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尋找武漢老記憶的方式打開
經歷過風風雨雨的武漢,也烙下瞭濃濃的殖民痕跡,使得這座城散發著懷舊和異國的味道,城市的縫隙裡藏匿著許多別致的小巷、街道,它們是歷史的記錄者,但今天已轉換成武漢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可以是咖啡店,可以是旅店,也可以是建築本身,歷史已悄無聲息地滲透在日常的生活。
|| 泰興裡 - 不可忽視的最美小巷
(▲圖:lofter@Gavin Sheng)
(▲圖:圖蟲網 @辰冉 _Tracy)
它是一條悠閑安靜的小巷,藏匿在勝利街與洞庭街之間的裡巷,門臉很窄隻有 3.5 米,巷深也不過 100 多米,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但是耐心尋找到它的人定會發現不一樣的美。小而精美的泰興裡曾經是法租界領事街,擁有著建於 1907 年的老建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紅瓦屋頂、半拱圓窗、低矮的院墻 …… 殖民風格的建築清晰可見。如今的泰興裡除瞭老建築,植物盆栽霸占著各個角落,風格迥異的小店也吸引著人們駐足停留。
|| 黎黃陂路 - 老漢口的街頭博物館
(▲圖:@好吃的逗號)
(▲圖:@突出—大田)
(▲圖:@突出—大田)
這是一條可以完好展示漢口舊時租界的縮影,道路兩側的道勝銀行、俄國巡捕房、美國海軍青年會等這些舊址如時光機一樣將人們瞬間帶回到那個風華的年代。風格各異的建築群並非以華貴氣派取勝,而是和街道融為一體的安靜溫婉、幽靜休閑,來到這裡不妨坐下來,點一杯咖啡,聽著舒緩的音樂,品味老時光。
|| 咸安坊 - 《黃金時代》裡的民國街坊
(▲圖:圖蟲網 @張弼 .rmvb)
(▲圖:圖蟲網 @心靈海盜)
《武漢地名》這樣形容咸安坊 " 幽靜的小巷,中西建築的完美結合,從喧鬧的南京路轉身走進咸安坊,仿佛進入瞭另一個世界。" 這裡是民國時期漢口最有代表性的高級住宅區,獨具特色的磚木結構石庫門式建築曾經是身份的象征,社會各界的名流雅士紛紛入住於此,他們穿著時髦,忙碌穿梭於紅磚樓前,經歷著各自的喜怒哀樂。而今天,雖故人已離開,但仍保存著國內最完好的石庫門建築群。
|| 漢口書局 - 讀一本武漢本土文化的書
(▲圖:@斑馬)
(▲圖:@斑馬)
漢口書局,作為獨立書店,它是一傢以武漢故事為主題的書店。所以在這裡你很難尋見當下的暢銷書籍,更多的是關於武漢的書,以及關於武漢的文創產品。畢竟,這裡是幾代武漢人的文化培養皿,它看起來更像是自傢的書房,傳統中式的木質書架,各式圖書整齊地排列著,散發著典雅古樸的書香味道。人們在這裡讀書、思考,汲取知識的養分。拿起一本《老武漢》或者《武昌城》,你想知道的老武漢,書本會帶你探尋。
以文藝青年的方式打開
這些或是要被遺棄的舊工廠、或是普通老街,在文藝青年的眼裡它們不需要茍且於死氣沉沉的樣子,它們可以被藝術和設計改造成 " 詩和遠方 "。
|| 漢陽造藝術區 - 被藝術拯救的廢舊工廠
(▲圖:新浪博客 @小螺號)
(▲圖:@bennytan)
(▲圖:@軟軟麥芽糖)
與北京的 "798" 類似,漢陽造藝術區也是由老廠房改造而成,隻是這個老廠房名氣很大,曾是洋務運動時期赫赫有名的張之洞兵工廠,制造出大名鼎鼎的漢陽式步槍。隨著歲月流逝,兵工廠逐漸被廢棄,這裡也漸漸失去瞭昔日的光彩。但是,隨著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傢發現這裡,他們用自己的創意拯救瞭這座廢棄工廠,園中隨處可見塗鴉、行為藝術、創意雕塑、創意店等與老廠房早已融為一體。
|| 403 國際藝術中心 - 藝術聚集地
(▲圖:@紅燒小蝦 er)
(▲圖:圖蟲網 @文藝飯)
紅磚墻和大玻璃屋頂結構的獨特建築,在遠處就吸引人前來一看。集裝箱做成的大門更是在展示著它的與眾不同。同樣,它前身也是座廢舊工廠,如今搖身一變成瞭集書店、咖啡廳、劇院等一體的國際化藝術中心。藝術中心還會不定期地舉行話劇演出、藝術展覽、文學講座、創意市集、咖啡學院和旅行者俱樂部等文化交流和體驗活動,志同道合的人們在這裡結識,看書、討論藝術才是正經事。
|| 曇華林 - 充斥著咖啡香的文藝老街
(▲圖:圖蟲網 @陳師傅呀呀呀)
(▲圖:圖蟲網 @眼鏡狗)
(▲圖:圖蟲網 @neoz)
