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擁堵窘境怎麼解?

02-24

FEB

23

如果下次又有大霧,海南應該怎麼辦?假日遊客爆滿造成的困境怎麼解?

評論員:陳迪

2018 的新春假期已經結束。但是直到昨天,也就是休假完結、開工大吉的第一天,卻仍然有上萬輛車、數萬遊客被迫滯留在海南海口,有傢不能回、有班不能上。其誇張程度甚至導致瞭連海口本地市民都不得不跟著多放一天假以免加劇擁堵,當然這也不是白送的,後面還得再補班。

春節海南的這罕見一幕,是由瓊州海峽上的一場罕見大霧引起的。大霧彌漫至少七天,最嚴重的封港四天又正好壓在瞭春節尾聲,這就讓試圖過海回傢的數萬輛車都經歷瞭令人煎熬的積壓與等待。在這四天裡,雖然海南社會、官方、市民已竭盡所能,為動輒就要排隊幾十個小時的滯留遊客送糧送水,無論本份情份都可謂難以挑剔。但是非常事態引燃非常情緒,滯留車隊中依然是出現瞭集體鳴笛擾民、隨地拋棄垃圾堆積成山、心生怨念的遊客往志願者身上潑粥等遺憾情況。不少海南民眾不禁要問,海南都這麼努力瞭,到底還有什麼好不滿意的?天公不作美到底非人為、不可控,如果下次大霧再來怎麼辦?已經體驗過的窘境就能有辦法避免瞭麼?

社交網絡上的討論有很多,例如是否應該控制登島自駕遊的外來車輛數量,做一個海南版本的 " 自由行限制 ";又例如為什麼沒能早早建好不受天時影響的跨海隧道;甚至還有人質疑是否應該堅持將海南建設為國際旅遊島的發展戰略。總的來說,個人認為這類意見大抵反映瞭一種突發事態後的應激情緒,可以理解,但也不應在冷靜思索之前因噎廢食。

海南島其實還是不小的,幾萬輛車、十萬遊客上島,隻要天氣沒有偶然那麼差,不至於全擠在海口碼頭幾公裡之內的地方動彈不得,那就是商機、就是 GDP,而不是麻煩、不是公共管理危機。海南的旅遊生態過去曾飽受質疑,如今每逢假日就能吸引如此海量的自駕遊客,恰是說明瞭海南近年來努力的成果,以及其天然適宜發展旅遊業的潛力。如果因為一次意外就要整個放棄掉國際旅遊島的未來,未免可惜。而至於跨海隧道,其實官方的設計方案和技術論證早就已經完成瞭,但是至今沒有動工,自然也是因為基於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還未能滿足。耗資幾百億、上千億的龐大工程是不會單純為瞭一次歷史罕見的氣象情況就上馬的,最主要的標準仍然是要看在突發偶然之外的漫長日常之中,能否足夠高效地創造社會經濟效益。

話說到這,其實許多國內景區都有類似的困擾,也就是既有的旅遊設施資源應付日常已經綽綽有餘,但是每逢重要假日依然會被擠爆。如果根據假日的遊客規模進行景區設施擴容,那勢必會在平日成為大量的閑置與浪費,甚至難以收回投入成本;但如果一直無動於衷,每年定時定點的爆滿亂象又著實令人頭痛。所以歸根結底,並不是國內旅遊資源就沒有能力承載國內遊客,而是遊客潮的季節性太過強烈,以至於單純擴容無法克服經濟性上的低效。而在這種極其強烈的季節性遊客潮的形成之中," 黃金周 " 假日設置毫無疑問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始於 1999 年的假日 " 黃金周 " 在我國已經快要走過第二個十年瞭,成效頗多,但也有問題。" 黃金周 " 期間的國內旅遊體驗其實說實話,通常並不好。高速大堵車成停車場,景區景點爆滿之下服務糟糕,坑宰遊客現象叢生,海量遊人對景點設施的損耗乃至破壞也讓人頭疼。無論對遊客還是旅遊業來說,集中式休假、集中式出遊其實都是相當不利的,雙方都會更加樂意讓遊客量平攤在一年 365 天之中,這樣既能讓遊客體驗愉快,也能讓景區服務輕松。但是即便如此,至今依然有相當多的民眾呼籲恢復早前被取消的 " 五一黃金周 "。究其原因,也許到底還是,在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假期這樣東西一旦不是被強制安排統一執行的,就很容易在不少用人單位的顧左右而言他中消失不見瞭。

哪怕時至今日,在個別企業與機構之中,加班費與足量的年假這兩樣東西,都依然像稀有金屬。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的加班加點被認為是一種雇員理應具備的美德,而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被盤剝;與之相類似的就是年假,在有的地方都已經像是領導讓你休那是情份,不讓你休才是本份。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也就是國傢統一安排的 " 黃金周 " 假日,才能夠最有效地落實到幾乎每一個人頭上,畢竟如果連客戶都去休假瞭,哪怕企業領導想著歪點子安排加班也會失去意義。所以到頭來," 黃金周 " 假日其實還是在特定社會發展條件下的權宜之計。什麼時候我們的勞動法律法規真的能夠不打折扣地滲透進入生產勞動部門的任何一個灰色角落之中瞭,什麼時候 " 黃金周 " 就可以功成身退退出歷史舞臺瞭。到那時候,自然也不再可能有幾萬輛車趕在同一時間湧入海南島,又不得不在同一時間擠在碼頭上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