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超越百度?今天徹底夢碎

08-15

昨天,京東發佈瞭 2017 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京東第二季度凈營收為人民幣 932 億元(約合 137 億美元),持續業務經營虧損、凈虧損分別為 4 億和 2.87 億。有趣的是,其中營銷費用竟然高達 41 億元。

財報到底是喜是憂呢?無論媒體怎麼報道,股價暴跌已經說明瞭一切。更殘酷的是,京東股價一路下跌的背景,是中概股一片上漲。

而就在幾十天前,京東還是春風得意,媒體普遍在關註京東隻差百度 1%,仿佛隨時可取而代之。恐怕連百度也嚇瞭一大跳,但現在百度市值 775 億美元。

夢醒瞭,京東轉身與百度的差距拉大到瞭 147 億美元,已經差不多是四分之一個京東瞭。

相比普通人,投資者對金錢和趨勢的嗅覺總是更敏銳,我們不妨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一起來想想,幾十天前差距的 1% 到底是什麼?

第一,業務沒有想象力。

用一位同行的話說,這一季 " 京東財報的印象:出瞭規模其他都已接近天花板 "。

對於投資者來說,股價折射出的第一要素就是業務的想象力。這在投資者心理產生的負擔是長期虧損,讓人看不到希望。

7 月末,百度股價迎來瞭一次暴漲。原因除瞭百度的凈利潤的增長,還有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給予投資者的想象力。

而京東呢,放到投資者那邊你很難說出一個具體的有想象力的業務。

當人們談論李彥宏自動駕駛是否違章的時候,當阿裡全面佈局新零售見識盒馬 30 分鐘送達之後,當騰訊從王者榮耀攫取巨額財富的時候。京東的每一項業務都難以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說起來,京東有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等許多的業務。但說起來,也隻有電商能排的上號,其他業務在各自領域幾乎都不在前列毫無存在感。

不少人都把京東視為中國的亞馬遜,但也僅僅是因為兩者都是從自營業務起傢的,因為普通人能接觸到的業務僅僅是零售。但大多數人都不大清楚,亞馬遜的 3 年裡的股價從 330 到 1000 美金的暴漲,是雲計算營收直線上升賦予的光環,而不是電商。所以就有投資者說京東蹭瞭亞馬遜的雲光環。(下圖是亞馬遜股價三年漲勢)

投資者會給予嬰兒高估值,但對於一個接近 20 歲的成年公司,恐怕就不會這麼寬容瞭。

第二,商業模式上的成長桎梏。

而對於電商行業,作為投資者看到的是什麼呢?

由於缺乏其他業務帶來的想象力,撐起京東市值的則是 GMV(成交金額)瞭,但近兩年來規模的增長證明,它並不能給投資者帶來超出預期的回報。

京東的電商業務由自營和第三方平臺組成。自營模式是非常傳統的零售業態互聯網化而已,賺取商品銷售的差價來獲得利潤。

然而自營模式都是利潤微薄的典型,考量的是全行業的運營效率和供應鏈風險。這一塊既沒有想象力,也沒有強大的盈利能力。在結果上表現的話,對很多自營平臺來說,經常是規模越大,虧損越多,效率越低。

第三方平臺給京東的收入則是銷售扣點、占用商傢貨款的流轉時間獲得利潤。這一塊利潤豐厚,但市場主導地位並不在自己手中,簡單地來說,就是在大品牌面前,價格、賬期都欠缺話語權。這在另一個層次上說的話,就會是次級賣傢湧入傷害用戶體驗。巧合的是,昨天京東、唯品會雙雙下跌,不能不讓人關註這兩個第三方平臺的弱勢地位。

所以我們看到,從 2015 年到 2017 年兩年時間裡,京東的毛利始終在 12% 到 15% 的范圍裡波動,無法取得突破,投資者並未獲得想象中的收益。

而百度呢,在過去一年砍掉瞭醫療推廣等負面包袱,砍掉瞭 20% 左右的廣告客戶,壯士斷腕地全面整頓,走入正途,讓自己的廣告價值在客戶面前變得更為健康,百度因為平臺質量的轉型,造成百度客戶數量的增長。

所以這個夏天,站在百度和京東面前,你願意買哪一傢股票,對投資者而言,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