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內訌,一場賭上 600 億的狗血宮鬥劇

08-16

Uber 正在歷經著一場宮鬥的大戲。

大股東 Benchmark 和創始人 Kalanick 正在進行權力的較量。Kalanick 放言要效仿喬佈斯重登 CEO 之位,重返權力的正中心;Benchmark 卻誓要另起山頭、重選 CEO,並試圖將創始人 Kalanick 踢出董事局,不得幹預 Uber 的內政。

這場資本和創始人之間的鬥爭,硝煙不斷,烽火四起,可怕的是沒有人能夠占上風,而且隨時都要反轉的可能。

光環與緋聞

從 2009 年成立至今,Uber 估值六百多億美元,是全球最為矚目的明星創業公司。不僅如此,Uber 的意義還在於開創瞭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顛覆全球的交通運輸業。

與此同時,Uber 也是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公司,截至 5 月的數據,Uber 已經完成瞭每月 4 千萬的服務次數,並占領瞭美國 77% 的打車服務市場。Uber 有超過 150 萬的活躍司機,在全球多個國傢都有 Uber 司機的身影。

不過,進入 2017 的 Uber 簡直不能更水逆:

年初,女性前員工爆出公司內部性騷擾事件;

3 月,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 Waymo 控告其竊取自動駕駛技術;

同是 3 月,《紐約時報》爆出使用內部工具,讓日常業務逃避政府監管;

蘋果 CEO 庫克也對 Uber 違法蘋果規定的行為公開表示不滿;

Travis Kalanick 隨後還與 Uber 司機發生爭執,並且全程被錄像,甚至被爆出在公司內部同樣語言不當;

這期間,還穿插著多名高管離開 Uber 的新聞。

在四面楚歌之際,Uber 內部軍心渙散,於是有瞭本文開篇之際的宮鬥的情節。

謀劃的騙局?

今年 6 月,Uber 的最大的股東 Benchmark 公開挑起戰役。

當時,Uber 深受性騷擾和歧視的職場文化醜聞的糾纏,並在執法甚至合作方面都受到瞭打擊。大股東 Benchmark 聯合五個投資方以 40% 投票權的力量,逼迫 Kalanick 辭去 CEO 一職為此負責。

為平息各方不滿。剛剛歷經喪母之痛的 Kalanick 宣佈辭去 CEO 一職。

然而辭職並不代表出局,自稱 " 愛 Uber 勝過生命中的任何東西 " 的 Kalanick,並不會把自己一手一腳創立的公司拱手讓給別人。辭退的隻是職位,掌握的還是實權。Kalanick 仍然留在董事會中,Uber 的大事小事,他都要過問。

從理論上來說,失去 CEO 職位的 Kalanick 應該同時就失去董事會的席位,但 Kalanick 是如何做到繼續留在董事會的呢?

這得從 Benchmark 的又一擊說起。

8 月 10 日,Uber 大股東、風投公司 Benchmark 在美國特拉華州衡平法院起訴 Kalanick,指控其故意欺瞞自己的管理不當和違規行為,並提早在董事席位上做手腳,企圖謀劃被罷免後重獲 CEO 一職。

在指控中,Benchmark 亮出瞭證據並提出質疑。

在 Benchmark 的申訴中,提供瞭關於今年 Uber 的各起醜聞事件的細節,而 Benchmark 對這些事件本身和 Kalanick 在事件中采取的措施並不知情。並且 Benchmark 認為,Kalanick 之所以能留在董事會,是他早就預謀好的騙局。

2016 年 6 月,Kalanick 向董事會要求新增 3 名董事。Benchmark 基於對 Kalanick 的信任,同意其的要求,並更改一份 " 表決協議 "(正是這條規定,讓 Kalanick 即便丟掉 CEO 的烏紗帽也能繼續留在董事會,並且手中還有兩名董事名額可以支配,因為 Kalanick 擁有對 3 名董事的任命權)

為瞭徹底踢 Kalanick 出局,Benchmark 也修正瞭投票協議,要求 Kalanick 在選擇另外兩名董事時必須選擇 " 獨立董事 ",來幫助 Uber 尋找新一任 CEO。

但據 Benchmark 的申訴,Kalanick 並沒有簽署這份協議。因此 CEO 人選也一直懸而未決。

有意思的是,據媒體的報道,Kalanick 辭職後,Uber 逾千名員工(約 Uber10% 的員工)聯名申請讓他重新擔任 CEO。Kalanick 也透露,自己將會像喬佈斯一樣重返 Uber。

反擊開始

BenchMark 坐不住瞭,開始反擊。

首先擺明觀點:Uber 需要一名新的 CEO,但隻要 Kalanick 一天還留在董事會,Uber 便一天找不到新的 CEO,因此 Kalanick 必須離開董事會。

繼而行動開始,Benchmark 狀告 Kalanick 的 " 欺騙 " 違法,試圖將 Kalanick 徹底逐出董事會。如果 Benchmark 能夠贏得此次訴訟,Kalanick 將無法回到自己創立的 Uber。

