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英特爾低調公佈將與 AMD 合作,將高性能英特爾酷睿 H 系列處理器、第二代高帶寬內存(HBM2)以及第三方定制的獨立顯卡芯片(出自 AMD Radeon 技術事業部),都整合封裝在單個處理器內。一對世紀 " 冤傢 ",終於在傳言過後," 真正的 " 走到瞭一起。
其實這原本應該是 PC 行業一則相當爆炸的新聞,但英特爾其實對於本次合作保持瞭相當低調的態度,再加上大眾用戶關註的焦點都在雙十一,使得這樣一則原本應該引起軒然大波的新聞,最終也沒有登上各大熱搜榜單。
關於英特爾與 AMD 的合作,不少人認為是英特爾聯合 AMD 來對抗在 GPU 領域如日中天的 NVIDIA,然而筆者認為這可能隻是眾多原因中相對而言最無足輕重的一個。看待英特爾與 AMD 的合作,至少應該從產業的層面、從英特爾近些年來轉型的層面去進行剖析,這樣就很好理解英特爾為何會 " 拋開成見 ",與 " 死對頭 "AMD 走到一起瞭。
英特爾酷睿融合 AMD GPU 芯片
因此本文將從英特爾這些年的轉型之路談起,聊聊英特爾為何會將 AMD GPU 融入到移動級酷睿處理器之中。
轉型中的英特爾需要有的放矢
時間回溯到 2014 年四月份,深圳,IDF。英特爾首次在整個技術峰會期間弱化瞭有關於 PC 的事情,而是將在當時看來還很不成熟的實感技術、物聯網等話題放在瞭重頭位置。也就是從那時起,英特爾這傢以存儲起傢、以半導體芯片聞名的 PC 業大佬,正式走向瞭轉型之路。
2016 年底,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曾明確表示:" 英特爾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芯片公司瞭,雖然芯片是很重要的一塊,但不是唯一。"
如今的英特爾已經並非一傢單純的半導體芯片公司
同年,英特爾在幾經摸索之後,也確定瞭其轉型過程中發力的八大方向,即人工智能、無人駕駛、5G、虛擬現實、體育、機器人、精準醫療以及中國制造 2025。從中可以看到,英特爾未來將會把原本的資源,挪出相當一部分放到這些新興領域中來。而 PC 業務,亦或是說半導體芯片業務,正如楊旭所言,重要但非唯一。
瞭解瞭這樣的背景之後,我們不妨來思考一個問題,"轉型中的英特爾如何合理去調配各種資源,從而在新興領域中發力呢?"
其實如今英特爾所經歷的事情,很像是當年索尼所經歷過的。
我們都知道,索尼在 2014 年春節期間放棄瞭外人看來相當肥碩的一塊業務,那就是筆記本電腦業務。同時連帶 VAIO 品牌也轉讓出售給瞭日本產業合作夥伴(JIP)為此設立的一傢新公司,為的是什麼?來看下面這張表格:
索尼第二財季利潤暴漲
瘦身之後、扔掉累贅的索尼將更多精力放在影音、遊戲娛樂產業之後,近幾年我們很少再聽到、看到索尼破產的新聞瞭,而財季業績表現也很能說明問題。
同理,轉型過程中的英特爾,在不盲目擴大規模的情況下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在某些方面進行舍棄。而針對核芯顯卡的研發,或許就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其實英特爾這些年已經悄然弱化瞭不少業務模塊。比如無線充電、智能手機芯片等等。而針對核芯顯卡層面,第八代酷睿的更新並未連帶核顯一同提升,這是英特爾工程師懶惰倦怠瞭嗎?必然不是,那麼這或許就是英特爾在核顯發展上另尋出路的一種先兆瞭。
融合顯卡的恩怨情仇
將集成顯卡與處理器融合在一起、取消北橋這一理念,最早其實是 AMD 提出的。但真正率先完成融合的卻是英特爾。AMD 與英特爾也曾經一度以誰是 " 真 · 融合 " 來推廣自傢的 APU 與酷睿。
從 2010 年首次在 32nm 制程工藝處理器中實現融合顯卡解決方案之後,英特爾近些年來在核芯顯卡層面的投入不可說不大。
融合顯卡對於英特爾而言,最初被寄予瞭很大的期望。英特爾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創新性、高度整合性的技術,一方面使得輕薄型筆記本電腦具備更高性能的 GPU 圖形處理能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夠完全取代入門級獨顯、甚至中高端獨顯在筆記本電腦中的應用。
後續的事實證明,核芯顯卡某種程度上確實做到瞭這兩點,純低端獨顯幾乎已經在筆記本電腦中絕跡,而輕薄型筆記本電腦憑借核芯顯卡也確實有瞭更強的 GPU 性能。然而這對於英特爾來說就足夠瞭嗎?
