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我是一名在讀大學生,坐標廣東某村。出於不想花傢裡錢的想法,一直過得很節制,勤勤懇懇念書,平常隻在食堂刷刷卡,也不怎麼出學校浪(其實是因為懶)。今年初花光所有積蓄買下瞭一臺 Surface Pro 4 (下文簡稱 Surface),一舉顛覆同學們心中的勤儉節約好少年形象。
其實我在第一次見到 Surface 時就種下瞭這棵草。彼時還在大一,剛剛擁有人生中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本想著讓它陪自己度過四年大學時光,但是隨著時間漸漸發現其並沒有很好地覆蓋自己的使用需求(看書、筆記、文檔),加上響應漸慢,很快就成瞭書包裡一個沉重的雞肋。
而在今年初,偶然發現京東上 Surface 價格降到 ¥4000 出頭,腦子一熱便盡數拿出自己還沒花完的獎學金買瞭下來,並開始瞭漫長的吃土時光。所幸這臺 Surface 表現驚艷,甚至促使我形成瞭新的生活習慣,成為瞭我的 2017,可能也是以後的數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筆。
Surface Pro 4(來自微軟官方商城)
令人滿意的 Surface 筆記
Surface 的一大吸引人之處就是因其與 OneNote1 組合所帶來的強大筆記能力。個人對記筆記的公式輸入以及靈活批註的需求註定瞭我隻能用手寫筆記。而 Surface + OneNote 的組合不僅很好的滿足瞭我的這些需求,更在許多方面超越瞭紙筆,為我提供瞭絕佳的書寫想法的環境:
一年下來,我的筆記
靈活調整,組織筆記
OneNote 靈活調整筆記的能力是其超越紙筆的一個地方。我學習中各個環節都會圍繞筆記展開,初記時會記下各要點,復習時則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增刪,調整要點。
以前用紙筆則需要把一份筆記寫好幾版,而 OneNote 提供的套索以及頁面的靈活調整讓我可以方便地組織筆記,為我節省瞭大量時間。而在一次次調整之後我組織出的筆記結構,甚至還促使我建立瞭自己的 GTD 方法,可謂幫助甚大。
更多來源,擴展筆記內容
上大學以後,作業、課件甚至課本都變成瞭電子版,這些往常「太長不抄」的資料很少會出現在紙質筆記裡面;而做電子筆記的話,直接截圖過來就能做筆記。
除此 OneNote 還有許多專用工具,幫助我收集散落在各處的信息:對於 PDF 文件,Microsoft 商店應用「send to OneNote」提供打印到 OneNote 的虛擬打印機;對於網頁,「Clip to OneNote」也能直接摘到 OneNote 裡批註;對於板書,Office Lens 拍攝後提供直接插入 OneNote 的選項。
我的筆記本裡面出現瞭更多以前不曾出現過的新內容,或者這麼說:更多地方變成瞭思考可以開展的桌面,進而收進瞭腦海裡。
分享,再生產
OneNote 導出分享也很方便, Surface 也可以充當紙板(paper pad)展示交流觀點,這樣我在可以很方便地和別人分享我的想法,進而完成更多創作。
一個例子是:在期中考試前,老師本來答應要給我們作業的答案,用作復習,卻臨時反悔。「你們一人寫一題,加起來不就有答案瞭」,他說。於是我把歷次作業摘到 OneNote 裡面,寫完後導出為 PDF 又傳到班群,就有瞭第一版的「答案」。
同學們看瞭又回到群裡反饋有問題的地方,我再改。於是作業答案有瞭第二版,第三版 …… 群策群力,我們甚至解決瞭許多一開始做不出來的題目。
又或者組會演示或者和導師討論時,我的 Surface 直接抱上去就是演講稿;或者插上投影做演示,再加上 Surface Pen,投影就變成瞭白板;討論時也可以把鍵盤一拔,Surface 和 Surface Pen 遞給別人,討論和保存就在屏幕上完成。
閱讀
我要看的書圖書館基本都有,下載一個 PDF,再轉到 Surface 上。大屏、系統自帶護眼模式(夜燈)…… 最重要的是可擦除的自由標註,本來我這個愛書成癖者忍不得書上有塗畫,而 Surface 上這些特性解放瞭我肆意做筆記的沖動,我甚至再沒有去打印過論文。
看過的一篇論文 糾結:要不要再換個手機
除瞭 Surface,我還有一臺 2+16GB 的紅米手機。其 16G 的空間總是捉襟見肘,加上用瞭兩年下來,似乎也有些卡頓。想過換手機,但無奈買 Surface 已經花光瞭所有的錢,隻能先將就用著。