在滿是遊客的戶部巷不到 1.4 公裡的地方,有一條文藝老街,叫曇華林,聽名字就很文藝,像是個鳥語花香的地方,其實這裡滿是咖啡香。如果把曇華林比作人,用 " 像個充滿童趣、有意思的老頭兒 " 來形容最為合適瞭,它又像是從老照片裡走出來的有歷史感的老建築,它的小巷圍墻上也可以塗滿絢麗誇張的塗鴉。就是這樣的時尚老街吸引瞭很多有意思的小店駐紮於此,像是慢遞、原創繪吧、甜品店、咖啡店等等,來這裡逛著逛著大半天的時間就不知不覺地溜走瞭。
以穿越古今的方式打開
如果想在武漢散散心,不妨像古人那樣登上晴川閣,望見長江水賦詩一首。或者走進皇傢寺院,尋找片刻的安寧;再或者坐在吳傢花園裡品一杯茶,日落瞭,煩心事也散瞭。
|| 晴川閣 - 與黃鶴樓同望一江水
(▲圖:螞蜂窩 @cheung)
(▲圖:圖蟲網 @劉順兒妞 Secret)
(▲圖:圖蟲網 @攝影小闕)
有 " 三楚勝景 " 之稱的晴川閣占據著北臨漢水、東瀕長江、龜山東麓的好位置。相比黃鶴樓的人聲鼎沸而讓人無心看風景,晴川閣卻像一個清雅的隱士,雖身處鬧市,卻愜意安然。登上晴川閣,可觀賞和黃鶴樓上一樣的浩然江水,難得清靜的地方,或許更能體會古人喜愛登高賦詩的心情。
Tip:這裡不需要門票,隻需身份證登記便可進入參觀。
|| 寶通禪寺 - 武漢最古老的皇傢寺院
(▲圖:圖蟲網 @金婷 _JINTING)
(▲圖:POCO@棟子)
(▲圖:圖蟲網 @金婷 _JINTING)
無論寺外是如何車水馬龍般的喧鬧景象,走進寶通禪寺的大門,明黃色的高大院墻,將其與嘈雜喧囂的市井大街隔絕,似乎穿越到瞭另一個境界,一個名副其實的鬧市中的佛門清凈之地。寶通禪寺位於武昌洪山南麓,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南朝,已有 1600 多年的歷史。這座寺院歷來是皇傢寺院,雖然也逃不過被損毀的命運,但是今天的寶通禪寺依然保存著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復,清代的建築風格,所以這裡你多少能找到些故宮的影子。
|| 吳傢花園 - 大戶人傢府邸的花樣年華
(▲圖:圖蟲網 @瑪格麗特小姐)
吳傢花園曾是大名鼎鼎的北伐時期吳佩孚的官邸。花園的正門位於南京路旁,來到這裡並沒有什麼顯眼的門牌,在外面看起來草木重生,樓房也破破舊舊的,不要被這樣的外表所迷惑而質疑它的身份。走進門,古樸豪華的裝修,幹凈利落的陳設,精心打理的植物,這些細節立刻為它驗明正身,處處透露著它的 " 大戶人傢 " 的氣質。
Tip:吳傢花園屬於茶館,如果想更好的參觀最好點一杯茶在這裡,但是有最低消費哦。
以假裝在國外的方式打開
在武漢的建築裡你多少能找到些國外的身影,在漢口你會發現英式的鐘樓,緬甸風格的古德寺將人仿佛帶到瞭東南亞。並不是武漢的建築沒有自己的特色,而是一個城市的包容度就可以成為它的特色,它可以將多元的風格毫不沖突並且和諧完美的展示出來。
|| 江漢關博物館 - 英式鐘樓裡的記憶
(▲圖:圖蟲網 @與中秋有約)
(▲圖:攝影部落 @古巴戰士)
(▲圖:攝影部落 @胡晨夢悅)
江漢關大樓作為武漢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已矗立近百年。它那精致的英式建築,在敲響悠揚渾厚的 " 威斯敏斯特 " 報時鐘時,讓人仿佛置身於英國。這座歷經百年風霜的江漢關大樓原是海關辦公大樓,曾經這裡是稅收僅次於大上海的內地口岸,見證瞭漢口風雲歲月裡的傳奇。樓內精雕細琢,收藏瞭超過 3000 件歷史文物,將整個大漢口的近代史一幕幕的呈現在眼前,向人們訴說著大漢口近百年來的歷史更迭。
|| 古德寺 - 緬甸風格的古寺
(▲圖:lofter@王十三)
(▲圖:lofter@吉卜)
(▲圖:圖蟲網 @王曉鵬)
在中國恐怕很難再找到風格如此獨特的寺廟瞭,它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而成,而全寺的核心建築圓通寶殿,卻運用瞭古羅馬建築的結構,內外墻之間的回形步廊和許多方柱,又依稀可見希臘神廟的風韻,立面墻上的圓窗和長窗,卻是基督教堂的建築樣式。它混雜瞭亞歐的不同建築風格,所以來到古德寺拍照,隻拍一個角度是不夠的,每個角度的構圖都可能造就不同的異域風景。
以一座古鎮的方式打開
武漢的周邊有許多古鎮,他們特色不盡相同,你以為明朗的建築搭配秀麗的景色隻是在江南專屬,其實這裡的美景也別有洞天。
|| 大餘灣 - 徽派建築的古鎮
(▲圖:@必應)
(▲圖:@必應)
在距武漢市區 40 公裡左右的地方有一座保留著大量明末清初的徽派古建築群。據說這裡的先祖祖籍是江西婺源,所以很多建築風格帶有徽派特點。青石板路鋪成小徑蜿蜒在村落間,交錯的小巷、石磨、古井散佈其間。黑瓦層層地疊放在屋頂,飛簷處夾雜著白色的造型,幹凈秀氣。雕刻精美的木門,推開時吱吱作響,屋內明代標志性傢具,增添瞭古色古香。