為瞭讓核顯性能變得更強,英特爾在加大核顯研發力度之後,做出瞭名為 "Iris" 的銳炬核顯,後續又推出瞭 Iris Pro 核顯。銳炬的推出一度對 NVIDIA 中端級別獨立顯卡造成瞭極大沖擊。但現實是殘酷的,除瞭蘋果等少數產品青睞銳炬之外,主流產品中很難尋覓到銳炬的身影。
隨英特爾第四代酷睿處理器推出的 Iris 銳炬核顯被英特爾寄予厚望
因此,英特爾如果想要讓核芯顯卡完成最初 " 取代獨顯 " 這樣一個夙願,那麼就必然需要投入更大的資源去做研發,將其性能提升到真正能夠取代獨立顯卡的等級。而這,對於轉型中的英特爾來說顯然得不償失。
嘗試選擇以 " 外包 " 的形式,把它交給更擅長這件事的人來做,對於核顯未來的發展以及對於英特爾本身而言,顯然更有益處。那麼 " 外包給誰呢?"
NVIDIA?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AMD Radeon?或許是最好且唯一的選擇瞭。
AI 大潮或是促成合作的警醒
既然提到瞭 GPU,那麼就不能避開人工智能與無人駕駛。
在英特爾轉型發力方向上,人工智能與無人駕駛是排在前兩位的重點方向。然而近些年來 PC 相關領域裡誰在這兩個新領域獲利最大呢?沒錯,就是 NVIDIA 英偉達。
英特爾發力八大未來領域
憑借強大的並行運算能力,GPU 能夠緩解深度學習算法的訓練瓶頸,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非常重要的圖形應用中,可以高速完成復雜的圖形學計算。另外在數據處理、算法優化方面,GPU 也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而 NVIDIA 近年來在 AI、無人駕駛領域為眾多公司提供基於 GPU 的解決方案,可謂紅透半邊天。
因此,雖然 CPU 是人工智能開發、研發平臺不可或缺的重要硬件,然而相對於光芒更勝的 GPU 而言,二者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成績就不可同日而語瞭。不信?來看看同樣把發力重點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英特爾與英偉達兩傢公司的股價,基本就能說明一些問題瞭。
英特爾股價
在 AI 與無人駕駛領域的突破,使得英偉達股價一路飆升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這裡會說這不是在探討英特爾與 AMD 合作嗎?扯什麼人工智能?扯什麼股票價格?
論點總要論據支撐。
英特爾既然看重人工智能領域,同時又難以在 GPU 上獲得更大突破,那麼繼續在核芯顯卡上 " 較真兒 ",投入更多資源,這對於英特爾來說是否劃算呢?
此外,英特爾在近些年來始終強調 VR、3D、4K、遊戲等內容的體驗。但稍微對電腦有所瞭解的朋友就知道,除瞭在 4K 方面能夠帶來流暢體驗之外,VR、3D、遊戲以及英特爾與奧運合作推動的全景賽事直播這些層面,如果單憑原有的核芯顯卡性能的話,很難為用戶帶來真正的流暢體驗。
與 AMD 合作開發基於 HBM 2 顯存,並采用嵌入式多裸片互連橋接(EMIB)設計方案(小型智能橋接方案,允許異構芯片在極其接近時快速傳遞信息。嵌入式多裸片互連橋接(EMIB)消除瞭高度、制造和設計復雜性的影響,有助於設計更小、效率更高、功能更強大、運行更高效的產品。),除瞭在性能層面上更有保障之外,也能夠使得基於其打造的 PC 產品在低功耗、輕薄化、高性能方面更具突破性,這對於轉型中的英特爾來說,無疑是相當有利的。
原 AMD 首席圖形架構師 Raja Koduri 加盟英特爾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消息是,原 AMD 首席圖形架構師 Raja Koduri" 伴隨著 " 英特爾與 AMD 合作的新聞,也正式入職英特爾,擔任核心 / 視覺計算組經理,而其首要工作就是開發高端獨立顯卡!
可見,英特爾未來很可能會將此前研發核顯的資源集中到研發高端獨立顯卡的部門裡,一方面在自身擅長的 PC 產業重塑 GPU 產業格局;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無疑是開拓人工智能領域最重要硬件組成部分,這或許才是英特爾佈下的真正棋局。
結語
如果在以 PC 業務為主的時間節點裡說 " 英特爾處理器會融合 AMD Radeon GPU",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不會嗤之以鼻。
然而轉型中的英特爾與 AMD 達成這樣的合作,至少筆者從最初的傳言到最後的現實都並未感到太多意外。
核顯發展這麼多年,最初的夢想其實僅僅隻是實現瞭很小的一部分,繼續投入太多資源、太多人力去研發,並非明智之舉。尤其是英特爾近些年將核心業務拓展至瞭更多新興領域之後,哪些該抓?哪些該舍?我想英特爾自然有數。
從收購 Nervana,到如今吸納原 AMD 首席圖形架構師 Raja Koduri 執掌圖形門戶,英特爾在 GPU 上的戰略其實早已發生變化,無限潛力的人工智能領域,或許才是英特爾未來的星辰大海。而與 NVIDIA 的 " 對抗 ",未來或許也將轉移到全新的人工智能領域當中。
不過話說回來,英特爾處理器與 AMD 顯卡芯片的結合,對於普通用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無論上面這張圖片的測試結果是否真實,融合瞭 AMD 顯卡芯片的移動級酷睿處理器,都將為筆記本電腦的發展掀開新的篇章,也將在英特爾轉型道路上釋放出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