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近幾年來,Intel 酷睿 i9 的發佈傳聞一直不斷散播,但奈何傳聞終究是傳聞,直到 2016 年為止,Intel 酷睿傢族的王者仍然是 i7。而到瞭今年 2017 年的臺北電腦展上,Intel 首次發佈瞭酷睿 i9,讓這個傳聞變成瞭現實,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 i7 稱王的時代已結束,取而代之的則是 i9。i9 作為現今酷睿傢族的新一代王者,本該無可挑剔,但事實上,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散熱。今天,筆者要和大傢聊的正是這一問題的延展。
關於酷睿 i9
酷睿 i9 隸屬於 Core X 傢族中 Skylake-X,作為 Sandy Bridge-E、Ivy-Bridge-E、Haswell-E、Broadwell-E 歷代旗艦級 CPU 的延續!當然之前的旗艦型號都是叫 i7,隻有新的 Skylake-X 才用上新的 Core i9 稱謂。
在臺北電腦展的發佈會上 Intel 已經說過 18 核 36 線程的規格才是 i9 的完全體,而現今各大手上評測的就隻有這款 i9 系列中的 " 最低配版 " —— Core i9-7900X,在未來還有更高規格的 12、14、16、18 核的型號會陸續登場。縱使隻是最低配版,但性能比起 i7 傢族的大哥哥—— i7-7820X 是要強出不少。
是巧合還是被逼上梁山?
2017 的上半年,AMD 憑借著 Ryzen 系列吹響瞭蟄伏多年的 AMD 逆襲的號角,雖然 AMD Ryzen 系列在性能上仍然不能打贏 Intel,但在性價比的道路上,AMD 的 Ryzen 系列都為其贏取瞭眾多的好評以及掌聲。Intel 選擇在臺北電腦展這個巧妙的時候發佈瞭酷睿 i9,與其說是巧合,筆者覺得更多的是無奈之下的被逼。
Intel 的王牌酷睿 i9 的散熱竟是致命硬傷?
Intel 為瞭遏制銳龍 Ryzen 的風頭,無奈之下隻能匆忙地拿出瞭酷睿 i9 對之抗衡。在眾多媒體拿到酷睿 i9 7900X 進行測試的時候,可見它的確比起酷睿 i7 或者 Ryzen 全系列都要強大不少,但為什麼筆者認為是 i9 的發佈是匆忙的呢?因為,王袍加身的 i9 本該各項性能都是無可挑剔的,但卻發現瞭它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散熱。
滿載測試
在酷睿 i9 的整個測試中,我們配備的是 300 元級別的中高端散熱器產品:超頻三風凍黑金版,而上述數據是配備瞭該款散熱器後的實測數據。在滿載測試中,卻發現滿載時 CPU 溫度輕松破百。峰值一度達到 110°C。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酷睿 i9 如此高溫呢?
酷睿 i9 采用的矽脂導熱
我們見到的 CPU 已經是完整封裝好的,真正的 CPU 核心和外面的金屬頂蓋還是會有一定的縫隙的,Intel 采用的方法就是填充矽脂,其原理和我們安裝 CPU 風扇前塗抹矽脂如出一轍,所以 CPU 核心的熱量其實是通過矽脂 - 頂蓋 - 矽脂 - 風扇,這麼一個途徑才得以傳導出來。而釬焊則是用低熔點金屬材料直接將二者焊接到一起。對比矽脂金屬的傳熱效率顯然更高,而且在長時間的運行下,金屬的穩定性也要比矽脂更好,顯然是更加優秀的解決方案,當然釬焊的工藝會更加復雜,成本自然也就會更高瞭。
但遺憾的是,酷睿 i9 用的竟然仍是較次的矽脂導熱。
酷睿 i9 作為目前 Intel 酷睿傢族的王者,然而在 300 多塊的高端風冷的壓制下,依然飆到一百多度的高溫。這種情況下系統難免會面臨降頻,從而導致卡頓,死機甚至藍屏的情況。作為一款定價在 7499 元的高端產品,卻為瞭節約那點成本,導致用戶的散熱體驗不佳。筆者知道每件產品的利潤都是售價與成本的博弈,但為瞭牟取利潤,而將一些必要的成本下降,而造成不良的口碑,這個則是筆者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盲目的節省成本是企業走向衰落的標志
有競爭才能有動力,AMD 的再次崛起是一件好事,在 AMD 的迫使下,Intel 終於願意拿出瞭酷睿 i9,這本該是廣大群體喜聞樂見的。但曾經身為業界領導者的 Intel 竟然為瞭這點成本,而賭上自己品牌一直經營的口碑,這是極不值得的。
現今很多企業試圖提高利潤的方法無非就是開源和節流,但更多的企業選擇瞭節流,因為節流是最簡單。企業發現利潤低瞭,就通過不停的裁員和降低用料標準來節省成本,但試問一個員工真的能抵擋十個?降低標準的用料能達到用戶最佳體驗?這無疑隻會令到企業的生產力越見減少。事實上,企業的利潤來源於消費者,一旦一個消費者對企業失去信心,企業無論再做什麼也是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