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達摩院:會技術和懂技術是兩回事

10-19

文 | 闌夕

談到 BAT 各自的創始人時,話題很容易就會談到馬雲不懂技術這件事情上。

馬化騰 1993 年從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而早在大學時期,馬化騰就已經開始折騰編程開發,算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程序員。

李彥宏則是最初就讀於北大信息管理專業,後來在美國獲得瞭佈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計算機碩士,並加入瞭當時著名的 Infoseek 公司,他的「超鏈分析」技術專利在整個搜索技術發展史上都是重要的裡程碑之一。

三個人中似乎隻有馬雲沒有做過程序員。

但會技術和懂技術其實是兩件事情。

看上去不會技術的馬雲,其實在此前的每一次技術變革的抉擇中似乎都找對瞭方向。正如他所帶領的阿裡巴巴,在大多數人眼中,淘寶天貓和支付寶背後的買買買是它的關鍵詞,卻不知道阿裡雲已然是全國最大的雲計算公司,連續 8 個季度營收增幅超過 100%,市場份額超過 Google。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或許最樸素的荀子所講的這個樸素的道理,也恰恰是馬雲真實的寫照。

在 1995 年馬雲創辦中國黃頁之初,文科生出身的馬雲甚至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麼,他對互聯網的很多理解來自於他上一個項目海博翻譯社的美國外教比爾。

1995 年年初,海博翻譯社剛剛開始盈利,馬雲作為翻譯到洛杉磯出差,結束工作後飛到西雅圖,比爾帶他見瞭當時西雅圖第一傢 ISP 公司 VBN,這讓馬雲被觸動。

這個不會技術的年輕人回國後第一件事便是關掉瞭自己的翻譯社,創辦瞭中國黃頁,這一年中國郵電部剛剛宣佈向社會正式開放互聯網接入服務,全球網民總數不過 4000 萬。這樣的大背景下,當時的馬雲也是屢屢碰壁,在其遊說望湖賓館開網站的時候,杭州還沒連上互聯網,馬雲甚至被懷疑是騙子。

「失敗瞭也無所謂,我至少把一個概念告訴瞭別人,我不成功,會有人成功的 ……」當時的馬雲留下瞭這樣一段話。

正如華爾街投資人吉姆 · 羅傑斯所言,「與眾人反向而行需要勇氣,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隻靠從眾而成功的」。

盡管不會技術,但馬雲比當時的很多人更相信技術的力量。在此之後,他幾經浮沉,從杭州到北京,再從北京回到杭州,雖然一度落魄,但始終相信互聯網技術的顛覆力。

「所有評論網絡的人,分析師,投資者,包括媒體都在網外,他們認為網絡最好的時候,我不以為然,現在他們都不看好,我卻覺得正是發展的好時候」。馬雲曾面對媒體這樣回憶道當時的情形。

後來的事情,大傢或許也就都熟悉瞭。

當然除瞭大多數人熟悉的阿裡巴巴 B2B、淘寶天貓、支付寶之外,阿裡在雲計算等技術方面的投入一直沒有太多出現在聚光燈之下,以至於馬雲都在阿裡雲棲大會上戲稱阿裡是「別人眼中 BAT 裡技術最弱的一傢公司」。

其實在 2009 年阿裡雲成立之初,當時外界對阿裡雲看衰的偏多,甚至很多人認為雲計算都是需要 100 年後才會實現的事情,馬雲確認為雲計算不做就會死。

時間或許是爭論最好的解決辦法,時至今日,2016 年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 150 億人民幣,阿裡雲獨占瞭近 40% 的市場份額。而在全球范圍內,Google、亞馬遜、微軟都紛紛入場搏殺,雲計算成為瞭巨頭的標配。

在人工智能浪潮來臨之後,馬雲提出瞭阿裡的「NASA」技術,點名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和生物識別等五大技術,志在 2B 領域實現技術輸出,而阿裡雲則成為這些技術輸出的重要載體。

德魯克說,「企業需要的管理原則是:能讓個人充分發揮特長,凝聚共同的願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團隊合作,調和個人目標和共同福祉的原則。」馬雲雖然不會技術,但卻知人善任,能夠指對方向,足矣。

雲計算之後,無論是在 2015 年提出的 DT,還是 2016 年舉起的新零售大旗,馬雲對技術趨勢的看法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以至於馬雲將眾多技術大牛聚集在一起,準備做「高冷」的基礎科研時,外界已不太會感到意外,質疑聲也少瞭許多。

「我們要做很多東西,做新零售,做智聯網,也要做計算平臺,算法,自然語言學習等等,但是我們也一定要做底層,芯片、操作系統都要做。」阿裡成立 「達摩院」,拿出 1000 億人民幣搞基礎研發,希望做的則是更底層的事情,想基礎性和顛覆性技術突破。

談到顛覆,馬雲或許從來都不缺少顛覆世界的決心,就如同當初馬雲將阿裡巴巴的事業稱作「把一艘萬噸巨輪從喜馬拉雅山腳下抬到珠穆朗瑪峰頂」。

大公司成立研究院坦白講並不是阿裡獨創,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在歷史上幾經輾轉,但卻大事輩出;而如今 IBM 有大名鼎鼎的 Watson 實驗室,微軟和 Google 旗下的幾大實驗室更是各大人工智能排行榜上的常客。

當然,關於實驗室最著名的故事或許屬於施樂的 PARC 實驗室,關於 1979 年的那個冬天,喬佈斯在施樂的 PARC 實驗室中究竟看到瞭什麼,我們已無從而知,但施樂關於圖形交互界面的創意確實是奠定瞭如今主流的人機交互方式。

實驗室研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需要一個優秀的商人將這些「黑科技」實現商業化,否則前者不過是一堆 paper,這或許也是馬雲為什麼說 「達摩院」未來要「自給自足」。

技術的發展從來離不開商業的推動,同樣也會在適當的場景下帶動商業的前進,甚至帶來一個新的商業時代。

當人們越來越擔憂移動互聯網後下一個科技浪潮在哪裡,擔憂人類自上一次技術革命之後已不再有顛覆性的技術時,馬雲這一次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從基礎科研開始。

或許,我們此時正站在一個新技術時代的門前,而門是虛掩著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