,無論眨眼或眼球轉動等習慣動作,都和他本人如出一轍。
2010 年,石黑浩制造瞭一款外形似 20 多歲的日俄混血女性的機器人 "Gemnoid F"。它采用一種動作捕捉系統,能夠做出眨眼、微笑、皺眉等 65 種不同面部表情,皮膚由柔軟的矽膠研制,膚色逼真度極高,更能像真人發聲、對話和唱歌等。
同一年,石黑浩還展示無腿便攜式通信機器人 "Telenoid R1"。這款機器人可以模仿我們在千裡之外的親朋好友的聲音和表情,可以讓人們遠距離 " 聊天 "。
2011 年,石黑浩團隊對 Telenoid R1 進行瞭 " 壓縮 ",將其變成一部隻有 8 英寸長的微縮版人體觸感手機 "Elfoid P1"。它能與用戶交互,通過內置在眼睛中的攝像頭和一整套動作感應系統,Elfoid P1 可以捕捉並判斷用戶的動作、表情,進而分析用戶的情緒並做出自己的反應。
2015 年,石黑浩團隊開發瞭第一個完全自主的機器人 "ERICA"。憑借語音識別、紅外人體追蹤、語音合成和自然運動生成等技術讓 " 她 " 可以保持 10 分鐘的談話,聲音和表情都非常接近人類。
曾兩次想自殺
石黑浩很少提及他的個人生活,但是,由於經常出差,再加上自己制定的每個工作日工作 16 小時,可以想象得出:他和妻子的生活相當獨立。石黑浩本人也承認:" 我們的原則很簡單,她從不過問我的工作,我也從不關註她的業務愛好。"
石黑浩還稱,他曾兩次認真地考慮過自殺。一次是他 36 歲時,當時他的一位得意門生在一次計算機編程競賽中戰勝瞭他。另一次是十年後,當時他的另一位學生在撰寫技術論文方面比他更出色。
這兩次,他都通過換個新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以此來排解鬱悶。但與此同時,這兩次事件也凸顯瞭他的恐懼,他擔心自己無法阻止思想的慢慢變老。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註意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專註瞭。老年癡呆是他最擔心的問題。他說:" 也許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我不喜歡這樣想象。 "
片刻安靜之後,他又接著說:" 你知道什麼是靈魂嗎?靈魂並不是那麼個人化,在日本,但我們去世後靈魂會回到同一個地方,回到大山。我們現在活得比較個人化,都擁有自己的靈魂。但去世後,我們就會共享一些事情。靈魂將回到一個地方,聚集在一起。因此,靈魂並不孤獨。"
一個周六的晚上,記者在美並 ( Minami ) 商業區見到瞭石黑浩和巴勒莫大學 ( University of Palermo ) 機器人學教授羅薩裡奧 · 索爾貝洛 ( Rosario Sorbello ) ,並一同享受街頭小吃。
與機器人性愛
在石黑浩滾動手機屏幕時,索爾貝洛談起瞭與機器人性愛的話題,這也是他思考已久的問題。他說:" 你想過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嗎?你願意去親吻一個機器人嗎?親吻它的橡膠皮膚?相信有人會有這樣願望。再想象一下;你是否可以把熱量傳給它的皮膚,以至於觸摸起來不會有冰涼感?相信有人願意去嘗試。"
" 人類的性和浪漫關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混亂,因此許多人希望讓生活變得簡單。在這種情況下,與機器人保持關系可能就是一個解決方案。 我認為,這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性可以說是人類聯系的最終物理行為,但也可能僅僅是:一種行為,一種親密的模擬。性可以被認為是超越純粹物質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它主要是一種身體體驗,而不是我們裝出來的一種親密體驗。從這個角度講,至少在理論上,可以用機器人來復制一系列性體驗。
在索爾貝洛的推薦下,記者後來閱讀瞭人工智能專傢大衛 · 利維 ( David Levy ) 2007 年一本著作《與機器人的愛與性》 (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 。這本書認為,人類與機器人交友、性愛,甚至是結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相信機器人的情感生活和願望。機器人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瞭人類喜歡的身體比例、聲音、眼睛顏色和性格類型,並且能回憶起主人的生活片段和小笑話段子,機器人勢必將吸引人類的關註,並捕獲人心。
利維在書中稱:" 如果一個機器人的行為好像有感覺,我們能合理地爭辯說它沒有嗎?如果一個機器人的智能情感促使它說‘我愛你’,人類也應該願意接受。其實,與智能機器一樣,人類也是一種‘程式化’動物。"
換言之,利維認為,我們的內在生命從本質上將也是基於算法的,這與人工智能沒太大區別。他說,數十年之後,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區別,可能也就相當於來自不同國傢,或同一個國傢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罷瞭。 至於與機器人性愛,利維認為,它將成為那些與社會孤立人群的一種慰藉,也是那些配偶生病或外出旅遊人群的一種可接受的性行為。
當然,這些是關於人性和性愛的一些激進想法。但是,對於那些有需要的人群,如天各一方,有人能夠提供合法寬慰,有什麼理由不接受呢?其實,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接受通過技術來解決之前相對簡單且直接的人類交互,那麼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真正的不同嗎?
石黑浩認為,人類與機器人性愛,肯定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一部分,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他也知道,自己的研究對人機性愛具有推動作用。但是,他的研究主要以學術為主,他需要一個非商業化、旨在改善社會的理由來追求這一目標。石黑浩說,例如為瞭部分殘障人士。
石黑浩開發的機器人大部分為漂亮的女性機器人,當被問及原因時,他說,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們接受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中。" 那麼哪一種機器人最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呢,美麗的女人還是醜陋的呢?" ( 編譯 / 譚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