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如期而至,
相信昨晚很多人守著零點買買買,
去年的雙十一,
曾創下一天 1207 億的交易額,
今年雖然被吐槽玩法太難,
但大眾的購買勢頭依然不減。
而支撐這些數據的,
除瞭剁手族,
還有從一個多月前
就開始通宵加班的快遞業。
其中將近八成,
都由 " 三通一達 " 運送,
( 申通、圓通、韻達、中通 )
這四傢公司的創始人,
以及匯通、天天等快遞公司,
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地方
——桐廬縣。
▲圖自網絡
這個坐落於浙江杭州的小縣城,
山清水秀,是古代文人隱居的地方,
曾被范仲淹贊為 " 瀟灑桐廬 ",
著名的《富春山居圖》
畫的大多正是這裡的景色。
而現在,
一進入桐廬縣界就能看見一塊大石碑,
寫著 " 中國民營快遞之鄉 "。
說起桐廬快遞幫,
不得不說到引路人,
中國民營快遞業的 " 鼻祖 ",
也是申通快遞的創始人
——聶騰飛。
1993 年,
聶騰飛離開傢鄉桐廬縣夏塘村,
來到杭州打工,
一次偶然機會,
聶騰飛發現瞭一門好差事:
杭州很多貿易公司的報關單需要送到上海,
為瞭不耽誤貨物出關,
往往報關單第二天就必須送到上海,
而當時的郵政速遞最少需要三天時間。
於是聶騰飛和工友詹際盛做起瞭
" 代人出差 " 的生意。
93 年杭州到上海的汽車票價為 15 元,
他每日凌晨坐火車從杭州去上海,
詹際盛在火車站接貨後送往市區各地。
跑一單 100 元,
除去來回車票,能賺 70 元。
申通快遞由此誕生。
靠著中間差,
申通第一年積累瞭 2 萬元的原始資金,
利用這筆資金在上海開設瞭快遞網點,
負責收取外貿回函送回杭州。
隨著快遞業務的擴大,
聶騰飛很快就發現人手不夠,
考慮到快遞員需要極高的信用度,
聶騰飛很快就想到桐廬的老鄉,
來自鄉裡鄉親的快遞員,
包裹丟失的風險可降到最低,
而聶騰飛的成功,
也吸引著周圍的親戚朋友
投身到快遞這個行業中。
從 1993 年到 2003 年的十年間,
桐廬的快遞從業者聶騰飛所在的夏塘村,
擴展到瞭桐廬的所有轄區。
其中,
曾在申通擔任財務的張小娟,
與聶騰飛一同長大的賴梅松,
聶騰飛的弟弟聶騰雲,
分別創立瞭圓通、中通和韻達。
在民營快遞興起的十多年裡,
他們也被認為是 " 黑快遞 "。
因為舊郵政法規定
" 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
由郵政企業專營 ",
所以在當時,
規模稍大的快遞公司
每年上繳罰款就高達百萬。
一位申通 " 元老 " 甚至說
有被郵政和警察聯合圍堵的經歷。
" 當年押車都是白天睡覺、晚上工作,
最後房東忍不住問我們是不是小偷。"
直到 2009 年,
新郵政法出臺,
" 桐廬快遞幫 " 告別黑戶的日子,
才敢把 " 快遞 " 一詞加入公司名中。
在 13 年 " 雙十一 " 前夜,
馬雲接受采訪時說:
" 所有快遞人員把爸爸媽媽、二姨等
都拉出來做快遞,
這是瞭不起的企業傢創業精神。"
而桐廬快遞幫的成功,
創業精神固然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
中國人特有的血緣宗族觀念。
" 村裡小孩生下來就會做快遞,
看都看會瞭,聽也聽會瞭。"
南方周末曾去桐廬縣夏塘村采訪時
村民如是說,
這個幾乎全村都做快遞的小村落,
大概是桐廬縣的縮影。
" 四通一達 " 的創始人不僅帶領著
傢鄉人一起走上快遞之路,
在功成名就之後,
依然沒有忘記傢鄉。
從 06 年開始,
他們便在村裡建小學、修路,
近幾年又建起瞭大禮堂、村委綜合樓,
還投資瞭 500 萬建起瞭經濟房,
幫助傢鄉比較困難的住戶。
在夏塘村,
每當春節,村裡幾位老板會集體出資,
給每個老人分發 600 塊的紅包。
除此之外,
" 三通一達 " 等都在桐廬設立瞭
助學基金、扶貧基金等慈善項目,
在 13 年,還出資 2000 萬元
幫助桐廬開展五水共治工作。
有人形容民營快遞業是
" 桐廬同根生 ",
桐廬人憑借著吃苦耐勞的性格,
在物流界闖出瞭一片天,
所謂的地域性產業,
大概便是血緣關系引申出的,
由一部分的有難同當之後,
帶動絕大部分的有福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