我現在的手機主屏
原先手機裝瞭什麼我也不太記得瞭,QQ、微信、支付寶三大生活必需肯定有,大概有幾個資訊閱讀 app,一個音樂 app,幾個工具類 app。幾番刪增之後,儲存空間依然很緊張。後來幹脆全刪瞭,隻留下必需的幾個 app。反正 Surface 這麼好帶,到哪都能開始工作,資訊閱讀之類的消磨時間的需求就被很好地消滅掉瞭(微笑)。
於是一年下來,我的數字生活內容被大大地簡化:手機變成瞭聯絡工具 + 錢包; Surface 則扛下瞭所有工作內容;至於新聞,和同學閑聊就好瞭,一年下來也沒錯過什麼大事;聽歌娛樂什麼的,那是什麼,我愛學習(大霧)。
不過這麼做實際上大大地豐富瞭我的生活,Surface 可以隨時隨地展開成思考的桌面:讀書,學習,思考,這些為我提供瞭無比廣闊深遠的精神世界,這是任何信息流都無法提供的。
還有個小插曲:年中我把手機摔瞭,滿屏裂紋,但撿起來還能用。本來想去換屏的,但室友一句「能用有什麼好換的?」把我勸瞭回來。也是,能用就不修瞭。
我大概永遠也不會換手機瞭。
意外收獲——一套 GTD 方法
OneNote 記錄瞭我學業、生活中的所有見聞和思考,數量巨大,組織於是成瞭個大問題。而筆記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得我在組織筆記的過程中,也找到瞭組織自己生活的方法。
OneNote 筆記本分「筆記本 - 分區 - 頁面 - 子頁面」幾個層級。我的 OneNote 中有許多筆記分區,但並沒有用「筆記本」概念進行區分,而是一堆分區按時間順序壘在一起。每一個分區對應生活中的進行的一個「項目」:比如一門課的上課筆記,分多頁記入同一分區,讀這本書是為一個「項目」;或者一場活動的策劃,各種筆記和材料分多頁記入同一分區,這個活動是為一個「項目」。在若幹分區之間插入一個以「BOO2 + 時間」的格式命名的新分區,隔開各個時期創建的分區。而這樣的新分區下儲存的頁面則是日記,記下各個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日常見聞。
每個分區下都有若幹頁面,但都包含一個名字為「POO3 」的頁面,記錄這個項目的基本思路、甘特圖、一些零碎的筆記之類的東西。在「BOO」分區中,這個頁面則被用來記錄整個時期的階段目標。
我的 OneNote 一角,可見分區中時不時出現的「BOO」
而這套方法貫穿始終的骨架,是「想法」:「項目」下有執行思路;一個時期,則有「階段目標」總領,這些都是「想法」。各個時期的「想法」加起來,就是自己生活與思想的軌跡。「想法」被全部放置在「POO」中,再被逐步具體成一個一個「項目」,「事項」。待到執行時,把「事項」轉錄到待辦清單裡去,逐項完成,一點一點推進項目。
我用的「清單」:Microsoft To-Do(來自應用官網)
「事項」完成之後,又要回顧自己的曾經的「想法」,回到「POO」和「BOO」更新進度並作出下一步部署。
在以「想法」為中心的前提下,體系的結構可以不那麼嚴謹,比如項目下可以再容納子項目;還有,已經完成的項目,計劃中的項目各歸何處 …… 此類細節,囿於篇幅,有機會再與少數派的各位細說吧。
這套 GTD 方法,如你們所見,就是在我使用 OneNote 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整理習慣逐步摸索出來的。它很好的幫我理清瞭自己生活的條理所在,幫我擺脫瞭「我在哪」、「我該做什麼」的哲學追問。與此同時,我的筆記日漸豐碩,許多想法也得以付諸實踐,實是當初沒有想到的一大意外收獲。
寫在最後
2017 年,我沖動買下的 Surface,以及由此帶來的拮據與糾結都幫我完成不少事情。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有瞭更加清楚的認識。網絡與設備的發展,使得我們有機會接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信息和人。我們的數字生活,無論是來路(信息輸入)還是去路(信息輸出)都比以往更加廣泛,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保持自己的條理,不被信息淹沒。
Hope you all find your own question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