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把 Siri 加入二代 AirPods

02-26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蘋果要發佈第二代 AirPods 瞭,或許我們身邊沒見到太多 AirPods 用戶,但這款和 iPhone7 同時發佈的無線耳機上市一個月就拿下瞭美國無線耳機網銷市場 26% 的市場份額,有望成為蘋果史上最暢銷的配件。

去年谷歌推出的實時翻譯無線耳機 PixelBuds 也經常被拿來和 AirPods 做對比,雖然兩款產品一個主打實時翻譯、智能助理調用,另一個主打音樂娛樂功能,但 PixelBuds 由於必須配適 Pixel 手機、觸控板靈敏度過高等等問題,常常在外媒的橫評中被黑的體無完膚。而這一次蘋果提出要在新一代 AirPods 中加入 Siri 喚起、內置芯片等等,幾乎已經確定,要將無線耳機之間的競爭上升到耳內 AI 的競爭。

無線是關鍵,智能耳機究竟比智能音箱強在哪?

在弄明白耳內 AI 的概念之前,我們又要回到同樣的老問題上:利用藍牙 /WiFi 等手段讓設備從有線變為無線,就能稱之為智能產品瞭嗎?

把這個問題放到智能音箱上,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通過藍牙和 WiFi 把音箱變成手機延伸,承擔麥克風和揚聲器的作用,利用語音交互調用手機內的程序,整個過程毫無任何 " 智能 " 成分。目前大部分 " 智能音箱 " 啟用率低的原因也是如此,單純作為手機的延伸,卻沒有能夠替代手機功能,哪怕是某一項功能的優勢。

但把這個問題放到智能耳機上,答案就很不一樣瞭。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去掉線控,連接上藍牙和 WiFi,耳機就邁向的耳中 AI 的第一步。

這其中最顯著的原因,是取消線控可以讓耳機從外設變為智能穿戴設備,而且是一種體積非常小的智能穿戴設備。足夠小、足夠便攜,就可以無限延續使用的時間和場景。

以一款名為 Dash 的智能耳機為例,這款耳機看起來就像是兩個小小的耳塞,不光可以連接手機,自身還擁有 4G 內存,耳機中內置瞭麥克風收集環境音。在這樣的設定之下,跑步、遊泳甚至洗澡時都可以拋開手機,隻使用耳機。甚至可以有一直不摘下耳機這種極限操作——由於耳機可以收集環境音,不摘下耳機也不會影響用戶和外界的交流。

這樣一來,智能耳機就占據瞭人體上幾乎是唯一一個既能隨時采集數據、接受信息,又能隨時傳達信息的位置。

從目前 Dash 和 AirPods 的已有功能來看,智能耳機可以收集行走步數、心率數據和體溫等等,還可以通過內置陀螺儀捕捉用戶頭部移動狀況甚至定位位置,當然也可以通過麥克風接受命令,再通過揚聲器進行反饋。相比手腕上的智能手表,耳機顯然可以更方便的進行語音交互,在接收信息時更無需占用寶貴的視覺空間。在科幻小說裡的 AR 隱形眼鏡被發明出來之前,恐怕很難有產品可以超越智能耳機當前的優勢。

隨身隨行,住在耳朵裡的 AI 究竟有什麼用?

說瞭這麼多智能耳機存在的意義,可智能耳機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通過耳機進入耳朵的 AI,如果真會比手機裡的 AI、電腦裡的 AI 有更多差異化差異化價值,才有可能讓智能耳機有存在的價值,不然即使谷歌和蘋果這些巨頭紛紛入局,也隻不過又是一波泡沫而已。

從今天的 PixelBuds 和 AirPods 看來,耳中 AI 的最好體現還是連接 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將智能音箱式的遠場交互變成更自然也更快捷的近場交互。

從測評中可以看到,PixelBuds 對 Google Assistant 的喚起十分迅速,隻要把手指放在耳機的觸控板上,幾乎同一時刻就可以和 Google Assistant 進行對話。從技術上來講,這樣直接觸控的方式也必然會比語音喚醒詞效率更高。加上耳機體積小、隨身攜帶的特性,用戶的聲音更容易被分辨和捕捉,使用起來也更加簡便:無需做出掏出手機、說出喚醒詞這一系列具有儀式感的動作,讓智能助理更接近隨身隨行、無處不在的概念。

這其中實時翻譯算是一個典型應用,麥克風捕捉聲音,利用機器翻譯和語音合成技術在耳機中播放翻譯後的內容。除瞭翻譯,其他不適於使用手機的場景都可以利用上智能耳機。比如在健身時通過對體溫、心率數據進行分析,智能耳機可以通過聲音給出指導意見。

但智能產品的價值永遠在於一整個產品群的相互連接和作用,就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需要一大串雷達傳感器、攝像頭和芯片一樣,或許想實現耳內 AI,依靠的不僅僅是智能耳機一款硬件,而是通過不同硬件組成 " 人體物聯網 "。

把智能耳機獨立的看做一款捕捉數據、傳達聲音的產品,很可能限制住它的用途。換個角度想想,把智能耳機捕捉到的種種數據,如心率、體溫、語音信號、尤其是頭部動作為其他硬件所用,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舉個例子,一些高端款無人機會有人臉識別功能,用來實現對某個人的跟蹤拍攝。可實際應用中常常會出現目標丟失、識別錯誤,或者過於耗費電量等等情況。但如果講無人機與智能耳機連接,變成根據耳機定位進行跟蹤拍攝,並且通過麥克風與無人機進行遠程交互,就會比人臉識別跟拍有效的多。

除此之外,也可以將其他智能硬件捕捉的數據為智能耳機所用,例如在播放音樂時,智能耳機發現用戶的體征數據顯示情緒緊張,綜合終端瀏覽數據,發現用戶是因為看瞭恐怖片而導致心情緊張。智能耳機就可以對播放的音樂進行智能調節,使音樂節奏更加歡快,幫助用戶調節心情。

今天看來,這些設想或許還有些遙遠。畢竟耳機和音箱、手機等等設備不同,既然把它放在最切近人類聽覺器官的地方,我們期待的自然是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精準的識別表達。這一點給智能耳機的軟件和算法方面提瞭更高的要求。以目前 Siri 的表現來看,恐怕還達不到人們的心理預期。

但毫無疑問,我們生活中、傢庭中甚至身體上正在慢慢被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占據,耳內 AI 隻是一個小小的前奏。或許在未來,人類會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內置芯片的存在,和無數智能產品相伴而生。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