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Amazon Go 的驚艷亮相,使 " 無人便利店 " 概念頓時風靡全行業,隨著各式各樣的互聯網創業者都紛爭進入這個行業,無人便利店似乎成為下一個風口。
近日,阿裡巴巴無人超市 " 淘咖啡 " 亮相杭州,沒有收銀員,無需排長隊、東西買完就能走。第一次進店時,打開 " 手機淘寶 ",掃一掃店門口的二維碼,獲得一張電子入場券。通過閘機時掃這張電子入場券,進入店內之後就可以購物瞭,進到裡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機。不過這傢超市隻是試水,商用暫無時間表。
嫁接瞭人工智能技術之後,無人超市的高調在資本市場頻頻唱響,更有甚者認為無人超市將會革瞭傳統便利店的命,但回歸到線下的購物場景,無人超市真有那麼美?
技術加持難以驅除消費場景詬病
眾所周知,現階段的人工智能被業界炒的異常火爆,而無人超市的出現可以說讓人工智能高頻次落地化成為瞭現實。
就拿這幾天刷屏的杭州無人超市來看,采用的是視覺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以及物聯網支付等技術。其中,關鍵就在於為每件商品添加瞭 RFID(俗稱電子標簽)標簽,這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幹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目前在一些圖書館和線下商店的磁扣中,也會用到類似的技術。可以說,這是一種相對成熟且廉價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種 RFID 標簽本身也存在無法克服的問題。比如,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質的商品。如果標簽被緊緊捏住,則將不被識別到。因此,相對於亞馬遜所采用的計算機視覺,這種技術雖然成熟、廉價,但要滿足未來落地的無人超市,恐怕還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從技術上說,即使是計算機視覺,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在人流量密集時,也容易出現識別不到的問題。亞馬遜的 Amazon Go,目前僅能應付人數小於 20 人的情況。
不過,除瞭承載量有限、產品難以識別以外,消費者素質層次不齊也是無人超市的一大詬病,因為從現階段無人超市的購物體驗來看,單純的憑票出入,很難規避素質低劣人士利用時間差走出無人超市,就像地鐵口的動態智能識別閘機一樣,地鐵逃票還好,如果是無人超市遭人洗劫一空然後逃之夭夭,那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對於偷盜問題,無人超市至今沒有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這也是行業的一個通病。除瞭偷盜外,拿劣質商品換取無人商店的優質商品,或者是將包裝盒中的商品拿走,把盒子放在原位,超市運營中的問題都需要無人商店解決。
成本硬傷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佈的《2017 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 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 13%,市場規模超過瞭 1300 億元。貨圈全創始人張澤此前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內至少有 560 萬傢雜貨鋪,這 560 萬雜貨鋪一年的銷售額差不多 10 萬億," 無疑是個巨大而又雜亂的市場 "。
從商業角度上看,無人超市瞄準的應該是人力節省、提高購物體驗,以及可以大規模復制、規模化的目標。比如,日本的無人便利店計劃,就是因為日本的人力成本實在太高瞭。中國的零售行業,未來也勢必面臨同樣的問題。
但從服務的角度來看,零售店的營收,是否隻要考慮人力成本單一因素?恐怕不是。某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就以 7-11 為例,做瞭一個成本分析。眼下,7-11 是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但它的人工成本隻是占整個營收的 1.8%,即使加上租金,也不到 5%。如果把人力砍掉瞭,就會導致那些需要人做的項目、服務做不瞭。而恰恰,這些項目和服務又是其利潤構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較之下,這樣反而不劃算瞭。
同時,中百集團總經理萬明治也給無人超市算瞭這麼一筆賬:" 無人便利店節省瞭很大一部分人力成本,假如一傢夫妻老婆店需要雇用 2 人,無人便利店一個月省瞭 10000 元的人工;普通便利店需要 4 人,則省瞭 20000 元。"
然而,在計算前期投入方面,無人便利店對比普通現代便利店則高出瞭太多。" 夫妻店: 50000 元 /50 平方 =1000 元 / 平方;普通便利店:150000 元 /70 平方 =2143/ 平方;無人便利店:200000 元 /20 平方 =10000/ 平方。" 萬明治推算道。
所以,無論零售業態如何變化,提升運營效率是永恒的目標,無人便利店節省人力、租金成本,但管理成本是否真正降低還有待觀察,原因在於當前技術應用並不成熟,真正的無人化運作並不可行。
情懷缺失和產品單一難以滿足消費訴求
便利店之所以可以覆蓋全國各地的原因就是 " 便利 " 的特性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而當這種即時需求演化成習慣性消費的時候,就會與便利店老板產生購物、消遣情懷,而事實上很多便利店老板為瞭黏貼住消費者,也常常與用戶建立情感構架,在提高售後服務的同時也拉順瞭消費者的腳步,而這種基於購物場景激發的人文關懷顯然是無人超市無法實現的。
所以,相比無人超市,有些人們更喜歡的是真實的世界,無人便利店是很方便,但是少瞭些許溫柔。我們進店買商品隻能通過冰冷的機器,不會說話,不能提供消費參考,不能及時遏制不良的消費行為。人們對於無人消費的認可度並不高,目前僅有的隻是對於新鮮產品的好奇感。
當然,除瞭情感聚集以外,小區性質的便利店往往會敗給水果蔬菜店,因為這種毫無技術而言賺取差價的零售服務,在刨除瞭人文關懷和店面選址以外,剩下的就是貨物的多樣性瞭,
而小區性質的便利店往往會選擇小區人口出入頻次較高的聚集點,在滿足瞭人們日常對於水果蔬菜的需求以外,附帶的陳列一些超市的日常用品是完全可以的,隻不過就是店面的大小問題瞭,而且受制於大型超市的多樣性,小區超市畢竟范圍有限,即使再怎麼變也很難變成一個用戶理想的大超市,所以一些蔬菜水果店陳列的基本商品也基本上可以滿足小區人們的日常需求,而且日常商品又保質期較長。
但這些生鮮品對於現階段的無人超市來說,顯然還是有一定的難題,因為生鮮品不同標準化的商品一樣,受制於個人喜好、生鮮品的成長環境等因素,生鮮品對於消費者而言存在過度挑揀的弊端,而技術能力又達不到嚴格監管的力度,別說是無人超市,即使是現階段的小區便利店仍然免不瞭因為用戶的個人喜好對於產品的挑揀,而生鮮品不同於其他商品,也許在挑挑揀揀中原有的新鮮度也早已流失,這種先天性的生鮮弊端對於無人超市來說難度更大。
所以,從現階段無人便利店的技術、產品等方面來看,無人便利店並非完全實現無人操作,其更像一個大型的 " 自助販售機 ",它在品類上做瞭豐富、空間上做瞭擴容,在用戶體驗上可以直接觸摸商品,支付的手段其實並未做到傳感免支付,更多的是在掃描區域手持支付,現在的無人模式更像自助購物。
隨著技術的進步,新的商業模式和場景在不斷融合變革,無人超市可以說帶給我們一個顛覆傳統購物場景的購物體驗,但受制於多方因素的制約,這種先進的購物理念是否會成為新趨勢,是否會代替傳統的零售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
(微信公眾號:longg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