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告別央視春晚已有七年,但東北人仍在每年春節期間為全國人民帶來歡笑——作為三亞的冬季霸主,他們的舉手投足都是段子手的素材。
一艘名為五月冰花的船在亞龍灣登陸,船上的 500 個哈爾濱人好奇地看著這塊長滿檳郎的土地。探險隊長李大壯用鳥槍射下一名爬在椰子樹頂的海南當地人,其他哈爾濱人好奇地圍過去。三亞人和東北人乍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除瞭他們更瘦小,更黑。「老稀罕瞭。」李大壯做出瞭這樣的結論。
——《海與蒜腸——哈爾濱人海南開拓史》@祝佳音
傳說和段子中,不但「想吃一頓海南椰子飯要比吃一頓東北餃子難得多」,三亞也早已躍升為「東北第四省省會」,豬肉燉粉條更要取代文昌雞,成為海南特產。
東北的「文化侵略」同樣明顯,三亞廣播電臺「天涯之聲」廣播,便是在 2009 年與黑龍江省人民廣播電臺聯合推出,並由後者「進行瞭技術改造」,加入部分受到東北人歡迎的欄目,以「適應受眾需求」。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將《葉文有話要說》等三檔王牌節目實現龍江與三亞兩地的同步直播,並抽調骨幹力量組建瞭「天涯之聲」工作團隊。對該廣播的一些「東北腔重」的欄目,部分本地聽眾頗有微詞,認為其「不考慮三亞的聽眾」。
東北人帶來的不隻是食物和方言,2015 年三亞的購房者有 79.6% 來自東北,他們甚至已開始影響當地的公共政策。
三亞在東北的地位更體現在醫療上:早在 2010 年,哈爾濱就將兩傢三亞醫院定為異地定點醫療機構,北京、廣州等地都要等到 2015 年後。
東北人在海南的角色為什麼如此突出?海南受到青睞,僅僅是因為氣候宜人嗎?
「遠勝於臺灣」的寶島海南
東北人並非隻向海南遷徙,無論北上廣深,還是天津、青島、煙臺等部分二三線城市,「金某勺」之類關外名物都隨處可見。
事實上,海南遠不是東北殖民者最多的地方——根據 2015 年全國 1% 人口抽樣調查統計,陜西、湖北都比海南更有資格稱為東北省份。
隻不過,東北人在這些地區都是作為「外地人」存在,隻有遙遠的海南,成為瞭他們的第二個更溫暖的傢。
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海南顯而易見的吸引力所在。幾千年來,內地早已有大量漢人移民遷入,如今當地主要語言瓊語便是閩南語的一支,海南軍話則由明代戍邊軍人遺留下來。
近代的海南,對外開放更走在全國前列,早在 1860 年代,海南就被指定為通商口岸。民國時期,海南曾得到如此評價:「氣候、土質、地勢、天產均較勝於世人所視為日本的寶庫的臺灣」,「倘能把它開發起來 …… 國民經濟或可因以繁榮。」
▍ 1937 年海口大亞酒店,前往海南進行貿易活動的大陸人士、海外華僑和外國商人熱衷於在此落腳
抗戰結束時,海南的工業發展已相當成熟:為瞭戰爭需要,日軍占領海南期間建設瞭港口、道路、鐵路、發電廠、電話線、跨國海底電纜等大量基礎設施,以及八十多傢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工業企業。
這樣的情景並不長久,海南光復後,國民政府將汽車等大量物資運出島外,企業和基礎設施也疏於維護,加上持續內戰,1949 年海南的大量基礎設施和大部分工業已經廢棄,全島僅剩 18 傢小型工業和手工作坊。
獨特的氣候優勢,又讓海南在 1949 年後基本上告別瞭工業。
當時的冷戰東方陣營中,海南是為數不多能滿足橡膠樹苛刻生長條件的地區。隨著中國遭到橡膠禁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蘇聯提出:在海南和雷州半島建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為蘇聯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提供這一重要的戰略物資。
在老大哥的要求和協助下,中國決定,在五年內,將已有的 3 萬多畝橡膠林擴展到 770 萬畝,大部分都在海南。中蘇分裂後,海南也仍是中國的「橡膠島」,以實現祖國橡膠自給為發展目標。
在「加強國防,準備打仗」的時期,海南顯然不適合充當後方工業區,海南的工業投入因而極為有限。1981 年,海南全島四分之一的面積是國營農場組成的農墾區,七分之一的人口是內地遷入的農墾移民,海南農墾已成為僅次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黑龍江農墾的第三大農墾系統。
1988 年建省時,海南的 GDP 總量僅占全國的 0.5%,人均 GDP 也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 89%,近半耕地「基本靠天吃飯」,除瞭熱帶作物加工和采礦外沒有大的工業,海口甚至沒有任何管制交通的紅綠燈。
▍ 1989 年海口市首次啟用紅綠燈,結束瞭海南沒有紅綠燈的歷史
如此農業化的海南,顯然不會對同時期的東北人有什麼吸引力——作為「共和國長子」,當時的東北是中國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從 1988 年到如今的東北人入侵,這段時間裡發生瞭什麼?