問題來瞭,為何早期投資 Uber 的 Benchmark,一直咬著 Kalanick 不放

即使在公司的經營方式,雙方存在分歧。但作為一傢投資公司,當然希望自己投資的公司能夠有一個好形象,而 Kalanick 不僅讓 Uber 陷入許多負面的旋渦,更重要的在董事會的勢力中,Kalanick 要大於 Benchmark 很多。

雷鋒網瀏覽 Benchmark 的申訴發現,在 2016 年 Kalanick 主張新增投票人之前,Uber 共有 8 位投票董事:

1 位由 Benchmark 任命的表決董事(最初由 Bill Gurley 或 Matt Cohler 擔任)

1 位由 TPG 任命的表決董事(最初由 TPG 創始人 David Bonderman 擔任)

1 位由 Expa-1 任命的表決董事(最初由 Uber 聯合創始人 Garrett Camp 擔任)

Uber CEO 同時擔任表決董事(最初由 Kalanick 擔任,現在空缺)

4 名由多數 Uber B 類普通股票持有者任命的表決董事(其中兩位最初由 Uber 首位 CEO Ryan Graves 和谷歌風險投資代表 David Drummond 擔任)

另外兩個席位當時空缺,其中一位應為獨立董事

雷鋒網還發現,Kalanick 現在擁有 Uber 大約 10% 的股份,Uber35% 的 B 類普通股票,以及大約 16% 的投票權。而 Benchmark 相對應的數字則是 13%,0.5%,20%。由 Kalanick 的 B 類普通股票持有率來看,Kalanick 在董事會依然有很大的勢力。

雷鋒網結合彭博社的資料瞭解到,現在 Uber 還是隻有 8 名董事:

Matthew Cohler (Benchmark 任命的董事)

David Trujillo (TPG 資本的合夥人)

Cheng Wei (程維,現滴滴出現 CEO)

Yasir bin Othaman Al-Rumayyan ( 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會的 CEO )

Arianna Huffington( Thrive 全球控股的創始人,填補瞭當時的兩位空缺)

Wan Martello (龔萬仁,今年加入,原來在雀巢工作,接替瞭 David Drummond)

Ryan Graves (Uber 第一位員工,首任 CEO)

Travis Kalanick ( Uber 前 CEO )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Ryan Graves 是 Kalanick 的同盟,在董事會中 Kalanick 至少占有兩個席位。如果再加上另外兩名還未任命的董事名額,Benchmark 原來在董事會的地位就會被稀釋掉。而 Uber 將會成為創始人即 Kalanick 獨大的公司。

盟友

這不是 Kalanick 一個人的鬥爭。

在這起訴訟之後,他的盟友為他挺身而出瞭。在 Benchmark 提前訴訟兩天後,Uber 的三位股東,Sherpa 資本的 Shervin Pishevar(以個人名義署名), Yucaipa 的 Ron Burkle 和 Maverick 的 Adam Leber 向 Uber 的投資人和董事會發送瞭一封郵件:要求 Benchmark 撤訴;買掉自己手中 75%(約 60 億美元)的股票並退出董事會,放棄董事會任命權,Pishevar 還將該郵件放到瞭請願網站 Chang.org 上。

郵件中表示,Benchmark 的行為十分不謹慎,會使得 Uber 的估值降低。還將會影響 Uber 的籌資,幹擾 Uber 尋找新 CEO 的進程;並指出 Benchmark 對 Uber 的一系列醜聞的指控是虛假的,Benchmark 作為 Uber 公司的受托人,不該做這樣的事。 甚至還有點哀求 Benchmark 收手的意味:

我請你為 Uber 員工的生活想一想,讓他們能夠平靜地發展壯大這傢公司。

另外,郵件還表示," 如果 Benchmark 願意撤訴並出售手中 75% 的股份,有一些投資人已經時刻準備好要買瞭。"

這並非是臆造,據《紐約時報》報道,軟銀公司仍然在考慮 Shervin Pishevar 向其提出的從已有投資者手中購買股票的方案。

Uber 董事會也對 Dragoneer 和泛大西洋投資公司領投的投資計劃進行瞭投票,並最終達成瞭協議。同時,Pishevar 領導的投資集團也跳出來說,將要按照原來的估值從現有投資者的手裡購買股票。

不論是軟銀還是 Dragoneer,都希望能夠以低於 Uber 現在估值的價格從原股東手中購得股票(Uber 現在的估值有 685 億美元)。他們都會在 Uber 發行新股票時購入一定的份額,以保證公司的估值能不斷攀升。而 Pishevar 領導的投資集團則會以當前估值的價格來購買,但條件是 Benchmark 買掉手中 75% 的股份。