門票:60 元 / 人
開放時間:8:00-17:00
交通:從漢口火車站乘坐 292 路公交車到終點站 : 釣臺道新客運中心。在黃陂汽車客運中心乘坐前往梳店的大巴途徑大餘灣,全程約 1.5~2 小時。
|| 錦裡溝 - 土傢風情的吊腳樓
(▲圖:@必應)
離武漢這麼近,有一處純正土傢風情的村寨,這源於 300 年前土傢族地區的兩大土司,遷至黃陂區。吊腳樓、苗寨風情街、土傢菜、篝火晚會等都是錦裡溝最具民族山寨的特色。主要景觀有門樓、陽光橋、忠孝堂、九進堂、苗寨民居、鐘鼓樓、牛首圖騰、土傢作坊等。特色的民族文化讓人品味再三,流連忘返。
門票:80 元 / 人。
開放時間:7:00-18:00
交通:從漢口火車站坐 292 到黃陂前川客運站,再乘巴士到錦裡溝,全程耗時約 2-3 小時,或來乘坐旅行社的直達旅遊大巴
以體驗民俗文化的方式打開
隨著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人們視野,那些快被人們遺忘瞭的技藝再次走進人群,它們都有著深遠的歷史,在那個不屬於我們的年代裡大放異彩。如今它們可能再也回不到當年的繁華,但是如今為傳統技藝堅守的人們,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匠心,誰說不是另一種光芒呢。
|| 漢劇 - 百轉千回的調子有唱不完的故事
(▲圖:POCO@南山馬)
關於漢劇,它在戲劇界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它曾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後逐漸融合演變而成瞭現在的京劇。對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隻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各地漢劇團急劇減少,至今湖北省境內僅存兩個專業漢劇院團,許多劇目和傳統技藝正隨著老藝人的謝世而失傳。
不過,幸好,漢劇優美獨特的唱法再次被人聽到,它同是一種調子,各類角色卻可以有不同的唱法,許多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故事的戲劇,再次被搬上舞臺。
看劇推薦:武漢漢劇院
|| 高龍 - 每一次華麗的舞動,都是背後辛苦的付出
(▲圖:圖蟲網 @王運良)
(▲圖:圖蟲網 @hwnok)
(▲圖:poco@遠影碧空)
漢陽高龍始於 1300 多年前的唐代,每年的正月裡,為瞭迎接新年,人們舞起高龍,以示慶祝。漢陽高龍造型獨特,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屬切割式結構。從紮制框架開始就講求篾竹工藝的完整性,在色彩上,多以紅色、金黃色、白色為主調。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皮紙、細紗佈、彩紙等,精工紮制、裱糊而成,要經過選材備料、火烤校正、量尺鉆眼、紮燈筋、穿龍衣等步驟。復雜的工藝流程,使得一個熟練的紮龍老師傅,每年也隻能紮 2-3 條。高龍表演起來也頗具難度,叩、掃、舉、抖、頂、托,甚至口銜齒托,每一次跟隨節奏的舞動,都顯示出舞龍人的深厚功底。
|| 漢繡 - 一針一線穿出古今繁華
(▲圖:POCO@鐵驖 ttoy)
(▲圖:@長江非遺網)
作為武漢的傳統手工藝,漢繡用針非常有特色,不同於四大名繡,它以 " 平金夾繡 " 為主,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漢繡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繡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充分體現瞭 " 花無正果,熱鬧為先 " 的美學思想。漢繡的輝煌可追溯到春秋中期,楚國的刺繡品已遠銷到西伯利亞地區,代表瞭當時絲織品工藝技術的水平。漢繡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豐年間,漢口設有織繡局,集中各地繡工繡制官服和各種飾品。主要集中在武昌的營坊口、塘角、白沙洲、積玉橋和漢口的黃陂街、大夾街一帶,漢口還有一條繡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