「用二十年的時間趕上臺灣」
改開初期,海南繼民國時期之後,又一次被寄予瞭與臺灣分庭抗禮的厚望。1984 年,鄧小平提出,「如果用 20 年的時間把海南的經濟發展到臺灣的水平,就是很大的勝利」。
當時的海南的人均 GDP 僅為臺灣的七分之一,但這個新設立的經濟特區卻擁有堅實的吸引力:到建省次年 4 月,來函到海南求職的人數達到 18 萬人,超過九成具有大專以上學歷,85% 在 35 歲以下,被稱為「十萬人才下瓊州」,有媒體報道大學生「在海南街頭賣報紙賣饅頭」。
▍ 1988 年 4 月海南建省
內地湧入的民工更是不計其數,結果海南建省後還采取措施,「防止外來人口大量盲目湧入」,1989 和 1990 兩年間「清理遣送」從省外進入海南的民工共 9 萬多人。
事實上,海南的吸引力,並非隻源自人們對特區經濟前景的向往。早在 1985 年,很多海南人已經掙到瞭錢,如同第一批暴富的淘金者,為無數後繼者指明瞭遷徙的方向。
1984 年,中央政府允許內地企事業單位到廣東和福建購買進口汽車,海南當時不但隸屬於廣東,而且享受免稅進口物資的政策優勢,於是爆發瞭全民倒賣進口汽車的熱潮。
半年內,海南出現瞭 872 傢倒賣轎車的公司,94 個直屬單位中,有 88 個參與瞭汽車倒賣,幼兒園等事業單位也參與其中。
在這場後來以「海南汽車事件」載入史冊的潮流中,街上的大媽,茶館裡的阿叔,都在想辦法搞到汽車進口批文,批準進口的汽車數量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從 2000 多輛暴增到 8.9 萬輛,超過全國當年進口轎車和面包車的總和。
一年後,汽車事件遭到大規模查處而告終結,但海南遍地黃金的傳說已經被人熟知,橡膠島成為瞭淘金島。
▍ 1989 年,大批「闖海者」聚集在海口市東湖人才墻前
此時的臺灣,竟也真的感受到瞭壓力:1987 年,蔣經國對國民黨常委講話時提出,要特別註意海南建省後在軍事和經濟方面對臺灣的影響。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海南再次掀起淘金潮,大量投機者湧入海南,房地產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
不到 700 萬人口的海南,出現瞭兩萬多傢房地產公司,僅三十餘萬人的海口房地產開發面積就達到 800 萬平方米,平均房價從 1991 年的每平方米 1400 元漲到瞭 1993 年的 7500 元,地價在一年內從每畝十幾萬漲到六百多萬,大量還是圖紙的房子已經幾經轉手。
隨著房地產泡沫的迅速擴大,中央政府宣佈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
除瞭潘石屹、馮侖等少數人及時逃離海南,絕大部分因海南房地產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一無所有,留下瞭 600 多棟爛尾樓和數百億壞賬,「天涯,海角,爛尾樓」成為海南「三大景觀」。
▍ 1990 年代末,海南隨處可見爛尾樓
僅四年後,經濟還未重振的海南又遭遇瞭亞洲金融危機,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作為面積最大的特區,海南曾率先提出多種重大的改開舉措,如一切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將企業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實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等,卻在地產泡沫破裂後一蹶不振。
占全國 0.6% 人口的海南,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承擔瞭全國 10% 的商品房庫存,1999 年,海南不得不由政府出面主持「清庫存」,最初三年基本都用來清理各處爛尾樓的產權歸屬,之後再開始更為艱巨的售房工作。
海南努力走出崩壞的同時,中國另一個地方的人民也在奮力「從頭再來」——作為曾經的重工業基地,東北人民正在承受國企改革的陣痛,尋找新的生機。
兩個遭遇瞭不幸的地區,就這樣走到瞭一起。
東北人的「應許之地」
東北人並非是在 2000 年代後才來到海南,早在 1950 年代,被調集到海南的農墾大軍中,就有相當數量的東北人。
▍ 1952 年,由東北野戰軍改編而來的中南軍區初組建瞭由葉劍英直接指揮的林業工程部隊第一師,七萬餘官兵組成的墾殖部隊進入海南,「一手拿槍保衛祖國,一手拿鋤墾殖橡膠」