如果交易成功,Benchmark 將失去在董事會中的席位。

Pishevar 本人對 Kalanick 不僅非常欣賞的,而且有很深的私交,Kalanick 的女友也是 Pishevar 介紹的。

在 2011 年,他向 Uber 投資瞭 2500 萬美元,並且沒要求董事會席位。他還曾在後腦勺上剃出瞭 Uber 的 Logo。在五年前 Uber 獲得 Menlo 風投公司 3200 萬美元的投資時,他就稱贊 Kalanick 遠見卓識。今年 6 月,Kalanick 辭職時,Pishevar 也對 Kalanick 表示支持,並表示,"Kalanick 是最優秀、最熱情和忠誠的企業傢。

盡管 Pishevar 等人聲勢浩大,但 Benchmark 是否願意賣掉手中的股份還不得而知,況且 Pishevar 等股東在 Uber 占有的股份有限,因此對 Kalanick 的幫助有限。

另一方面,Pishevar 也不想太得罪 Benchmark,並且肯定瞭 Benchmark 對 Uber 的付出。在 12 號他給 Benchmark 的信中寫道:

盡管我對外公佈要求你們退出,但是我仍然對你們這過去幾年中對公司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的感謝。

一地雞毛

此起訴訟,隻是 Benchmark 一方的行為,並未獲其他的大股東和投資方的公開支持。除瞭 Kalanick 本人,Uber 公司也是此起訴訟的被告。

Uber 董事會在 11 號發給員工的郵件聲明中表示,不支持 Benchmark 的訴訟,而且對此次訴訟表示十分失望,認為 Uber 的當務之急是找到新的 CEO,董事會已經敦促雙方盡快共同解決此事。

該聲明由 Uber 除 Kalanick 和 Benchmark 以外的 6 名董事聯合簽署,但具體名單尚未公佈。

Kalanick 在 11 號,通過發言人表示 :

這起訴訟毫無價值可言,充斥著謊言和沒有根據的指控。Benchmark 置 Uber 和其他股東的利益而不顧,為瞭自己的利益不斷表演。Benchmark 的訴訟赤裸裸地表現出想要剝奪自己作為創始人和股東的權利,以及想讓其無法在公司發聲的企圖。

發言人還表示 Kalanick 會繼續為公司和所有股東的利益著想,並相信這些 " 無端 " 指控都會被駁回。

在 14 號,Kalanick 本人亦發佈瞭聲明:

就像許多其他股東一樣,我對 Benchmark 的敵對行為感到失望和困惑。Benchmark 的所做所為並不是其所宣稱的,為瞭 Uber 和 Uber 的員工的利益著想。從 2009 年起,‘把 Uber 建設成一傢偉大的公司’就成瞭我的熱情所在,令我無法自拔。我將不遺餘力地在董事會中繼續工作並且會找到一位最好的 CEO 來幫助 Uber 實現下一輪的增長和持續的成功。

除瞭公開表態以外,Kalanick 一方也在 14 號向特拉華州衡平法院出示瞭 " 修改後的表決協議 "。Kalanick 的辯護律師稱,Benchmark 本該提交仲裁的。Klanick 已經計劃向法院提交私人仲裁的申請。

律師們表示 Klanick 在本周四正常上班時間結束之前,要對 Benchmrk 的議案進行反對,並提出他自己的意見以加速仲裁。

同一天,Benchmark 也打起瞭人情牌,向 Uber 員工發瞭一封公開信,寫道:

現在的情況,很容易讓人成聯想成個人恩怨,但是這並不是 Benchmark 和 Klanick 之間的鬥爭。Benchmark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能讓 Uber 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一傢公司的潛能。而在 Benchmark 清理瞭阻撓 Uber 和董事會的絆腳石之後才可能實現。

Benchmark 在信中表示,希望通過訴訟一並解決 Uber 的三個問題:

找到新的 CEO、進行不良文化的整改、確定 CFO 的人選

這三個問題,看似是 Uber 需要解決的,但不難看出每一條都是針對 Kalanick 本人。這封信無疑是對 Kalanick 的二次指責,隻不過換瞭一個對象。

在 Benchmark 和 Kalanick 的鬥爭,進入瞭白熱化的階段的同時,軟銀早已報價,力求從大股東 Benchmark 手中收購 Uber 的部分股權,但因為價格分歧沒有談攏。

Benchmark 現在或許是想要破釜沉舟,先除掉眼中釘 Kalanick,再將 Uber 建設成估值 1000 億美元的公司。

和投資者的角度不同,Uber 對於 Kalanick 來說,並不僅僅是盈利的工具,更像是一手帶大的孩子。即便在人生艱難的時刻裡,他仍然要死死抓住 Uber,也不得不說這傢公司已經是他無法割舍的一部分。況且 Kalanick 在投資者中和董事會中,都還有自己的勢力,他不可能認輸。

最終的結果是—— Uber 這場大股東和創始人之間的戰爭俞演俞烈,雙方都打著各自的算盤。在對峙之中,誰也沒有占絕對的上風。

當然,對於關心 Uber 的人來說,剩下的問題隻有一個:在內訌之中,估值 600 億的獨角獸,如何重整旗鼓,重新回到外界的戰場中開疆拓土?

至少,這個故事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