海南對於東北人也有氣候上的天然吸引力:殘酷的氣候迫使老年人前往更溫和的地方過冬甚至定居,是常見的全球性現象。對高緯度地區的人來說,溫暖的熱帶天然具有吸引力。
在歐洲,大批老年人從北歐湧向意大利,與年輕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差異明顯。美國最南端的佛羅裡達,同樣吸引瞭大量北方的候鳥老人,即使當地的老年服務政策排名全美倒數。
但是,直到 1990 年代末,東北老年人都還沒有成批逃離寒冷的傢園。他們開始到陌生的遠方安享晚年,還需要新的外部刺激。
1990 年代末,東北工人大規模下崗,人們作為打工者和小生意者流向全國各地,從 2000-2010 年,東北三省從人口流入 36 萬,變成人口流出 200 萬。其中前往海南工作的東北人,將把這裡水草豐茂的消息帶回瞭傢鄉。
▍在 20 世紀末的下崗潮中,東北下崗人數為全國之最。1998 年末,東北三省下崗人數已占全國近四分之一。
海南經濟盡管屢遭重創,但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其商業和政策環境仍比多數地區更為友好。經濟的不景氣,又帶來瞭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適合逃離傢鄉的東北人生存。此外,80 年代末第一批到海南闖蕩的東北人,也已近乎壟斷瞭運輸等部分海南服務行業,成為瞭下崗老鄉的接應者。
在先知先覺者的感召下,東北人開始成批來到海南,年齡較大者很快就食髓知味,無法再忍受東北的冬天瞭。不過,初期在海南購房者仍相對較少,多數人仍選擇旅館或短租房,三亞甚至出現瞭「of 東北人、for 東北人、by 東北人」的專門旅社。
2000 年代中期,「振興東北」戰略啟動,此時正大批出售的海南商品房,終於成為瞭條件尚可的東北人的考慮對象。對大量能湊十幾萬給孩子找公務員工作的傢庭而言,相似的置業花費對急於脫北的東北人並不十分高昂。開發商更是看準機會打開東北市場,為東北人提供在傢鄉街頭便能瞭解三亞海景房的特殊待遇。
2010 年,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成為國傢戰略,海口、三亞等地的旅遊和房地產廣告被大量投放到東北。前幾年已經開始成批移居海南的東北老年人,也已開始傳頌他們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在海南不治而愈的故事。
此時,東北人湧入海南已成必然,更何況海南急於發展,對此也十分歡迎,聯合東北地方政府出臺瞭大量吸引前來海南過冬和定居的政策,如開辟直達航線、辦理異地民政服務、醫保結算等,持續增加吸引力。
有瞭房子和社區的東北人很自然地出現瞭主人翁精神,默契地與海南地方政府設立的「候鳥人才辦公室」等合作,用返聘、參加志願活動等方式參與當地建設,並給當地帶來瞭可觀的收入。
▍季節性前往海南過冬的候鳥人群已開始著手參與海南建設
在約 3000 人的三亞海坡村,每年冬季有近四萬外地人入住,為當地人提供瞭充足的房租來源。
不過,東北人青睞的去處並非隻有海南,氣候溫和房價同樣相對低廉的威海、北海等城市,以及大連這樣同在東北而具備海景的城市,同樣吸引東北的購房者和定居者。海南的東北人雖然突出,但也很難說是一傢獨大。
之所以海南的東北人如此醒目,不但因為東北口音在當地太過容易辨認,而且也是海南作為旅遊中心,遠不隻吸引東北人。
▍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當時已很受註目的三亞東北人,在當地外來人口中的比例並不高。不過,這類統計難以覆蓋大量冬季聚集海南的北方候鳥人群。
2017 年,海南全年接待遊客 6745.01 萬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特別是大量來自北京的遊客和購房者,在三亞街頭見多瞭你瞅啥之後,把東北人入侵海南的消息傳播到瞭五湖四海。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鍋包肉將成為地道的海南特產。就像南京的烤鴨和蘇州的糕點,早已經成為北京餐飲界的驕傲。
本文部分參考自:
《海南年鑒》,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
《民國時期的海南:1912-1949》,張興吉,海南出版社
《海南特區發展史論》,魯兵,海南出版社
《海南當代社會問題研究》,詹長智,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